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理论研究

作 者: 李后东
导 师: 王格芳
学 校: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关键词: 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 改善民生
分类号: D6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349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论述、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为依据,尝试从整体上构建一个指导我国改善民生实践的理论框架。本文认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理论围绕“民生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要改善民生、实现什么样的民生目标、怎样改善民生”展开。全文的主要内容在正文中分六部分展开。第一部分论述了改善民生的根据。本部分从民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世界各国治国理政的根本问题;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内在要求,是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改善民生是民生自身的内涵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需要三个方面论证了改善民生的根据。第二部分论述了改善民生的本质。民生问题,说到底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本部分重点论述了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科益、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的内涵和关系,试图比较全面地揭示改善民生的本质。第三部分论述了改善民生的目标。改善民生要实现对人终极关怀和现实关怀的统一。对人的终极关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每一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对人的现实关怀: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第四部分论述了改善民生的原则。改善民生要遵循两大基本原则:第一,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第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兼顾、全面推进。第五部分论述了改善民生的主体。从根本上说,人民群众是改善民生的主体。从具体操作上看,各级党委政府是改善民生的主导。第六部分论述了改善民生的途径。本部分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对如何改善民生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夯实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第二,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巩固改善民生的政治基础。第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打牢改善民生的文化基础。第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丰富改善民生的路径选择。第五,建设生态文明,提高人民生存的环境质量,扩展改善民生的外延和内涵。第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增强改善民生的领导力量和组织力量。

全文目录


相似论文

  1. 福建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研究(1949-1976),D665
  2. 哲学视域下的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研究,D25
  3.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D61
  4.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改革与完善的路径选择,D25
  5. 论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制度化建设,D262.11
  6. 新时期加强国企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D267
  7. 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科学化研究,D613
  8. 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G641
  9.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的历史发展和现实启示,F301
  10. 新时期劳动关系中农民工不作为问题研究,D412.6
  11. 郭沫若与中国共产党(1919-1958),D239
  12.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研究,D25
  13. 新时期我国东西部农民分化比较研究,D663.2
  14. 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G641
  15. 胡锦涛党建思想研究,D26
  16.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理论学习的认识和实践,D261
  17. 宋庆龄与中国共产党政治合作研究,K827
  18. 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制度基本框架建设研究,D262.11
  19. 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员教育创新研究,D267.6
  20. 革命与乡村社会变迁,K265
  21. 新时期小说的音乐叙事,I207.42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