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须溪词

作 者: 朱慧玲
导 师: 刘锋焘
学 校: 陕西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须溪词 忠爱 故国之恋 悲苦凄厉 以诗文为词
分类号: I207.2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164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刘辰翁是南宋末年重要的遗民词人。他的《须溪词》不惟数量不菲,艺术成就也是相当突出的。本文拟就须溪词的题材、感情基调、艺术风格三方面所显示出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略作探讨。 文章主要分三个部分: 一、须溪词题材上的特色。反复歌咏时序,是《须溪词》在题材上最为显著的特色。 (一)、伤春词。刘辰翁创作了数十首以伤春感秋为题或涉及此种感怀的词作。在这些词作中,最能代表其特色的是他的伤春词。刘辰翁伤春词的词心所在是其深隐的共同语义指向,亦即其象征义——故国之恋。 这一特征形成的原因:首先,与词人的创作目的相关。刘辰翁宣称,自己的词作都是为故国招魂而作,以抒发胸中的黍离之悲。按照传统,招魂作为一种大型典礼,是在春天举行的。其次,南宋灭亡于春天。故国覆没与春的这种偶然关系,形成词人潜意识中的“悲春”情结,并通过词的创作加以宣泄。 (二)、元夕词。刘辰翁先后写了几十首以元夕为题或与上元节有关的词篇。词人之所以创作了大量的元夕词,是因为:上元节不仅仅是一种岁时节令,而且具有丰富的礼乐文化涵义,上元节的景况几乎是宋朝廷气脉的象征。元夕的盛景与国都临安是密不可分的,而国都往往是国家的代表。因而刘辰翁的家国之念,常常是系于临安的,每逢元夕,就会勾起他的“临安”情结。 大量创作以故国之思为题旨的节令词,亦源于刘辰翁“为斯文,争一脉”的历史使命感。 二、须溪词的情感特征。感情痴烈是须溪词的基本特征,辞情悲苦、凄厉则是其情感基调。须溪词中的痴烈之情,体现在词人异常鲜明的为故国守节的志向上,亦通过其修辞手法表现出来。须溪词悲苦凄厉的情感基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词人常选用那些程度极深、境界极阔大的语汇来表情达意。其二,词人反复运用的事典,也给人以长歌当哭之感。其三,须溪词的语言运用,也体现出其悲苦凄厉的感情特色。 刘辰翁的刚直品性、他的儒士身份,他崇尚气节、道义的思想观念,他所处身的特殊的时代氛围,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他对故国的忠贞之情与渴望恢复之念,决定了他的词作纯乎是一种悲苦凄厉之中有所不甘之心音,从而在南宋遗民词中独树一帜。 三、须溪词的艺术特色及其成因。须溪词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以中锋重笔表情达意;其二、语多真率,满心而发,不假追琢;其三、用经用史,以文为词。 这些艺术特色的形成,首先源于刘辰翁的个性气质。刘辰翁性“鲤直”,心有所思,率意而道。其次,亦是他文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刘辰翁认为,文学作品是作家的不平之鸣,是其处于不得已情绪状态时情感的自然宣泄。以诗文为词、以词纪史也是刘辰翁文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须溪词的这些特色,归根结底是源于刘辰翁对南宋故国至死不渝的忠爱之忱的。

全文目录


一、 须溪词题材上的特色及其成因  7-16
  (一) 伤春词及其成因  8-10
  (二) 元夕词、其他节令词及其成因  10-16
二、 须溪词的情感特征及其成因  16-25
  (一) 痴烈深挚的情感特征  16-19
  (二) 悲苦凄厉的情感特征  19-20
  (三) 须溪词情感特征形成的原因  20-25
三、 须溪词的艺术特色及其成因  25-35
  (一) 以中锋重笔表情达意的艺术特色  25-27
  (二) 语言真率自然、不假追琢的艺术特色  27-31
  (三) 以诗文为词、以词载史的艺术特色  31-35
总结  35-36
参考文献  36-37
致射  37-38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8

相似论文

  1. 刘辰翁须溪词初探,I207.23
  2. 《须溪词》文化心理解读,I207.23
  3. 《须溪词》遗民心态研究,I207.23
  4. 论刘辰翁词,I207.23
  5. 从敦煌词牌的流传论词之别体,I207.23
  6. 诗乃心声,性情中事,I207.23
  7. 从宋词看宋代文人夜生活,I207.23
  8. 浅论朱淑真其人其作,I207.23
  9. 谁持彩练当空舞,灿烂清词两奇葩,I207.23
  10. 清代江西闺秀词研究,I207.23
  11. 清末三大词学家论花间词,I207.23
  12. 试比较苏轼与辛弃疾婉约词之异同,I207.23
  13. 汤显祖评《花间集》研究,I207.23
  14. 近五十年来英语世界中的唐宋词研究,I207.23
  15. 山东竹枝词民俗词语研究,I207.23
  16. 二晏园林词研究,I207.23
  17. 王士禄词研究,I207.23
  18. 《花间集》研究,I207.23
  19. 南唐后主李煜若干问题研究,I207.23
  20. 从《疏影楼词》到《续疏影楼词》,I207.23
  21. “济南二安”词作的文化内涵解读,I207.23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诗歌、韵文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