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陈冯现象的科学传播学研究

作 者: 盖立阁
导 师: 朱亚宗
学 校: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专 业: 科学技术哲学
关键词: 科学传播 陈冯现象 价值判断 意见领袖 组织界限沟通者 公共领域
分类号: G20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2年
下 载: 124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将我国科技界普遍存在且对科学成果传播和科学家际遇有深刻影响的一类现象概括为陈冯现象,并以科学传播学为关键视角,对陈冯现象的产生及其根源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陈冯现象的由来和深层原因,得到若干重要结论和启示。首先,本文通过探讨科学传播和科学信息的概念、科学传播的结构要素以及科学传播的运行途径,建立了科学传播学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传播学的理论深入考察并解释了陈冯现象的发生、影响和产生根源。通过分析,本文得到如下结论和启示:目前我国的科学传播仍以科学宣传和科学家宣传为主,并在某些科学宣传中取得较大成功,但还缺乏完整意义上的科学传播;就传播要素而言,我国的科学传播尚存在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即弥合价值判断分歧的途径不畅通、意见领袖的权威导向与公众判断互动存有不足、组织界限沟通者缺位、科学传播的公共领域出现缺失。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同时给出了消除和控制手段。

全文目录


摘要  6-7
ABSTRACT  7-8
引言 问题的提出:发人深省的“陈冯现象”  8-12
第一章 解释陈冯现象的关键视角:科学传播学  12-25
  1.1 传播学概念浅释  12-15
    1.1.1 传播与传播学  12-13
    1.1.2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13-14
    1.1.3 传播与宣传的语义分析  14-15
  1.2 科学传播概念界定  15-19
    1.2.1 科学传播的概念  16-17
    1.2.2 科学传播的内容  17-18
    1.2.3 科学传播与科学宣传  18-19
  1.3 科学传播的结构要素  19-22
    1.3.1 科学家与科学共同体--科学传播的信源主体与内容主线  19-20
    1.3.2 科学管理者--科学传播的取向主导  20-21
    1.3.3 传媒--公众领域科学传播的信源主体和过程主体  21
    1.3.4 公众--对象主动  21-22
    1.3.5 语境--时代主流  22
  1.4 科学传播的运行途径  22-25
    1.4.1 专业传播  22-23
    1.4.2 专业评判  23
    1.4.3 科学教育  23
    1.4.4 科学哲学研究及其成果传播  23-24
    1.4.5 大众传播  24-25
第二章 陈冯现象的科学传播学解释(一):纯粹数学家陈景润何以最为公众知晓  25-41
  2.1 独特的科研风格  25-26
  2.2 (1+2)的完成与发表  26-28
  2.3 (1+2)的初期评价及传播  28-30
    2.3.1 国内同行的反应  28-29
    2.3.2 国外同行的评价  29
    2.3.3 国内传媒的表态  29-30
  2.4 (1+2)的大众传播  30-34
    2.4.1 徐迟与《哥德巴赫猜想》  30-32
    2.4.2 社会功效  32-34
  2.5 宣传中的陈景润  34-38
    2.5.1 “科学青年”与“小白旗”  34-35
    2.5.2 “专政对象”、“文革成果”与人大代表  35-37
    2.5.3 “科学的象征”、“民族的英雄”  37-38
  2.6 小结:对宣传陈景润的总体评述  38-41
第三章 陈冯现象的科学传播学解释(二):应用数学大师冯康何以不为公众所知  41-58
  3.1 不可多得的科研特质  41-45
    3.1.1 宽广的专业基础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41-42
    3.1.2 高起点、重基础的研究风格  42-43
    3.1.3 “分整为零,裁弯取直,以简驭难,化难于易”的创新途径  43
    3.1.4 “一专多能”、“将帅一体”的出色才华  43-45
    3.1.5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精神追求  45
  3.2 杰出的突破性创新成果  45-48
    3.2.1 创始有限元方法  46
    3.2.2 提出自然边界归化及自然边界元方法  46-47
    3.2.3 创立基于哈密尔顿系统的辛几何算法  47-48
  3.3 有效的专业传播与迟来的公正评价  48-52
    3.3.1 专业传播  48-50
    3.3.2 专业评价  50-52
  3.4 曲折坎坷的人生际遇  52-56
    3.4.1 称号、职务  52-54
    3.4.2 二次撤评  54-55
    3.4.3 公众不知  55-56
  3.5 小结:冯康个案在科学传播中的价值和意义  56-58
第四章 陈冯现象的科学传播学启示:偏差与控制  58-71
  4.1 价值判断的分歧与消除  58-62
    4.1.1 科学共同体的价值判断分歧与弥合  59-60
    4.1.2 科学管理层价值判断的偏差与纠正  60-61
    4.1.3 传媒价值判断的局限与控制  61-62
  4.2 意见领袖的权威误导与纠偏  62-64
    4.2.1 科学共同体的意见领袖  62-63
    4.2.2 科学管理层的意见领袖  63
    4.2.3 传媒领域的意见领袖  63-64
    4.2.4 大众领域的意见领袖  64
  4.3 组织、群体界限沟通者的缺位与配备  64-65
  4.4 科学传播中公共领域的缺失与弥补  65-67
    4.4.1 科学传播的公共领域  66
    4.4.2 我国科学传播中公共领域的缺失与弥补  66-67
  4.5 科学家个体差异的影响与改善  67-71
    4.5.1 不同的研究领域  68
    4.5.2 相异的个性风格  68-70
    4.5.3 典型的先入为主  70-71
致谢  71-72
参考文献  72-74

相似论文

  1. 意见领袖与乡村和谐社会构建,G206
  2. 网络传播中的精英现象探究,G206
  3. 基于微博构建的公共领域研究,G206
  4.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研究,G206
  5. 知识共享和著作权制度的未来模式,D923.41
  6. 基于微博客的社区挖掘研究,TP393.092
  7. 基于网络舆情的企业危机管理研究,G206
  8. BBS中组织拓扑结构研究和意见领袖识别,TP393.094
  9. 交往范式及其对泰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启示,B089.1
  10. 中译本《西洋科学史》初探,N091-5
  11. 人格特质、社群承诺和品牌认同的关系研究,F224
  12. 音乐批评理论与实践及其相关问题评述,J605
  13. 网络条件下青年群体公共和私人领域的构建与维护,C913.5
  14. 另类媒介、草根组织与中国西部的艾滋干预,G206
  15. 中国青年网民对微博的使用态度研究,G206
  16. 网络时代科学传播在公共事件中的传播特点及影响研究,G301
  17. 网络互动与公共领域的重构,G206
  18. 从《天使与魔鬼》的科学传播影响透视科学形象重塑,B91
  19. 哈贝马斯及其《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研究,B516
  20. “网络问政”:协商民主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网络政治景象,D621
  21. 网络公共领域公民意识的建构研究,G206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信息与知识传播 > 信息与传播理论 > 传播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