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梓潼大庙建筑群研究

作 者: 高冬冬
导 师: 张兴国
学 校: 重庆大学
专 业: 建筑历史及理论
关键词: 文昌文化信仰 大庙 营造法式 工部工程做法 大木作 地方传统建筑技术 技术衍变 建筑文化滞后
分类号: TU-8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216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文昌神是中国民间所信仰的一位主持文运功名利禄的星神,同时也是道家所尊奉的一位神灵。他是由古代民间信奉的“文昌星宿神”与四川地方“梓潼神”相结合而成。宋元以后,文昌信仰受到历代统治阶级和士大夫的推崇,也深受广大下层民众的拥护,传播非常广泛,成为帝君级别的大神。以祭祀文昌帝君为主神的庙宇,不仅遍布内地各省市,港澳台地区也非常多。其祭祀建筑是我国古代宗教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文昌帝君的祖庭——四川梓潼大庙,它位于梓潼剑门山余脉七曲山,是剑门古蜀道上的名胜古迹之一,1996 年11 月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七曲山大庙古建筑群历经兴衰,规模不断壮大,现已成为以文昌帝君为主体多神同祭的宗教圣地。古建筑群集元、明、清三代古建筑于一地,建筑规模宏大,类型丰富多样。大庙实为中国文昌祭祀建筑的代表,对它进行研究,可以丰富民间宗教建筑的宝库。大庙建筑群跨越元明清三代,从一定程度上映射出中国传统建筑自元代至清代的风格衍变。历代大庙建筑的更新和修缮主要是依靠民间经济力量进行,因此民间经济能力和地方传统建筑技术在大庙建筑风格上留下很深的烙印。金牛蜀道也是一条文化通廊,地处交通要道的大庙,在其建筑风格和技术上,部分地融合了南北方的特征,使其表现出一定的地方特色。梁思成先生于1917 年11 月亲临七曲山考察大庙建筑群,称之为“…古建筑的博物馆…”。本论文以梓潼大庙作为研究对象,以文昌文化信仰的衍变和发展为背景,对大庙古建筑的历史沿革、选址和总体布局、空间环境进行分析研究,寻求文昌文化对其的影响以及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所形成的自身特色;以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为基础,对大庙典型古建筑的木构营造技术进行分析,通过与官式技术做法、地方技术做法的比较,寻求大庙古建筑在风格和技术上的自身特征。基此希望能对梁先生的高度评价作为一个较为全面的诠释。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6
英文摘要  6-20
前言  20-24
1 梓潼文昌祖庭成因及文昌文化分析  24-34
  1.1 梓潼地区的历史地理特征  24-27
    1.1.1 古代氐羌族活动区域  25
    1.1.2 交通要塞和文化走廊  25-27
  1.2 文昌信仰的演变和梓潼“文昌祖庭”成因  27-32
    1.2.1 文昌信仰的渊源和演变  27-29
      ①远古文昌星宿信仰  27-28
      ②梓潼古代氐族族神——张亚子  28-29
      ③梓潼神与文昌星神的整合  29
     1.2.2 梓潼“文昌祖庭”的成因  29-32
      ①重要的地理位置  29-30
      ②科举制度的刺激作用  30
      ③道教的宏事增华  30-31
      ④统治阶级的御用之术  31-32
  1.3 文昌文化分析  32-33
    1.3.1 文昌文化内涵  32
    1.3.2 文昌文化与道、儒、佛思想  32-33
  1.4 本章小结  33-34
2 梓潼大庙演变历史概述  34-48
  2.1 明代以前七曲山大庙的变迁  34-39
    2.1.1 地方神祭祀建筑  34-36
      ①东晋善板祠  34-35
      ②后秦张相公庙  35
      ③唐代七曲寺  35-36
    2.1.2 文昌神祭祀建筑  36-39
      ①南宋灵应祠  37
      ②元代佑文成化庙  37-38
      ③古庙遗址  38-39
  2.2 明清至今大庙的发展  39-46
    2.2.1 “大庙”称谓的缘由  39-40
    2.2.2 明清至今大庙的发展  40-45
    2.2.3 大庙古建筑的组成  45-46
  2.3 大庙历史演变的特点  46-47
    2.3.1 主体规模群形成于明代,但具体建筑缺乏变迁记载  46
    2.3.2 建筑规模随民间信仰的需要而不断扩充  46-47
  2.4 本章小结  47-48
3 梓潼大庙选址、布局及建筑群空间环境分析  48-74
  3.1 梓潼大庙选址  48-52
    3.1.1 自然环境  48-50
      ①自然气候  48-49
      ②自然地貌  49-50
    3.1.2 地理区位环境  50-51
      ①地联秦关、路当蜀扼  50
      ②险夷交替  50-51
    3.1.3 人文历史环境  51-52
      ①蜀道印痕  51
      ②道家仙迹  51-52
      ③文昌圣境  52
  3.2 梓潼大庙的布局  52-56
    3.2.1 梓潼大庙总体布局  52-54
      ①大庙与古蜀道  52-54
      ②大庙与七曲山  54
      ③大庙与九曲水  54
    3.2.2 梓潼大庙建筑群体布局  54-56
      ①点——自由布置的建筑  54
      ②线——轴线控制的建筑  54-55
      ③面——有机结合的整体  55-56
  3.3 梓潼大庙建筑群体的空间环境分析  56-73
    3.3.1 建筑群空间整体性的组织  56-57
      ①重点建筑对整体空间的统帅  56
      ②控制轴线对整体空间的组织  56-57
    3.3.2 营造丰富空间环境的方法  57-69
      ①地形地貌的灵活利用  57-60
      ②庭院空间的有机变化  60-61
      ③开敞空间的合理穿插  61-62
      ④游览路径的巧妙组织  62-66
      ⑤空间视线的精心设计  66-68
      ⑥古木名花的有效烘托  68-69
    3.3.3 空间环境秩序的体验  69-71
    3.3.4 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  71-72
      ①儒家思想  71-72
      ②道家思想  72
    3.3.5 大庙建筑群体空间环境特色  72-73
  3.4 本章小结  73-74
4 梓潼大庙古建筑大木构架分析  74-144
  4.1 梓潼大庙木构古建筑的类型  74-90
    4.1.1 殿(厅)堂式建筑  74-76
    4.1.2 楼阁式建筑  76-80
      ①百尺楼  76-78
      ②风洞楼  78-79
      ③钟鼓楼  79-80
    4.1.3 卷棚轩——前出抱厦  80-85
      ①文昌正殿拜厅  80-82
      ②关帝殿拜厅  82-84
      ③风洞楼拜厅、盘陀石殿拜厅  84-85
    4.1.4 亭子  85-87
      ①时雨亭  85
      ②应梦亭、望水亭  85-87
    4.1.5 廊道  87-89
    4.1.6 山门  89-90
  4.2 大庙殿(厅)堂古建筑大木构架分析  90-142
    4.2.1 技术分析的主体对象  90-91
    4.2.2 构架的类型  91-94
      ①抬梁式构架  91-93
      ②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构架  93-94
      ③其他殿堂构架  94
    4.2.3 平面定位  94-98
      ①平面比例  94-96
      ②平面布柱  96
      ③建筑开间  96-98
    4.2.4 柱  98-104
      ①柱的构造特征  98-102
      ②檐柱高与立面比例  102-103
      ③扎墨(侧脚)  103
      ④升起  103-104
    4.2.5 阑额与普拍枋(额枋与平板枋)  104-107
      ①断面形式和细部做法  104-106
      ②地方技术特色  106-107
    4.2.6 简易的挑檐构造  107-111
      ①斗口跳  107-108
      ②把头绞项造  108-110
      ③出挑枋  110-111
    4.2.7 斗栱  111-123
      ①天尊殿鸭嘴昂斗栱  111-115
      ②家庆堂起秤杆斗栱  115-118
      ③桂香殿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栱  118-121
      ④文昌正殿靴脚昂斗栱  121-122
      ⑤斗栱用材等级分析  122-123
    4.2.8 梁架  123-127
      ①攀间技术和檩三件做法共存  123-124
      ②童柱和驼峰并用、角背与叉手同在  124-125
      ③梁柱节点清制出现、宋制犹存、兼有地方特色  125-126
      ④梁架构件的地方特色  126-127
    4.2.9 歇山屋架构造  127-132
      ①利用明间屋架  128
      ②利用顺梁和递角梁  128-130
      ③利用左右廊  130-131
      ④与《法式》及《做法》的比较  131-132
    4.2.10 翼角构造  132-138
      ①于丁角梁头用造角木翼角  133-135
      ②于龙骨端头用造角木翼角  135-137
      ③只用龙骨翼角  137-138
    4.2.11 举折(架)、步架  138-141
      ①举折(架)、步架的总体特征  138-139
      ②地方折屋技术——“折水”和“提脊”  139-141
      ③桂香殿举架的过渡特色  141
    4.2.12 造檐  141-142
  4.3 大庙古建筑大木构架技术特色  142-143
    4.3.1 宋元技术的影响和继续  142
    4.3.2 元明清传统建筑技术衍变的地方映射  142-143
    4.3.3 民间地方建筑技术的载体  143
    4.3.4 对经济和自然条件的适应  143
  4.4 本章小结  143-144
5 梓潼大庙古建筑装饰艺术  144-160
  5.1 文昌文化对建筑装饰的影响  144
  5.2 装饰题材  144-145
    5.2.1 装饰题材内容  144
    5.2.2 装饰题材的寓意  144-145
  5.3 装饰部位及装饰性构件  145-159
    5.3.1 屋面  145-148
      ①屋脊  146-147
      ②檐口  147-148
    5.3.2 门窗  148-152
      ①门  149-151
      ②窗  151-152
    5.3.3 阑干  152-154
    5.3.4 柱础  154-155
    5.3.5 装饰性构件  155-159
      ①梁头  155
      ②斗栱  155-156
      ③雀替  156-157
      ④撑弓  157-159
  5.4 装饰手法  159
    5.4.1 形象的比拟  159
    5.4.2 谐音的象征  159
  5.5 本章小结  159-160
6 结语  160-162
致谢  162-164
参考文献  164-166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166-168
附图  168-182
独创性声明  182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182

相似论文

  1. 陕西明、清文庙建筑研究,TU-092
  2. 陕西元代建筑大木作研究,TU-092
  3. 民间信仰与地方社会,B933
  4. 宋代歇山建筑研究,TU-092
  5. 《营造法式》建筑用语研究,H083
  6. 七曲山风景区大庙古建筑保护研究,TU-87
  7. 厚德载物 惠泽天下,TU-8
  8. 云南明、清文庙建筑实例探析,TU-092
  9. 瓯越乡土建筑大木作技术初探,TU241.5
  10. 生土建筑研究,TU-0
  11. 宋代建筑营造技术基础研究,TU-092
  12. 器以藏礼—中国设计制度研究,J50
  13.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建筑创作的艺术化技术理念研究,TU-86
  14. 阿尔瓦·阿尔托建筑作品及创作思想研究,TU-86
  15. 傣族与云南其它民族干栏民居比较研究,TU-86
  16. 云南迪庆藏族建筑门饰艺术研究,TU-86
  17. 文本视域之当代西方建筑差异性探讨,TU-86
  18. 云南清真寺建筑及文化研究,TU-86
  19. 云南古代传统楼阁建筑特色研究,TU-86
  20. 吉林省乡土生活与乡土居住形态研究,TU-86
  21. 西班牙建筑师Fernando Menis的创作思想及作品分析,TU-86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建筑艺术 > 建筑风格、流派及作品评价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