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

作 者: 郑旭敏
导 师: 肖巍
学 校: 复旦大学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大学生“村官” 新农村文化建设 角色与作用
分类号: D422.6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78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大学生“村官”计划作为国家的一个导向性政策,是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水平和促进农村发展问题的一个双赢战略。即,选聘优秀大学毕业生担任村干部,是向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为基层组织建设提供“新血液”,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政权建设,培养锻炼年轻后备干部队伍,有效缓解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体现大学毕业生自身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不应仅是单纯的经济观点,同时必须涉及农村文化建设。然而,无论是农村地区的干部群众、大学生“村官”自身,还是学界更多关注的是其经济建设功能,对文化建设功能相对关注较少。因此,本文试图从文化建设角度入手,研究大学生“村官”的由来,指出新农村文化建设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意义,努力揭示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优势及其作用,再通过实践考察,研究并总结当前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已有的积极作用,及存在的困境,并进行原因分析,提出促进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文化建设联动的有效策略,提升大学生“村官”新农村文化建设胜任力,指出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努力方向,以及社会各界如何促进这种新文化茁壮成长的措施。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6
Abstract  6-7
导论  7-10
第一章 大学生"村官"及其由来  10-18
  1.1 大学生"村官"的界定  10-11
  1.2 大学生"村官"的由来  11-14
    1.2.1 政治方面  11-12
    1.2.2 经济方面  12-13
    1.2.3 文化方面  13-14
  1.3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村官"计划的应有之义  14-18
    1.3.1 "村官"计划有效运行的内在要求  14-15
    1.3.2 "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切入点  15-16
    1.3.3 "村官"成长和完善的必备内容  16-18
第二章 大学生"村官"对新农村文化建设大有可为  18-24
  2.1 新农村建设的文化缺失  18-19
  2.2 "村官"的文化优势  19-21
    2.2.1 发挥知识优势的"引导者"  19-20
    2.2.2 发挥信息优势的"先行官"  20
    2.2.3 发挥沟通优势的"联络人"  20-21
    2.2.4 发挥综合优势的"推进者"  21
  2.3 "村官"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1-24
    2.3.1 农村新观念的传播  21-22
    2.3.2 促进农村信息化  22
    2.3.3 丰富农村文化活动  22
    2.3.4 充实农村文化干部队伍  22-23
    2.3.5 整体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23
    2.3.6 推动非物质文化保护和特色文化创建  23-24
第三章 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实践  24-34
  3.1 "村官"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表现  24-27
    3.1.1 重视农村文化建设  24-25
    3.1.2 促进农村干部结构优化  25
    3.1.3 成为村里和上级的沟通桥梁  25
    3.1.4 提升农村管理规范化、电子化  25-26
    3.1.5 新文化宣传员、新思想传播者  26
    3.1.6 促进特色文化事业的发展  26-27
  3.2 "村官"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困境  27-31
    3.2.1 不了解风土民情,难以发挥自身优势  27-28
    3.2.2 不熟悉政策法规,法治建设难有建树  28-29
    3.2.3 社会实践能力不足,文化建设有心无力  29-30
    3.2.4 作为就业缓冲,无意扎根农村  30-31
  3.3 原因分析  31-34
    3.3.1 "村官"角色不明确,设缺乏实际权力  31-32
    3.3.2 地方上信任、重视及支持"村官"力度不够  32
    3.3.3 泛专业"村官"选拔,针对性不强  32-33
    3.3.4 团队合力不足,难以发挥"集群效应"  33-34
第四章 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联动思考  34-43
  4.1 提高"村官"的新农村文化建设"胜任力"  34-37
    4.1.1 多学科知识储备  34-35
    4.1.2 多项技能培养  35
    4.1.3 社会角色"定位"  35
    4.1.4 适应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特质"  35-36
    4.1.5 提高"村官"自我认同  36-37
  4.2 地方政府、农村基层与高校齐抓共管  37-40
    4.2.1 地方政府、农村基层应在政策管理上提供有力支持  37-39
    4.2.2 高校要做好"售前"和"售后"服务  39-40
  4.3 实现个人到群体的共生效应  40-43
    4.3.1 搭建交流平台  41
    4.3.2 建立联动制度  41
    4.3.3 引进竞争机制  41-43
结束语  43-44
注释  44-46
参考文献  46-48
后记  48-50

相似论文

  1. 新农村建设中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研究,D422.6
  2. 大学生村官胜任力问卷的编制,B841
  3. 大学生村官:农村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现实选择,G641
  4. 当代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422.62
  5. 对淮安市实施大学生村官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程模式的研究,G807.4
  6.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现状及社会认同研究,D422.6
  7. 我国大学生“村官”政策有效执行研究,D422.6
  8. 论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D422.6
  9.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422.6
  10. 成都市大学生村官制度调研报告,F325.4
  11. 综合模型视野下大学生“村官”计划执行问题研究,D422.6
  12. 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F325.4
  13. 湖南农村电影放映市场问题与对策,J943.1
  14. 大学生村官社会适应性研究,D422.6
  15. 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研究,D422.6
  16.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422.6
  17.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研究,D422.6
  18. 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提升策略研究,D422.6
  19.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及其困境分析,D422.6
  20. 大学生村官社会适应问题研究,D422.6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 > 农民运动与组织 > 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 > 农民工作 > 组织工作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