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小麦混合品种控制白粉病效果的研究及RGA分析

作 者: 姜兆远
导 师: 杨信东;段霞瑜
学 校: 吉林农业大学
专 业: 植物病理学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 混系品种 抗病基因同源序列 聚类分析
分类号: S435.12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181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禾布氏白粉菌引起的真菌性气传病害小麦白粉病,近年来已成为我国小麦生产上重要的病害之一。混系品种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防病增产措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试验选用一个感病品种Chancellor和一个抗病品种保丰104,以5种不同比例混合(1:0、0:1、1:1、1:2、2:1)进行混种,研究其对小麦白粉病流行控制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品种混合对白粉病的发生与发展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并且不同的比例混合对病害的控制程度不同。对混合品种的抗病性机制作了初步的分析和研究,结果密度效应、阻挡效应、诱导抗性为混合品种的抗病机制,根据分析,密度效应自始至终发挥主要作用,其他几种机制均是在生长季节中后期才表现的。通过对试验小区病情曲线下面积(AUDPC)及流行速率的计算,得出Chancellor:保丰104为1:2时控病效果最好,但所有混系组合均未表现增产效果,原因有待研究。 利用拟南芥抗丁香假单孢病RPS2基因和烟草抗TMV基因N的NBS-LRR区域设计的S1和AS3两个引物对76个小麦苗期和成株期对小麦白粉病抗感性不同的品种基因组DNA进行RGA扩增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根据差异相似性(Percent disagreement)为85%时可将供试品种划分分为4个类群。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类似性分析在利用小麦品种控制病害发生和抗病育种方面有指导意义。

全文目录


独创性声明  2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2-5
摘要  5-6
Abstract  6-7
第一章 引言  7-18
  1.1 混合品种对小麦白粉病控制作用研究  7-13
    1.1.1 混系品种的基本概念  7-8
    1.1.2 混系品种成功的报道  8-9
    1.1.3 混系品种对病害的抑制作用和增产价值  9-11
    1.1.4 合理选配多样性种植的品种组合  11
    1.1.5 实施品种混合需解决的问题  11-13
  1.2 小麦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类似性分析  13-17
    1.2.1 抗病基因的种类  13-14
    1.2.3 抗病基因的作用机理  14-15
    1.2.4 小麦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类似性分析  15-17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及意义  17-18
    1.3.1 研究目的  17
    1.3.2 研究内容  17
    1.3.3 研究意义  17-18
第二章 混系品种对小麦白粉病的控制作用研究  18-23
  2.1 材料与方法  18-19
    2.1.1 试验材料  18
    2.1.2 试验设计  18
    2.1.3 接种方法  18
    2.1.4 田间调查  18-19
    2.1.5 数据分析  19
  2.2 结果与分析  19-23
    2.2.1 不同处理田间病情发展的比较  19
    2.2.2 不同处理田间病情曲线下面积(AUDPC)和流行速率的比较  19-20
    2.2.3 不同处理田间病情曲线下面积(AUDPC)理论值和实际值的比较  20-21
    2.2.4 不同处理产量和千粒重的比较分析  21
    2.2.5 不同处理实际产量与理论产量的比较  21-22
    2.2.6 不同处理实际千粒重与理论千粒重的比较  22-23
第三章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同源序列聚类分析  23-33
  3.1 材料与方法  23-26
    3.1.1 材料及设备  23
    3.1.2 试剂  23-25
    3.1.3 小麦基因组 DNA的提取  25-26
  3.2 RGA操作程序  26-28
    3.2.1 模板 DNA浓度的检测  26
    3.2.2 DNA片段的扩增  26
    3.2.3 胶的制备  26-27
    3.2.4 电泳  27
    3.2.5 银染程序  27-28
  3.3 结果与分析  28-33
    3.3.1 小麦对白粉病的抗性鉴定  28
    3.3.2 小麦基因组 DNA提取  28-30
    3.3.3 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多态性分析  30-33
第四章 结论和讨论  33-36
  4.1 混合品种对小麦白粉病控制作用  33-34
    4.1.1 混系品种对病害的控制作用  33
    4.1.2 混系品种的增产作用  33
    4.1.3 混系品种的抗病增产机制  33-34
    4.1.4 混系品种的技术优点及问题  34
  4.2 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多态性分析  34-36
参考文献  36-40
附表  40-44
致谢  44-45
作者简历  45

相似论文

  1. 牡丹EST-SSR引物开发及其亲缘关系分析,S685.11
  2. 高血压前期证候特征研究,R259
  3.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G645.5
  4. 大豆品种对腐竹品质的影响及其品质评价体系的初步构建,TS214.2
  5. 21个荷花品种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S682.32
  6. 基于聚类分析的P2P流量识别算法的研究,TP393.02
  7. 桃杂交后代(F1)幼苗光合效能评价,S662.1
  8. 南通市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研究与综合评价,X592
  9. 土壤环境功能区划研究,X321
  10. 基因表达谱数据聚类分析方法比较与大豆疫霉基因的网络构建,S435.651
  11. 一个新的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的发现与分子标记定位,S512.1
  12. 荆州黑麦6R染色体抗白粉病基因的定位及分子标记,S512.1
  13. 大豆杂种优势及其遗传基础研究,S565.1
  14. 象草自交后代无性系的饲用价值及生物质能特性初步评价,S543.9
  15. 融合粒子群和蛙跳算法的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研究,TP18
  16. 基于同化能力杂种优势早期评价的桃光合特性研究,S662.1
  17. 云南省直管县改革研究,D630
  18. 基于分治法的聚类方法研究,TP311.13
  19. 三十种中成药元素含量分析及基于元素含量的中成药分类研究,R286.0
  20. 基于Moodle的高职网络教学系统设计与实现,TP311.52
  21. 草原公路光环境对驾驶员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U491.254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植物保护 > 病虫害及其防治 > 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禾谷类作物病虫害 > 麦类病虫害 > 病害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