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苏丹3/7区Palogue油田河流相储层流动单元模型建立

作 者: 苏鹏
导 师: 陈程
学 校: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专 业: 油气田开发工程
关键词: 流动单元 聚类分析 河流相 随机模拟
分类号: P618.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8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流动单元是具有相同渗流特征的岩性组合,应用该方法可以精确刻画储层非均质性。储层流动单元研究也是当今油藏精细描述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以苏丹3/7区Palogue油田为研究背景,运用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河流相储层流动单元的特征、分布和应用。本文首先分析了Palogue油田油藏地质特征,根据该工区的实际情况,详细研究了储层流动单元的理论基础,包括碎屑岩流动单元的概念、流元单元的层次结构、流动单元特征等等。最后,着重论述了目前流动单元常用的研究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其次,针对砂岩油气藏开发中所面临的难题,以及目前流动单元划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套砂岩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新方法。首先利用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划分对比砂层组和小层,然后通过隔夹层划分与对比,确定单砂层。由于流动单元与沉积微相有较密切的对应关系,最后在单砂层的基础上开展沉积微相研究,确定砂体展布。在这些基础工作做完后,根据流动单元的定义及其地质意义,在取心井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流动层指数(FZI)、油藏品质指数(RQI)五个参数作为流动单元划分的指标。应用储层层次分析的研究思路,识别了渗流屏障,并通过聚类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建立了流动单元的定量识别模式,将其划分为四类流动单元并实现了流动单元由取心井到非取心井的定量识别。然后,在综合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利用petrel软件,先建立了构造模型,采用确定性建模方法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内建立了沉积微相模型。在沉积模型、构造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储层测井参数解释结果应用相控的序贯指示模拟算法,模拟得到流动单元模型。然后用此模型作为第二变量约束,建立渗透率和孔隙度模型。通过模型的建立,掌握了Palogue油田流动单元的空间分布规律。最后,通过过流动单元与采油指数的关系,探讨了流动单元对油井产量的影响。将流动单元的研究成果和油田实际开发动态结合起来,对指导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提高勘探的成功率和开发阶段的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10
第1章 绪论  10-16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0
  1.2、 流动单元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0-12
  1.3、 流动单元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3
  1.4、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13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13-15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  15-16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16-19
  2.1 地理位置  16
  2.2 区域构造背景  16-17
  2.3 地层及沉积旋回特征  17-19
第3章 河流相储层流动单元划分  19-23
  3.1、 流动单元的概述  19-20
    3.1.1、 流动单元划分原因  19-20
    3.1.2、 流动单元概念  20
    3.1.3、 流动单元研究的层次性  20
  3.2、 本工区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  20-23
第4章 流动单元的类型及特征  23-31
  4.1、 流动单元的类型  23-27
    4.1.1、Q 模式聚合法聚类分析方法简介  23-24
    4.1.2、Q 型聚合法聚类分析的应用  24-25
    4.1.3、 各类流动单元的物性交汇图分析  25-27
  4.2、 流动单元的特征  27-31
    4.2.1、 流动单元物性特征  27
    4.2.2、 流动单元岩性特征  27-28
    4.2.3、 流动单元的孔喉特征  28-29
    4.2.4、 取心井流动单元单井与沉积微相关系  29-31
第5章 流动单元的分布特征  31-53
  5.1、 流动单元的模拟方法  31-37
    5.1.1、 相控序贯指示模拟算法  31-33
    5.1.2、 模拟参数选取  33-37
  5.2、 流动单元的平面分布特征  37-43
    5.2.1、 各类流动单元的分布特征  38-39
    5.2.2、 不同河流体系中流动单元的分布特征  39-43
  5.3、 流动单元剖面分布特征  43-47
    5.3.1、 各个断块流动单元剖面分布特征  43-46
    5.3.2、 全区流动单元剖面分布特征  46-47
    5.3.3、 流动单元全区栅状图  47
  5.4、 流动单元的连通性研究  47-49
  5.5、 流动单元与储层非均值性  49-51
  5.6、 流动单元与沉积演化关系  51-53
第6章 流动单元对油井产量的影响  53-56
  6.1、 流动单元与含油性  53
  6.2、 流动单元与采油指数  53-54
  6.3、 流动单元与无因采油(液)指数的关系  54-56
第7章 结论  56-57
致谢  57-58
参考文献  58-61
个人简介  61

相似论文

  1. 牡丹EST-SSR引物开发及其亲缘关系分析,S685.11
  2. 高血压前期证候特征研究,R259
  3.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G645.5
  4. 大豆品种对腐竹品质的影响及其品质评价体系的初步构建,TS214.2
  5. 21个荷花品种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S682.32
  6. 基于聚类分析的P2P流量识别算法的研究,TP393.02
  7. 桃杂交后代(F1)幼苗光合效能评价,S662.1
  8. 南通市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研究与综合评价,X592
  9. 土壤环境功能区划研究,X321
  10. 基因表达谱数据聚类分析方法比较与大豆疫霉基因的网络构建,S435.651
  11. 大豆杂种优势及其遗传基础研究,S565.1
  12. 象草自交后代无性系的饲用价值及生物质能特性初步评价,S543.9
  13. 融合粒子群和蛙跳算法的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研究,TP18
  14. 基于同化能力杂种优势早期评价的桃光合特性研究,S662.1
  15. 云南省直管县改革研究,D630
  16. 基于分治法的聚类方法研究,TP311.13
  17. 三十种中成药元素含量分析及基于元素含量的中成药分类研究,R286.0
  18. 草原公路光环境对驾驶员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U491.254
  19. 空间信息处理中基于模糊技术的数学模型的改进,O159
  20. 基于数据流异常检测的嵌入式软件容错研究,TP368.1
  21. 基于数据挖掘聚类技术的我国高校分类研究,TP311.13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矿床学 > 矿床分类 > 燃料矿床 > 石油、天然气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