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多余人”艺术形象分析与研究
作 者: 胡云波
导 师: 苏娅
学 校: 内蒙古师范大学
专 业: 俄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多余人 发展历程 悲剧成因 社会意义
分类号: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847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多余人”形象最初诞生于19世纪前半期的沙皇俄国,自该形象诞生以来,备受各国学者的关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法,论述了19世纪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系列“多余人”形象的发展历程、各自的性格特征、形成原因及其社会意义。由于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多余人”形象系列都具有各自的特性,20年代的奥涅金充满激情和骚动不安的反抗情绪;30年代毕巧林在黑暗现实面前,表现出的是忧郁、悲观、孤愤;40年代的罗亭则充满了时代热情,为民主革命摇旗呐喊,却无力实现美好愿望;到了末代的奥勃洛莫夫,已经成了平卧不起的废物。文中对“多余人”形象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客观分析:家庭出身和个人理想的矛盾与冲突;优越的环境、舒适的生活培养了他们无所事事的性格;个人性格的分裂,极大的精神痛苦;再加上他们自身脱离广大劳动群众,既没有得到广大劳动群众的理解,更没有得到劳动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这些都导致了他们的悲剧人生。然而,“多余人”的悲剧固然有其自身弱点的症结所在,但究其根源:社会因素和客观社会历史条件才是他们“多余”的最主要原因。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多余人”并不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特有的现象,中国古典文学《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符合“多余人”的主要特征,既“叛逆”又“多余”的他,是中国文学作品中典型的“多余人”形象。其它国家的文学作品当中,同样也存在“多余人”形象,这一现象也向世人昭示了一条规律:在任何历史的转折关头,旧社会即将逝去,新社会又尚未到来,一些不满现实,而又不能参与社会变革的“无用的好人”,都可能成为“多余人”。
|
全文目录
内 容 摘 要 3-5 ABSTRACT 5-8 引言 8-9 一、“多余人”及其典型特征 9-11 二、社会造就了“多余人” 11-27 (一) “多余人”形象的发展历程 11-22 (二) “多余人”形象的悲剧成因 22-27 三、无独有偶亦“多余” 27-34 (一) 混世魔王、祸根逆子 27-30 (二) 补天弃才、角色失落 30-34 四、“多余人”不多余 34-36 结束语 36-37 注释 37-39 参考文献 39-40 后 记 40
|
相似论文
- 盐城蚕桑业发展研究,F326.3
- 论专利侵权判定中的等同原则,D923.42
- 中国武侠文学与日本武士文学比较研究,I106
- 论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D925.3
- 上海国际网球赛事发展历程及面临的挑战,G845
- 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历程及其趋势研究,F091.3
- 增城市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研究,TU984.2
- 中、日与西方园林造景艺术的比较及应用实例的分析,TU986.1
- 基于DSP的舵机电动加载系统研究,V216.8
- 湖南烤烟生产及其品质的发展历程和影响因素分析,S572
- 论《朗萨雯波》的悲剧色彩,I207.3
- 散打竞技化研究,G852.4
- 基于随机振动的军用电子元器件多余物检测技术的研究,TN607
- 模的w-相对性研究,O153.3
- 平稳背景下器件成像多余物检测技术,TP391.41
- 解析黑龙江地区冰雪艺术摄影,J405
- 近代吴桥杂技音乐调查与研究,J828
- 天地一沙鸥,J605
- 窦娥悲剧成因的深层探讨,I207.309
- 新中国体育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G812.9
- 星载电子设备活动多余物识别方法研究,V443
中图分类: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