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网络环境下口碑再传播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作 者: 章晶晶
导 师: 陈明亮
学 校: 浙江大学
专 业: 管理科学与工程
关键词: 网络口碑 再传播 来源可信度 内容趣味性 接受者特点
分类号: F22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1651次
引 用: 29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小世界理论认为绝大多数大规模复杂网络要比我们想象的小得多,任何两个陌生人都可以通过“亲友的亲友”建立联系,而这两个人之间的亲友数量大约为5~7人(Milgram,1967)。产品口碑信息的扩散也处于人际传播的复杂网络中,产品信息通过人际网络的信息交换可以感染和影响到更多的受众。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能够更容易地被复制、转贴和引用,这使得基于网络传播的产品口碑信息能以更惊人的速度扩散到更广的范围。虽然,网络口碑扩散的作用和威力已开始为众多实践者所利用,但是在口碑扩散的中间节点,如何促进口碑信息受众的再次传播意愿,理论研究并不充分。本文的研究从口碑传播和扩散的中间环节着手,在口碑传播、谣言扩散等相关理论回顾的基础上,构建了本文研究口碑再传播意愿的理论模型,并从口碑来源、内容和接受者自身特征三个角度对口碑接受者再传播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地剖析和讨论。文章通过对不同产品类型的网络产品讨论版块会员的调研,收集到183份有效样本,运用因子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本文所提出的概念模型进行验证和分析;此外,本研究还运用层次回归的方法进一步探讨接受者产品涉入和网络涉入对网络口碑特征与再传播意愿关系的调节作用。并依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的营销对策和建议。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网络环境下口碑接受者的再传播意愿受到网络口碑来源、网络口碑内容和接受者特征三大类因素的影响。(2)口碑来源可信度正向影响接受者的口碑再传播意愿,但是,在来源可信度的专业性、可靠性和客观性三个维度中只有可靠性对接受者再传播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验证了前人研究中关于专业性和可靠性重要性的分歧,表明了在中国环境下产品口碑来源的可靠性是比专业性更为重要的影响因素。(3)从口碑内容角度考察说服的中央路径对受众行为意愿的影响,证实了网络口碑内容趣味性正向影响接受者再传播意愿。(4)从接受者自身角度,我们证实了接受者利他动机和自我提升动机对其再传播意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接受者个性的外向性与其再传播意愿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得到了与线下传播环境中的研究不同的观点。(5)接受者的产品涉入程度对来源可信度与再传播意愿之间的关系存在的调节作用,且产品涉入与来源专业性维度的交互项显著;此外,接受者的网络涉入程度对内容趣味性与再传播意愿之间的关系存在调节作用。

全文目录


摘要  2-3
ABSTRACT  3-8
1 绪论  8-18
  1.1 研究背景  8-12
    1.1.1 互联网环境下的口碑传播  8-10
    1.1.2 网络口碑再传播”是口碑扩散的重要途径  10-11
    1.1.3 网络产品讨论区中的口碑产生、再传播和扩散  11-12
  1.2 问题的提出  12-14
    1.2.1 口碑营销的实践问题  12-13
    1.2.2 口碑扩散的理论研究问题  13
    1.2.3 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  13-14
  1.3 研究意义  14-15
    1.3.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4
    1.3.2 研究的实践意义  14-15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文章结构  15-18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5-16
    1.4.2 文章结构和章节安排  16-18
2 文献综述  18-40
  2.1 口碑及网络口碑的概念  18-21
    2.1.1 口碑的内涵  18-19
    2.1.2 网络口碑的内涵  19
    2.1.3 网络口碑与线下口碑的异同  19-21
  2.2 网络口碑再传播的相关研究  21-28
    2.2.1 网络口碑再传播的概念  21-22
    2.2.2 网络口碑再传播的过程  22-23
    2.2.3 网络口碑再传播和扩散机制的相关理论  23-27
    2.2.4 网络口碑再传播意愿的影响因素分类  27-28
  2.3 网络口碑再传播意愿的影响因素梳理  28-39
    2.3.1 传播源可信度对接受者再传播意愿的影响  28-31
    2.3.2 网络口碑内容的趣味性对再传播意愿的影响  31-33
    2.3.3 接受者特征对网络口碑再传播意愿的影响  33-39
  2.4 对以往文献的评价  39-40
3 模型构建和假设提出  40-52
  3.1 概念模型  40-44
    3.1.1 已有相关研究的概念模型  40-42
    3.1.2 本研究概念模型建立  42-44
  3.2 研究假设  44-52
    3.2.1 来源可信度与再传播意愿之间的关系  44-46
    3.2.2 网络口碑内容趣味性与再传播意愿之间的关系  46-47
    3.2.3 接受者特征对网络口碑再意愿的相关假设  47-49
    3.2.4 接受者的网络涉入和产品涉入的缓冲作用  49-52
4 问卷设计与调研  52-59
  4.1 变量的定义与测量  52-55
    4.1.1 变量定义  52-53
    4.1.2 变量测量  53-55
  4.2 问卷设计  55-57
    4.2.1 问卷结构  56
    4.2.2 小规模访谈  56-57
    4.2.3 问卷前测  57
  4.3 研究对象与调查方法  57-59
5 模型验证  59-78
  5.1 描述性统计  59-60
  5.2 信度和效度分析  60-64
  5.3 方差分析  64-67
    5.3.1 性别的方差分析  65
    5.3.2 年龄方差分析  65
    5.3.3 职业方差分析  65-66
    5.3.4 教育程度  66
    5.3.5 会员级别  66-67
  5.4 相关分析  67-68
  5.5 回归分析  68-72
    5.5.1 三大问题检验  68-69
    5.5.2 模型回归分析  69-72
  5.6 缓冲作用分析  72-76
    5.6.1 产品涉入的缓冲作用验证  73-75
    5.6.2 网络涉入的缓冲作用验证  75-76
  5.7 假设验证结果总结  76-78
6 实证结果分析与结论  78-87
  6.1 网络口碑再传播意愿的影响因素讨论  78-82
  6.2 产品涉入的缓冲作用讨论  82-84
  6.3 网络涉入的缓冲作用讨论  84-86
  6.4 实证分析结论  86-87
7 结论的管理学意义和未来研究展望  87-92
  7.1 理论贡献  87-88
  7.2 管理学建议和对策  88-89
  7.3 研究创新点  89-90
  7.4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90-92
参考文献  92-101
附录:问卷调查表  101-104
致谢  104

相似论文

  1. LDPC码译码算法的研究,TN911.22
  2. 我国大众媒介对农村公共政策传播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422.0
  3. 我国大众传播中青少年体育明星崇拜现象分析,G80-05
  4. 传播学视域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B27
  5. 山寨春晚的缘起及发展,G206
  6. 对台电视新闻节目传播策略研究,G222
  7. 中国科技传播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G301
  8. 病毒营销传播研究,G206
  9. 井冈山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现状研究,G206
  10. “解放牛网”研究,G206
  11. 我国11株H5N2亚型AIV的基因特征及对禽的致病性研究,S852.65
  12. 运动服装品牌传播手段选取策略的研究,G206
  13. 南京明城墙垂直墙体上维管植物多样性及传播机制研究,Q948.1
  14. 天主教在吕梁的传播与影响,B977
  15. 传播学与数学的历史渊源研究,O11
  16. 基于中国休闲类SNS的品牌传播策略研究,F273.2
  17. 国产动画中的民族文化传播研究,J954
  18. 基督教在我国农村的传播策略分析,B978
  19. 传播学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实效性研究,D64
  20. 农村精英转化的政治传播策略,G206
  21. “网络推手”的传播学解读,G206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 > 经济数学方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