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垃圾焚烧飞灰及其熔渣浸出毒性鉴别适宜方法的研究

作 者: 张晓萱
导 师: 王京刚;席北斗
学 校: 北京化工大学
专 业: 环境工程
关键词: 生活垃圾焚烧飞灰 熔融固化 重金属 浸出毒性 水平振荡法 TCLP法
分类号: X70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210次
引 用: 6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垃圾焚烧飞灰是在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置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污染物,熔融固化处理技术是有效的飞灰预处理技术。通过对垃圾焚烧飞灰及其熔渣的基本特性的研究,判定飞灰及其熔渣的危险特性,评估熔渣资源化利用的环境风险,研究Pb、Zn、Cd、Cu、Cr等飞灰中常见的重金属在熔融过程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按照我国危险废物浸出毒性鉴别标准和美国TCLP法定阈值,飞灰属于危险废物,但在本实验条件下,经1200℃以上高温熔融处理得到的熔渣不属于危险废物,且在资源化利用的过程中对人体不具有非致癌风险。重金属在熔融过程的迁移转化规律由固定率这一参数来表征。 浸出毒性是飞灰及其熔渣的主要危险特性,通过pH值、液固比、浸取时间等因素对飞灰中重金属浸出特性性的影响研究,更加深入地了解飞灰的浸出特性,为飞灰的管理以及相关处理处置和综合利用标准的制订奠定实验基础。研究结果表明:飞灰中重金属的浸出主要受pH值影响,在强酸条件下的浸出浓度较高,而在中性条件下的浸出浓度最低,某些两性金属在强碱性条件下浸出浓度增加。随着浸取剂与飞灰的液固比的增加,重金属的单位浸出总量逐渐增加,达到最大浸出量后保持不变,但重金属的浸出浓度受稀释作用影响逐渐降低。随着浸取时间的增加,重金属的浸出浓度逐渐升高。采用硝酸-硫酸混合

全文目录


第一章 综述  12-21
  1.1 研究背景  12-13
  1.2 垃圾焚烧飞灰浸出特性的研究进展  13-16
    1.2.1 垃圾焚烧飞灰的基本组成  13-14
    1.2.2 垃圾焚烧飞灰的熔融特性  14-15
    1.2.3 垃圾焚烧飞灰的浸出特性  15-16
  1.3 浸出毒性鉴别方法的综述  16-19
    1.3.1 浸出毒性试验的制定依据和目的  16-17
    1.3.2 浸出毒性试验的分类  17
    1.3.3 各种浸出方法的浸取条件的比较  17-19
      1.3.3.1 浸取剂  17-18
      1.3.3.2 液固比  18
      1.3.3.3 浸取时间  18
      1.3.3.4 浸取方式  18-19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9-20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  20-21
第二章 垃圾焚烧飞灰的基本特性  21-29
  2.1 垃圾焚烧飞灰的来源  21
  2.2 垃圾焚烧飞灰的成分  21-23
  2.3 垃圾焚烧飞灰的碱度  23
  2.4 垃圾焚烧飞灰的浸出毒性鉴别  23-27
    2.4.1 垃圾焚烧飞灰的浸出毒性试验方法  23-25
      2.4.1.1 中国水平振荡法(GB5086.2—1997)  23-24
      2.4.1.2 美国毒性特性浸出程序——TCLP法(Method 3011)  24
      2.4.1.3 日本浸出毒性鉴别浸出方法  24-25
      2.4.1.4 浸出液中重金属浓度的分析  25
    2.4.2 上海飞灰的浸出毒性鉴别  25-26
    2.4.3 天津飞灰的浸出毒性鉴别  26-27
  2.5 本章小结  27-29
第三章 垃圾焚烧飞灰熔融渣的基本特性  29-39
  3.1 垃圾焚烧飞灰中重金属含量  29
    3.1.1 垃圾焚烧飞灰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方法  29
    3.1.2 上海飞灰中主要重金属的含量  29
  3.2 飞灰熔融过程中重金属的迁移规律  29-33
    3.2.1 固定率和灼减率  29-30
    3.2.2 飞灰熔融过程中重金属的迁移规律  30-33
      3.2.2.1 实验方法  30
      3.2.2.2 飞灰熔融渣的主要成分  30-31
      3.2.2.3 飞灰中主要重金属的迁移规律  31-33
  3.3 熔渣的浸出毒性鉴别  33-35
    3.3.1 熔渣的浸出毒性鉴别  33-35
  3.4 熔渣资源化的环境风险评估  35-37
    3.4.1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35-36
    3.4.2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模型  36-37
    3.4.3 人体健康风险的计算结果  37
  3.5 本章小结  37-39
第四章 垃圾焚烧飞灰浸出特性的影响因素  39-62
  4.1 浸取剂的pH值  39-49
    4.1.1 不同pH值的醋酸缓冲体系对焚烧飞灰中重金属浸出特性的影响  39-43
      4.1.1.1 实验方法  39
      4.1.1.2 醋酸缓冲溶液的初始pH值与浸出液pH值的关系  39-40
      4.1.1.3 醋酸缓冲溶液的pH值对重金属浸出特性的影响  40-43
    4.1.2 不同pH值的去离子水溶液对焚烧飞灰中重金属浸出特性的影响  43-46
      4.1.2.1 实验方法  43
      4.1.2.2 去离子水溶液的初始pH值与浸出液pH值的关系  43
      4.1.2.3 去离子水溶液的pH值对重金属浸出特性的影响  43-46
    4.1.3 不同pH值的硝酸-硫酸浸取剂对焚烧飞灰中重金属浸出特性的影响  46-49
      4.1.3.1 实验方法  46
      4.1.3.2 硝酸-硫酸混合酸溶液的初始pH值与浸出液pH值的关系  46-47
      4.1.3.3 硝酸-硫酸溶液的pH值对重金属浸出特性的影响  47-49
  4.2 液固比  49-56
    4.2.1 不同液固比的醋酸浸取剂对焚烧飞灰中重金属浸出特性的影响  49-52
      4.2.1.1 实验方法  49-50
      4.2.1.2 结果与讨论  50-52
    4.2.2 不同液固比的去离子水对焚烧飞灰中重金属浸出特性的影响  52-55
      4.2.2.1 实验方法  52-53
      4.2.2.2 结果与讨论  53-55
    4.2.3 不同液固比的硝酸-硫酸浸取剂对焚烧飞灰中重金属浸出特性的影响  55-56
  4.3 浸取时间  56-60
    4.3.1 实验方法  56-57
    4.3.2 浸取时间对重金属浸出特性的影响  57-60
  4.4 其它影响因素  60-61
    4.4.1 粒径  60
    4.4.2 飞灰中金属含量的变动性  60-61
  4.5 本章小结  61-62
第五章 焚烧飞灰浸出毒性鉴别适宜浸出方法的评价  62-70
  5.1 浸出毒性方法的制定依据和目的  62
  5.2 环境保护目标下的适宜性评价  62-67
    5.2.1 环境保护目标  62-63
    5.2.2 美国TCLP法的适宜性评价  63-64
    5.2.3 我国水平振荡法的适宜性评价  64-65
    5.2.4 酸雨条件下适宜浸出方法的评估  65-67
  5.3 不同处置方式下的适宜性评价  67-68
    5.3.1 安全填埋处置  67
    5.3.2 熔渣的综合利用  67-68
    5.3.3 熔渣与城市生活垃圾合并处置  68
  5.4 本章小结  68-70
第六章 结论  70-72
参考文献  72-74
致谢  74-75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5

相似论文

  1. 江蓠残渣高活性膳食纤维和羧甲基纤维素钠的制备及性能研究,TS254.9
  2. 复合污染下大薸和凤眼莲对重金属的吸收和富集特征,X173
  3. 壳聚糖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研究,TS254.9
  4. 污染源周边农田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与控制技术试验,X820.4
  5. 房县烤烟产地环境和烟叶综合质量评价,S572
  6. 肉牛养殖过程中重金属类危害性因素分析,S823
  7. 生物质炭对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分解和重金属形态的影响,S153.6
  8. 纺织品中重金属监控及预警研究,TS107
  9. 改良剂对铜镉复合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研究,X53
  10. 东洞庭湖沉积物中重金属吸附与释放规律研究,X524
  11. 滩涂土壤养分与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变异及评价研究,S158
  12. 聚乙烯基强碱性阴离子交换纤维的制备及应用,TQ342.84
  13. 抗重金属汞、铜、锌单抗可变区序列的克隆鉴定、真核表达及三维模拟,X171.5
  14. GNS/MnO2吸附剂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实验研究,X703
  15. 不同类型农药园区周边农田土壤—作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评价研究,X833
  16. 铜在黑土—作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及其钝化机理研究,X53
  17. 金属硫蛋白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及其对重金属响应的研究,Q78
  18. 盐城地区土壤及大米重金属污染情况调查研究,X53
  19. 改性活性炭吸附染料及稻壳基活性炭吸附重金属研究,X703
  20. 菊花(Flos Chrysanthemi)的富硒作用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S682.11
  21. 兖州矿区植物波谱变异与重金属胁迫特征研究,X173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 一般性问题 > 废气的处理与利用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