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淮北地区不同类型小麦氮肥施用技术的研究

作 者: 葛鑫
导 师: 戴其根;张洪程
学 校: 扬州大学
专 业: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关键词: 施氮方式 不同类型小麦 产量 群体动态:氮素吸收 氮肥利用率 品质
分类号: S512.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3年
下 载: 83次
引 用: 3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试验于2000~2002年在江苏省淮北地区进行,以本地区大面积推广的中筋小麦品种陕农229和强筋小麦品种济南17为供试材料,设置了不同施氮量、氮肥不同基追比及追氮时期处理。研究施氮方式对不同类型专用小麦产量、群体动态、氮素吸收利用和籽粒品质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类型小麦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氮肥施用技术。主要结果如下: 1.在产量及产量构成上,产量在施氮量处理和基追比处理间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且产量存在施氮量与品种的互作效应,施氮量和拔节期追氮比例与产量均呈二次曲线关系,追氮期延迟产量下降。陕农229获得7146.8~7484.6 kg/hm~2的产量,适宜施氮量为196.9~262.5kg/hm~2、基追比为6:4~4:6;济南17获得7353.9~7809.0 kg/hm~2的产量,适宜施氮量为262.5~328.1kg/hm~2、基追比为5:5~4:6。在产量构成上,陕农229施氮量在0~262.5kg/hm~2,济南17施氮量在0~328.1kg/hm~2范围内,随施氮量增加,每公顷穗数和每穗粒数增加,千粒重略有下降,产量显著提高。基追比在10:0~3:7范围内,随拔节期追氮比例增加,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得到提高,但每公顷穗数降低。追氮期延迟,始花期追氮比例增加到50%,对提高千粒重效果显著,但穗数下降,每穗粒数也较低。 2.在群体动态上,施氮量在0~393.8.1kg/hm~2范围内,两品种每公顷穗数、最大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而花后叶面积下降速率降低,陕农229以施氮量为196.9~262.5kg/hm~2,济南17以施氮量为262.5~328.1kg/hm~2的处理茎蘖成穗率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较高,且济南17显著高于陕农229。基追比在10:0~3:7范围内,随拔节期追氮比例增加,每公顷穗数和花后叶面积下降速率降低,而茎蘖成穗率、最大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均与拔节期追氮比例里二次曲线关系。陕农229以基追比为6:4~4:6,济南17以基扬州大学硕土学位论文追比为5:5~4:6的处理,茎孽成穗率、最大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较高。追氮期延迟和始花期追氮比例增加到50%,茎孽成穗率、最大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均较低。 3.在氮素吸收利用上,增加施氮量和拔节期追氮比例可显著地提高氮总积累量,但不同类型小麦氮素吸收利用上存在明显差异。强筋小麦济南17花后氮素积累量及花后积累氮对籽粒的贡献率均高于中筋小麦陕农229,相同施氮量和基追比处理的蛋白质产量、氮肥利用率和氮素吸收效率也较高。增加施氮量和延迟追氮时期,氮肥利用率降低,而增加拔节期追氮比例可显著地提高氮肥利用率,陕农229以基追比6:4一4:6的处理氮肥利用率较高,为46.6~48.4%,而济南17以基追比5:5“3:7的处理氮肥利用率较高,为49.8~50.5%。在本试验中,获得较高的蛋白质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施氮方式,济南17是施氮量为262.5~328.IkghanZ、基追比为5:5一4:6、以及基追比为5:5追肥分拔节和始花两次施用的施肥方式,而陕农229是施氮量为1%.9~262.5 kg小m“、基追比为6:4一4:6的施氮方式。 4‘在品质上,施氮量在。一393 .skg爪mZ,以及基追比在10:o一3:7范围内,增加施氮量和拔节期追氮比例,并延迟追氮时期,增加始花期追氮比例到50%,可显著地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降低籽粒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和淀粉直/支值,而对籽粒容重和出粉率影响较小。相同施氮量和基追比处理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淀粉含量以济南17显著高于陕农229,而籽粒容重和出粉率则以陕农229显著高于济南17。中筋小麦陕农229以施氮量为131.3~262.5kg小mZ,基追比为10:o一5:5的处理,籽粒品质均符合中筋小麦品质要求。而济南17以施氮量为262.5户328.1 kg小n12,基追比为5:5一3:7(拔节期一次追肥)、基追比为5:5分拔节和始花两次追肥以及始花期一次追肥的处理,籽粒品质均符合优质强筋小麦品质要求。 综上所述,强筋小麦济南17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适宜施氮量为262.5一328.1 kg爪mZ,适宜的基追比为5:5一4:6,拔节期一次追肥或分拔节和始花两次施用(各为25%)。中筋小麦陕农229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适宜施氮量为1%.9~肠2.skg小n12、基追比为6:4一5:5。

全文目录


相似论文

  1. 罗非鱼片的超临界CO2干燥特性研究,TS254.4
  2. 黄芪、硒对金针菇生长的影响及应用研究,S646.15
  3. 遮光对丘陵茶园茶树产量指标及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S571.1
  4. 大豆农艺和品质性状遗传模型分析与QTL定位,S565.1
  5. 赤芍商品药材调查及品质评价研究,R282.71
  6. 大豆品种对腐竹品质的影响及其品质评价体系的初步构建,TS214.2
  7. 红曲米在发酵香肠中的应用研究,TS251.65
  8. 米粉品质改良研究,TS213.3
  9. 水氮耦合对泸州烟区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S572
  10. 氮肥运筹及与留叶数互作对白肋烟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的影响,S572
  11. 临沧特色烤烟品质区划研究,S572
  12. 甘蓝型油菜苗期耐淹性鉴定和不同耐淹性材料的光合参数差异,S565.4
  13. 温度及育苗方式对草莓生长发育的影响,S668.4
  14. 齿果酸模主要营养成分分析及营养特性评价,TS255.7
  15. 肥料用量和配比对小洋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S567.239
  16. 氮磷钾配施对茶树生理代谢和茶叶品质的影响,S571.1
  17. 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硝态氮变化及产量的影响,S512.11
  18. 粳米脂肪含量的氮素效应及其与米粉理化特性的关系研究,S511.22
  19. 薰衣草生长发育及物质组分积累动态研究,S573.9
  20. 玉米抗倒伏有关性状遗传的初步研究,S513
  21. 不同肥料配施对烤烟生长发育、品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S572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 小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