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约有344条学位论文符合德语语言文学的查询结果,以下是第101-150项(搜索用时0.061秒)

  1. 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新女性—从文学社会学角度研究因姆伽特·可伊恩小说《人造丝绸女孩》,张虹霞/上海外国语大学,0/29
  2. 瑞士社会个人自我认同问题-马克斯·弗里施的小说《施蒂勒》,王曼琳/上海外国语大学,0/26
  3. “回忆的模仿”-论乌韦·约翰逊小说《关于雅各布的种种揣测》中回忆的文学性演示,史良/四川外国语大学,0/14
  4. 海因里希·伯尔小说《九点半弹子戏》中的家庭记忆问题,李坤/四川外国语大学,0/21
  5. 以特奥尔多·施笃姆的《白马骑士》为例论个体身份的社会性,向绍英/四川外国语大学,0/18
  6. 身份危机下的自我审视-评克里斯塔·沃尔夫的小说《天使之城》,余娟/上海外国语大学,0/21
  7. 克里斯塔·沃尔夫作品中的卡珊德拉形象,郭翕慈/上海外国语大学,0/36
  8. 尼采对卡内蒂小说《迷惘》的影响,段云/上海外国语大学,0/21
  9. 浅析伊尔泽·艾辛格小说《更大的希望》中的身份问题,徐蔚/上海外国语大学,0/22
  10. 魏玛共和国时期的选帝侯大街:集体记忆框架下的柏林大道,朱彤吉/复旦大学,0/33
  11. 以福柯的异质拓扑学解读《魔山》中的另类空间—疗养院,马亚丽/四川外国语大学,0/54
  12. 从文学社会学角度分析法拉达作品《小人物,怎么办?》中的小人物,梁宁/上海外国语大学,0/53
  13. 论《监护人卡斯滕》与《布登勃洛克一家》中的家庭没落,张玉婷/复旦大学,0/38
  14. 浅析毕希纳的宿命论观-以《沃伊采克》为例,李琦/上海外国语大学,0/60
  15. 中国移民文学在德国-《中国代表团》中的故乡形象分析,杨瑞璐/南京大学,0/33
  16. 绝处逢生—试析安娜·西格斯的小说《第七个十字架》,吴声白/上海外国语大学,0/35
  17. 卡夫卡《回家》一文的阐释,白伟/浙江大学,0/40
  18. 歌德狂飙突进时期作品中的反叛精神,王文静/西安外国语大学,0/52
  19. 战争中的女性-以安娜·西格斯笔下的女性人物为例,黄丹晗/上海外国语大学,0/38
  20. 歌德和席勒的友谊以及他们在文学上的合作,卓莉莉/上海外国语大学,0/64
  21. 波伏娃女性主义视角下小说《无主之家》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杨文/四川外国语大学,0/49
  22. 海因里希·伯尔作品《女士及众生相》的原型分析,张敬宜/上海外国语大学,0/50
  23. 《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的叙事特色-以热拉尔·热内特的叙事理论为分析视角,游小红/中山大学,0/2
  24. 媒介的文学化与文学的媒介性-书信时代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与影音时代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刘晓/北京外国语大学,0/60
  25. 论阿达尔贝特·施蒂夫特中篇小说中的毕德迈尔特色-以《俄巴底亚》与《林中人》为例,孙瑜/上海外国语大学,0/55
  26. 马克斯·弗里施小说中身份问题研究-以《施蒂勒》、《能干的法贝尔》和《我的名字就叫甘滕拜因》为例,李江凡/上海外国语大学,0/68
  27. 试析赫塔·穆勒作品中的专制母题,吕樱奇/上海外国语大学,0/78
  28. 试析赫尔曼·黑塞—《玻璃球游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杨莹/上海外国语大学,0/63
  29. 后现代中的写作:对聚斯金德小说《香水》的一种解读,陈早/上海外国语大学,0/111
  30. 对德国二战士兵和中国红卫兵的集体记忆之文学表现与变化-简析《以我哥哥为例》《亚当,你到过哪里?》及三部中国反思作品

    ,芮丹/南京大学,0/95
  31. 写作与身份-罗伯特·瓦尔泽及其自传体小说研究,次晓芳/上海外国语大学,0/119
  32. 以《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和《玻璃球游戏》为例分析德国教育小说中主人公的形象,刘丽/大连外国语学院,0/115
  33. 中国现代女作家与德语文学,冯晓春/上海外国语大学,0/151
  34. 现代人的异化世界-内聚焦视域下威廉·格纳齐诺转型后小说解读,涂媛媛/上海外国语大学,0/171
  35. 伊尔莎·艾兴格小说中的“边缘人”主题研究,王羽桐/上海外国语大学,0/216
  36. 论童话对儿童心理成长的意义,刘青/上海外国语大学,0/202
  37. 互文性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庄子》德语译本的翻译批评研究,颜莉莉/南京大学,0/24
  38. 描写译学视角下的《红楼梦》库恩译本,胡亚平/四川外国语大学,0/17
  39.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的两个德语译本,杨静/上海外国语大学,0/94
  40. 从功能翻译理论分析当代中国文学德译本的翻译策略-以黑马的《混在北京》为例,马霞/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0/102
  41. 从功能翻译理论出发分析当代中国文学德译本的翻译处理-以虹影《饥饿的女儿》为例,江婷/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0/204
  42. 中德文学中女性形象的重构-论《美狄亚·声音》和《潘金莲之前世今生》中“坏女人”形象的颠覆,李晓晨/南京大学,0/46
  43. 人际距离的跨文化研究,綦甲福/北京外国语大学,3/2440
  44. 辜鸿铭与德国,方厚升/上海外国语大学,2/553
  45. 斯·茨威格在中国(1949年-2005年),张晓青/上海外国语大学,3/841
  46. 隐含于启蒙批判中的对启蒙的延伸,鲁晓雁/上海外国语大学,1/208
  47. 神秘与虚无,梁锡江/上海外国语大学,0/374
  48. “童话”中的童话,丰卫平/上海外国语大学,0/759
  49. 心灵与现实的断裂,吴勇立/上海外国语大学,0/217
  50. 双语教学的理论和中国双语教学研究,黄崇岭/上海外国语大学,3/3218

共7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末页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