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不同水分模式分次施氮对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效应的影响

作 者: 马维娜
导 师: 杨京平
学 校: 浙江大学
专 业: 生态学
关键词: 分次施氮 水稻根际 水分模式 微生物 生态效应
分类号: S154.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26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2,占世界种植面积的1/5。在稻田生态系统中,根际微生物在营养元素的流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氮素和水分是维持水稻高产和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通过对大田分次施氮和网室三种水分模式(控水模式、干湿交替模式、浅水层连续灌溉模式)分次施氮条件下,对水稻整个生长周期内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效应影响的研究,来揭示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及根系生长潜力,以期对稻田氮素及水分因子对水稻根际效应、水稻生长的氮肥管理、土壤肥力改善与水分控调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表明:(1)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在水稻生长周期内,不仅受到水分条件和施氮的影响,同时还受到水分条件和施氮的交叉作用的影响。分蘖期时水分因子已开始起作用,到了孕穗期,除磷酸酶是氮素因子对它作用显著外,其余是水分因子。在灌浆期,水稻不仅受到水分条件和施氮的影响,同时还受到水分条件和施氮的交叉作用的影响,这说明,在采用分次施氮的施肥模式情况下,施氮对水稻根际微生物生态效应的影响有一定的积累作用,而水分条件对水稻根际微生物生态效应的影响也有一定积累作用。(2)孕穗期,水分条件、氮素因子和水氮互作的交叉影响,对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而言,表现出水分条件对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生态效应最大,而对水稻根际磷酸酶而言,却是N素因子对它的影响最大。交叉影响和N素因子在上述五个指标中,影响排序也不同灌浆期,一般均表现出水氮互作的交叉影响对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生态效应最大,而对过氧化氢酶而言,却是水分因子的影响最大,这可能是因为过氧化氢酶和土壤的呼吸强度有关,而含水量又是决定土壤呼吸强度的关键因子之一。(3)成熟期,干湿交替模式可以显著的提高水稻根际微生物生物量C、过氧化氢酶、磷酸酶和脱氢酶的含量,而对脲酶来说,却是在控水模式下最大,说明适当控制水分,有助于水稻的生长、土壤肥力的保持。干湿交替模式使根系有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在水稻生长前期中根系早生快发,根量增加较快,根向地下伸展,扩大了根系吸水、吸肥区间,在水稻生长后期有利于透气增温,仍维持了较好的根系状态,根量大,根系衰老缓慢。而浅水模式,水稻长期处于淹水的条件,耕层土壤处于还原状态,造成根系土壤缺氧,不利于根系生长,限制了根系的发育,根系衰老较快,影响了水稻对水肥的有效吸收,从而不利于水稻的生长。(4)水分因子对水稻根际过氧化氢酶生态效应的影响很大,氮素因子对水稻根际脱氢酶的生态效应几乎没有什么影响。(5)在水稻生长的不同生育时期,可以采取不同的水分和氮素管理模式,如在分蘖期可以采用W1N0(控水不施氮模式);孕穗期可以采用W2N2(干湿交替模式施高氮)、W3N1(浅水层连续灌溉模式施中氮)、W3N2(浅水层连续灌溉模式施高氮)的模式;灌浆期采用W1N0(控水不施氮)、W2N1(干湿交替模式施中氮)和W2N2(干湿交替模式施高氮)的模式,使水稻根际微生物的生态效应达到最大。

全文目录


摘要  6-8
Abstract  8-10
1 文献综述  10-24
  1.1 根际研究及根际取样方法的进展  10-12
  1.2 根际pH变化--特定分泌物研究进展  12-14
  1.3 根际微生物和酶的研究进展  14-17
    1.3.1 根际微生物研究进展  14-15
    1.3.2 根际微生物与高等植物的关系  15-16
    1.3.3 根际土壤酶的研究进展  16-17
  1.4 土壤环境物质与能量对根际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17
  1.5 根系分必物与根际微生物的关系  17-20
  1.6 微生物区系  20-21
  1.7 根际土壤微生物研究方法探讨  21-22
  1.8 根际微生物研究的新趋势-—根际促生菌  22-23
  1.9 研究目的与意义  23-24
2 材料与方法  24-29
  2.1 大田试验  24-26
    2.1.1 大田试验设计  24
    2.1.2 大田施氮方案设计  24-25
    2.1.3 大田取样与测定  25-26
    2.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6
  2.2 网室盆栽试验设计  26-29
    2.2.1 供试土壤及预处理  26-27
    2.2.2 水稻栽培  27
    2.2.3 网室盆栽施氮方案和水分模式设计  27-28
    2.2.4 网室取样与测定  28
    2.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8-29
3 结果与讨论  29-52
  3.1 大田施氮对水稻根际微生物生态效应的影响  29-36
    3.1.1 大田施氮对水稻根际微生物生物量 C的影响  29-30
    3.1.2 不同氮素用量对水稻根际脲酶活性的影响  30-31
    3.1.3 施氮对水稻根际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31-32
    3.1.4 大田施氮对水稻根际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32-33
    3.1.5 不同氮素用量对水稻根际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33-34
    3.1.6 施氮与不施氮对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效应的影响分析  34-36
  3.2 网室不同水分模式下施氮对水稻根际微生物生态效应的影响  36-52
    3.2.1 不同水分模式下施氮对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  36-39
    3.2.2 不同水分模式下施氮对水稻根际脲酶活性的影响  39-42
    3.2.3 不同水分模式下施氮对水稻根际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42-45
    3.2.4 不同水分模式下施氮对水稻根际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45-47
    3.2.5 不同水分模式下施氮对水稻根际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47-50
    3.2.6 关于水氮互作模式显著性分析的讨论  50-52
4 结论  52-54
5 本项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54-55
6 参考文献  55-61
7 附录  61-62
致谢  62

相似论文

  1. 湛江湾微生物群落在不同营养梯度水体中的变化,Q938.8
  2. 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和试剂盒的研制,S154.3
  3. 大螟在不同寄主植物上发育特性及防治药剂研究,S435.112.1
  4. 低蛋白平衡日粮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及饲养环境的影响,S828.5
  5. 冷却分割猪肉中腐败微生物分离鉴定与生长特性的研究,R446.5
  6. 生物质炭对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分解和重金属形态的影响,S153.6
  7.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南方典型水稻土有机碳积累的微生物学机制初探,S158
  8. 微生物有机肥防治土传棉花黄萎病的效果及对根际微生物影响,S144.1
  9. 烤烟连作障碍效应与微生物菌剂消减技术初探,S572
  10. 水葫芦对浮游动物群落及部分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分析,X174
  11. 连作花生红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及微生物制剂对连作花生的影响,S565.2
  12. 模拟土壤环境对土壤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的影响,S154.3
  13. 芘降解菌株SE12的分离和鉴定及其降解效果研究,X172
  14. 氰氟草酯降解菌分离鉴定、降解特性的研究及氰氟草酯水解酶基因(chbH)的克隆和表达,X172
  15. 冰鲜鸡肉腐败微生物分析及其减菌剂的研究,TS251.1
  16. 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太湖地区水稻土团聚体颗粒组的细菌、真菌多样性研究,S154.3
  17. 复合微生物菌剂三阶段接种及牛粪堆肥中木质纤维素降解研究,S141.4
  18. 烤烟根际土壤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动态变化研究,S572
  19. 三种水生植物生长对土壤性状和根际氮、磷耗竭的影响,S154.4
  20. 土壤有机营养添加物对土壤微生态的修复效果与机制分析,S143
  21. 荧光定量PCR方法在土传烟草青枯病生防研究中的应用,S435.72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业基础科学 > 土壤学 > 土壤生物学 > 土壤微生物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