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试论芥川龙之介文学中“诗性精神”

作 者: 张应林
导 师: 陆晓光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关键词: 芥川龙之介 诗性精神 世俗困境 人性追问 社会批判
分类号: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386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现代文学史上偶像级的人物,而他是在35岁盛年时期以自杀方式完成其生命之旅和文学之旅。关于其自杀原因,一种代表性看法认为,主要是其向往艺术的“美丽天国”与身陷“黑暗地狱”之矛盾使然,是他“作为知识分子阶级一员所具有的道德良知和俗世的压抑”之冲突使然。(川端康成语)中国古代诗论有“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观念,(杜甫语)这意味着芥川龙之介很可能是一位具有浓郁诗人气质的文人。芥川龙之介的文学成就主要是小说,而关于小说形式,他在晚年提出过独特观点:小说家必须兼具“诗人”素质,小说最重要的价值在于表现“诗性精神”;只有比常人更频繁地经历“暗淡人生”的作家才可能表现“诗性精神”,而追求“诗性精神”的作家又可能导致其本人生活陷入愈发悲惨的困境乃至绝境。芥川龙之介这一独特的小说观与他本人的小说创作之关系如何?如果说他的文学生涯是自觉坚持和追求“诗性精神”的历程,那么其众多作品中是如何具体表现“诗性精神”的?本论文以其“诗性精神”说为透视点,采取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知人论世”的分析方法,重新审视、综合考察其创作个性和文学特色,力图由此新视角阐释其文学精神的内核所在。论文的主要论点是:1,芥川的“诗性精神”说首先是其本人文学实践的真实写照,具体表现为具有诗人气质的他对生存困境、文坛陋习、世俗偏见,乃至人伦常规的抗争与超越。2,在芥川所处的社会背景中,“诗性精神”引导他直面揭露人性中的各种丑恶,思考追问丑陋人性与丑恶社会之间的关系,珍视讴歌弱小人物的善良人性,并激发他期望通过“超人”克服丑陋人性的文学想象。3,芥川“诗性精神”的最鲜明亮色表现于敢冒风险的社会批判,他对当时日本扩张侵略的“武士道”风潮,以及与此相关的日本大正时期资本主义体制的批判,堪称日本现代文学史早期灰暗天空中的一道闪光。4,芥川的“诗性精神”理念引导他同情社会主义思想,但是其拙于行动与拒绝妥协现实的诗人气质,也使他陷入自身性格的困境,以至最终选择“以缺刃的细剑作为拐杖”的命运。

全文目录


论文摘要  6-7
ABSTRACT  7-10
序言 关于芥川小说论中的"诗性精神"说  10-14
第一章 芥川的"诗性精神"与世俗困境  14-23
  一、"诗性精神"与谋生困境  14-17
  二、"诗性精神"与文坛陋习  17-18
  三、"诗性精神"与世俗偏见  18-20
  四、"诗性精神"与常规人伦  20-23
第二章 芥川的"诗性精神"与人性追问  23-33
  一、直面揭露人性中的丑恶  23-27
  二、丑陋人性与丑恶社会之间  27-30
  三、讴歌小人物的善良人性  30-31
  四、"诗性精神"与"超人"想象  31-33
第三章 芥川的"诗性精神"与社会批判  33-44
  一、对"武士道"及日本对外扩张侵略的批判  33-39
  二、对日本大正时期资本主义体制的批判  39-42
  三、诗意的脆弱:"以缺刃的细剑作为拐杖"  42-44
结语  44-45
附录:《芥川龙之介研究综述》  45-51
主要参考文献  51-52

相似论文

  1. 鲁迅与夏目漱石的社会批判精神比较研究,I0-03
  2. 试析马克思的国家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03
  3. 唐末五代道教思想的社会历史观研究,B958
  4. 马克斯·弗里施戏剧《比得曼与纵火犯》的影射与警示意义,I522
  5. 芥川龍之介と「羅生門」,I313
  6.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逻辑主题及现实意义,A811
  7. 1980年代初金学铁中、短篇小说研究,I207.42
  8. 芥川龙之介死亡意识研究,I313
  9. 芥川龍之介(?)小说「母」について,I313.074
  10. 历史语境中的创作,I561.074
  11. 芥川龙之介の中国古典文学の受容研究,I313
  12. 超越原典且具桥梁作用的《龙》,I313.074
  13. 弗洛姆的心理异化理论及其启示,B84-06
  14. 芥川龙之介笔下的中国女性形象,I313
  15. 现代化的市民基础,A811.6
  16. 仲长统思想探微,K234.2
  17. 三重“罗生门”——简析“罗生门”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差异,I313.074
  18. 芥川龙之介与鲁迅的比较研究,I210
  19. 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的艺术表现,I313
  20.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比较研究,B516
  21. 马寅初社会整合思想研究,C92-0

中图分类: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