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英汉动名词比较的符号观及其在翻译上的应用

作 者: 谢小四
导 师: 贾志高
学 校: 西南师范大学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动名词 符号学 对比语言学 语言对比 符号系统 语言符号 对比研究 基本研究方法 语言学研究 美国语言学
分类号: H315.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16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外语热和汉语热的激潮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好外语最有效的方法是与母语作比较,熟悉外语和母语的特点。对不同语言进行对比研究由来已久,但把对比语言学作为正式术语提出来的,则最早见于美国语言学家特里德1949年所写“普通对比语言学的核心是对亲族语或非亲族语进行共时比较”。自那以后,各国对语际问题进行共时对比研究已经有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对比语法,同时,众多语言学家把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用于翻译研究,于是便提出了所谓翻译理论的语言学派。语言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比较方法。要想更好地掌握一种语言(比如母语),就最好懂得另外一种语言(如外语):没有一面镜子,人是很难知道自己的容貌的。由此可见,语言对比在学习、教育、研究等各领域意义非凡并日益受到重视。 英汉语中动名词使用频繁,中外学者对其研究也非凤毛麟角,基本上都限于纯语法现象的考察,如英语动名词的特点、逻辑主语、否定形式、与不定式和现在分词的异同等,汉语动名词的性质、与名词、动词、名物化的关系等,是学者们描述的重点。迄今对英汉动名词作对比研究或深层次研究还未出现。 语言是由能传播语言外信息(如思想)的符号单位构成的,符号学语言学研究提供了又一切入点,语言符号学正是在语言学和符号学的交叉点上产生的研究语言的符号特性的语言学。作为人类最基本的交际符号的语言,尽管有一系列区别特征(如它是普遍通用的交际工具),更有着很明显的符号性,具体体现在随意性、两极性、系统性等方面。动名词是语言符号中的一部分,不同语一言符号一中的动名词有异有同。基于对动名词研究的现状和符号学对语言对比研究的价值,本文初步从符号学的角度探讨英汉动名词的异同,并在此对比的基础上探索其在翻译上的应用。 本文共分六章进行阐述,其中第一章是引言。 第二章介绍英汉动名词的基本知识。本章根据词的形式和语法功能对动名词做作了定义性的解释,即英语动名词和汉语动名词既有动词性特点又有名词性特点,前者形式上是由动词和词缀一ing构成的,后者形式上与动词同,无后缀。这就使英语动名词和易与其混淆、构成方式相同的名词、形容词、副词、连词、介词、现在分词区别开了,也使得汉语动名词这一说法有了理据,在异于名词、动词的基础上避免了汉语界对主宾语位置的“动词”上意见的分歧。动名词和动名词短语统称为动名词语结,它们用法灵活多样,这也在本章中得以体现了。 第三章讲述符号的方方面面。钧号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总的来说其两方面的结合是随意的。符号系统由元素和结构构成,元素和结构都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不同符号系统有异有同。 第四章在第二第三章的基础上揭示了英汉动名词在符号视角下的异同。作为语言符号的英汉动名词,在音义统一性、非对称性、社会性等方面是一致的,而在各自语言系统内部音义的结合方式上是不同的。导致这些异同的根源是文化,中外文化有同有异,其文化所附的动名词语一言形式也就有同有异。 第五章讨论前几章研究在翻译上的应用。翻译源于语一言对比:语一言在一定限度内是可译的。符号形式和内容的非对一称J胜及英汉语系统的差异使动名词在英译汉和汉译英中形式多样又同中有异。 第六章是结束语,概述本文主要观点及进一步阐明其价值,步朴指盯全面把握英汉动名词还需更多的努力。分

全文目录


Abstract  6-9
内容摘要  9-11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15
  1.1 Cross-language Comparison  11-13
  1.2 Current Research on Gerund and Value of This Thesis  13-14
  1.3 Organization of This Thesis  14-15
Chapter Two A Conspectus of Gerund  15-28
  2.1 Gerund in English  15-17
  2.2 Gerund in Chinese  17-20
  2.3 Gerundial Nexus  20-21
  2.4 Usage of Gerund  21-28
    2.4.1 Features and Functions  21-23
    2.4.2 Logical Subjects  23-25
      2.4.2.1 Compound gerundial construction  23-24
      2.4.2.2 General gerundial construction  24-25
    2.4.3 Negation  25-26
    2.4.4 Transformation  26-28
Chapter Three Access to Sign  28-40
  3.1 What Is Sign?  28-32
    3.1.1 Definition  28-29
    3.1.2 Two-sidedness and Arbitrariness of Sign  29-30
    3.1.3 Language as a Sort of Sign  30-32
  3.2 Sign System  32-34
    3.2.1 Definition  32
    3.2.2 Language System  32-34
  3.3 Generalities and Specificities of Unlike Sign Systems  34-40
    3.3.1 Generalities of Sign Systems  35-38
      3.3.1.1 Unity  35
      3.3.1.2 Asymmetry  35-37
      3.3.1.3 Sociality  37-38
    3.3.2 Specificities of Sign Systems  38-40
Chapter Four Semiotic Similarities/Differenc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Gerund  40-55
  4.1 Gerund as a Linguistic Sign  40-41
  4.2 Semiotic Similariti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Gerund  41-47
    4.2.1 Unity  41-43
    4.2.2 Polysemy/Homonymy and Synonymy  43-47
  4.3 Semiotic Differenc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Gerund  47-50
  4.4 Culture and Linguistic Universals/Specificities  50-55
    4.4.1 What is Culture?  50-52
    4.4.2 Language and Culture  52-53
    4.4.3 English/Chinese Gerund and Culture  53-55
Chapter Five Application to Translation  55-72
  5.1 Linguistic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55-57
  5.2 Translatability and Its Limitation in Gerundial Nexus  57-59
  5.3 Intertransl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Gerundial Nexus  59-72
    5.3.1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in Gerundial Nexus  59-64
      5.3.1.1 Nominal nexuses  59
      5.3.1.2 Prepositional phrases  59-60
      5.3.1.3 Gerundial nexuses  60
      5.3.1.4 Gerundive segments  60
      5.3.1.5 Subject-Predicate constructions  60-61
      5.3.1.6 Sentences  61-64
    5.3.2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in Gerundial Nexus  64-72
      5.3.2.1 Nominal nexuses  64
      5.3.2.2 Adjective nexuses  64
      5.3.2.3 Gerundial nexuses or(de)verbal-noun nexuses  64-65
      5.3.2.4 Participle nexuses  65
      5.3.2.5 Infinitive nexuses  65
      5.3.2.6 Absolute constructions  65-66
      5.3.2.7 Prepositional phrases  66
      5.3.2.8 Clauses  66-72
Chapter Six Conclusion  72-74
Bibliography  74-78

相似论文

  1. 近二十年国内外心理语言学研究综述,H0-05
  2. 人际交往中权势关系的语言学研究,H0-05
  3. 论经济学原理在语言学研究中应用的可能性,H0-05
  4. 试论跨文化交际学的语言学研究路径,H0-056.341
  5. 俄语谚语:民族心理语言学研究,H35
  6. 委婉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H030
  7. 北京言语社区道歉语社会语言学研究,H0-05
  8. 巴黎郊区年轻人使用音节倒置词现象的社会语言学研究,H32
  9. 短语结构语法与依存语法的心理现实性研究,H04
  10. 现代语言学文本中现代汉语的再现,H109.4
  11. 自由裁量与司法公正,D916
  12. 布依语—英语语音对比研究,H319
  13. 汉英插入语对比研究,H314
  14. 基于语料库的上海世博会新闻报道的互文性分析,H052
  15. 英汉双关修辞格对比浅析,H15
  16. 论标记视角下的风格传递-The Great Gatsby两种译本个案研究,H059
  17. 俄汉广告语言与文化特点对比研究,H152
  18. 韩·中色彩语对比研究,H55
  19. 中美青年跨文化价值观对比研究,G04
  20. 英汉语“耳朵”的隐喻研究,H05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常用外国语 > 英语 > 翻译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