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煤显微组分热解甲烷、氢气生成动力学及机理

作 者: 王传格
导 师: 曾凡桂
学 校: 太原理工大学
专 业: 采矿工程
关键词: 煤显微组分 热解 甲烷 氢气 生成动力学 反应机理
分类号: TQ53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252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从煤岩学观点来说,煤是由多种煤岩显微组分组成,各种煤岩组分的热解行为存在较大的差别。由于煤岩显微组分中,镜质组和惰质组为主要显微组分,所占比例很大,研究其结构和热解反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煤热解气中最主要的气体组分为CO2,其次为H2,再次为甲烷与饱和烃,而烯烃和CO含量都很低。而气态烃中以甲烷为其主成分。并且甲烷和氢气的生成贯穿煤热解的整个过程,研究其逸出特征及动力学特征,是研究煤的结构及确定煤结构单元中活性较高位置的重要手段。 本文选用煤阶差别不大,但由于形成的环境不同导致两种煤的反应性存在较大差别的平朔煤和神东煤为研究对象,对各种煤中的惰质组和镜质组两种显微组分进行研究。用XPS、XRD、FTIR等仪器分析方法揭示显微组分的结构特征。通过各显微煤样的TG-MS热解实验,重点研究了甲烷及氢气的逸出特征。对甲烷及氢气的热解速率曲线进行分峰模拟,将热解甲烷及氢气的各基元反应解叠出来,对其进行动力学计算。将煤结构与动力学特征相结合,分析了甲烷和氢气的生成机理。 XPS研究结果表明,平朔煤显微组分中C-C或C-H含量均较神东煤同类型的显微组分高,相应地碳氧基团含量相对较低。含氧有机官能团中酚羟基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羧基和羰基。神东惰质组含有较多的羧基,表明其氧化程度较大。神东惰质组吸附氧的性能较高,自燃性较强。吡啶型氮和吡咯型氮是含氮有机官能团的主要存在形式;平朔煤显微组分含较多吡啶型氮,而神东煤同类型显微组分则含较多的吡咯型氮。在含硫官能团中,噻吩型硫占大多数,其次为硫醇、硫醚型硫。神东惰质组噻吩型硫含量低于平朔惰质组,而含有一定量的氧化物硫。

全文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18
  1.1 研究甲烷氢气热解机理对煤热解研究的作用  11-12
  1.2 研究煤显微组分热解性质的重要意义  12-13
  1.3 热解甲烷、氢气的动力学特征及热解机理的研究现状  13-17
    1.3.1 热解甲烷、氢气的动力学特征  13-14
    1.3.2 甲烷、氢气热解机理的研究现状  14-17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7-18
第二章 煤样的显微煤岩特征  18-29
  2.1 煤的显微组成  18-21
    2.1.1 镜质组  20
    2.1.2 壳质组  20
    2.1.3 惰质组  20-21
  2.2 煤样选取及煤样显微煤岩特征  21-29
    2.2.1 煤样选取  21
    2.2.2 原煤煤样的显微煤岩特征  21-29
      2.2.2.1 神东煤显微煤岩特征  21-25
      2.2.2.2 平朔煤显微煤岩特征  25-29
第三章 样品准备和实验方法  29-33
  3.1 实验煤样  29
  3.2 镜质组反射率的测定  29-30
  3.3 实验方法  30-33
    3.3.1 煤结构的分析  30-32
      3.3.1.1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30-31
      3.3.1.2 X射线衍射法(XRD)  31
      3.3.1.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31-32
    3.3.2 煤热解实验方法(TG-MS)  32-33
第四章 煤显微组分的结构特征  33-59
  4.1 显微组分组表面结构的XPS表征  33-41
    4.1.1 实验部分  33
      4.1.1.1 样品及处理  33
      4.1.1.2 实验设备及数据处理方法  33
    4.1.2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40
      4.1.2.1 煤表面结构中碳的赋存形态  33-35
      4.1.2.2 煤表面结构中氧的赋存形态  35-37
      4.1.2.3 煤表面结构中氮的赋存形态  37-39
      4.1.2.4 煤表面结构中硫的赋存形态  39-40
    4.1.3 小结  40-41
  4.2 X射线衍射分析  41-47
    4.2.1 实验部分  41-42
    4.2.2 结果与讨论  42-46
      4.2.2.1 XRD衍射峰归属  42
      4.2.2.2 XRD谱图的定性分析  42-43
      4.2.2.3 计算煤的XRD结构参数  43-46
      4.2.2.4 无定形碳含量的对比分析  46
    4.2.3 小结  46-47
  4.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47-59
    4.3.1 FTIR光谱分析  47
    4.3.2 结果与讨论  47-59
      4.3.2.1 显微组分FTIR谱图峰位归属  48-56
      4.3.2.2 显微组分的FTIR结构参数  56-59
第五章 煤显微组分的基本热解特征  59-69
  5.1 实验部分  59
    5.1.1 煤样  59
    5.1.2 TG-MS实验  59
  5.2 结果与讨论  59-69
    5.2.1 热失重分析  59-62
    5.2.2 热解过程中挥发分逸出规律  62-69
      5.2.2.1 轻质碳氢化合物(C_1~C_4)的逸出规律  62-64
      5.2.2.2 轻质芳香烃化合物苯(C_6H_6)及H_2的逸出规律  64-66
      5.2.2.3 含氧化合物的逸出规律  66-69
第六章 煤显微组分甲烷、氢气生成特征及动力学  69-79
  6.1 数据处理方法  69-70
    6.1.1 甲烷及甲基自由基生成速率曲线的拟合  69-70
    6.1.2 甲烷、氢气的生成动力学  70
  6.2 甲烷、氢气的逸出特征  70-72
    6.2.1 甲烷的逸出特征  70-72
    6.2.2 氢气的逸出特征  72
  6.3 煤热解甲烷、甲基及氢气生成反应的确定及其动力学参数  72-78
    6.3.1 煤热解甲烷及甲基生成反应的确定及其动力学参数  72-74
    6.3.2 煤热解氢气生成反应的确定及其动力学参数  74-78
  6.4 本章小结  78-79
第七章 煤显微组分甲烷、氢气生成机理  79-87
  7.1 各反应类型对热解甲基、甲烷生成量的贡献及反应类型分析  79-84
    7.1.1 各反应类型对甲烷及甲基生成量的贡献  79
    7.1.2 甲基自由基及热解甲烷生成反应类型分析  79-84
  7.2 各反应类型对热解氢气生成量的贡献及反应类型分析  84-85
    7.2.1 各反应类型对氢气生成量的贡献  84
    7.2.2 热解氢气生成反应类型分析  84-85
  7.3 本章小结  85-87
第八章 结论  87-89
参考文献  89-93
致谢  93-94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4

相似论文

  1. 我国典型低挥发分煤热解成分的定量分析,TQ530.2
  2. 油漆焦油基单颗粒危险废物热解和燃烧特性的实验研究,X705
  3. 复合添加剂对SNCR脱硝过程的影响,X701
  4. 城市湖泊的甲烷排放时空变化及其与水文水质关系,X524
  5. 锂离子电池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TM912.9
  6. 基于红外吸收原理的甲烷浓度检测仪,TP216
  7. 褐煤制备冶金还原气的研究,TD849.2
  8. 闽江口互花米草湿地甲烷与二氧化碳通量研究,X502
  9. 闽江河口芦苇湿地植物传输甲烷研究,X502
  10. 滇池底泥热解及产物研究,X131.2
  11. 黑碳添加对土壤有机碳分解的影响,S153.6
  12. 香菇漆酶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及对三苯甲烷类染料脱色的研究,TQ925
  13.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红壤双季稻田甲烷与氧化亚氮排放的研究,S511
  14. 中亚热带典型植物甲烷排放影响因素及来源探究,S718.4
  15. 猪后肠产甲烷菌群多样性及其与乙酸生成关系的研究,S828
  16. 部分有机反应成环机理和反应选择性的理论研究,O643.12
  17. β-环糊精及化学修饰β-环糊精的分子识别作用研究,O636.12
  18. 甲烷氧化菌甲烷氧化活性的影响因素和甲醇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Q93
  19. 亚氨基二苄气相催化脱氢制亚氨基芪反应工艺研究,TQ463.2
  20. 海洋生物质纤维的热降解、燃烧特性与阻燃机理研究,TQ352.1
  21. 钙对神华褐煤水蒸气气化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TQ541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化学工业 > 煤化学及煤的加工利用 > 煤的性质与测定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