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认知动机变量与心理求助行为的关系研究

作 者: 夏勉
导 师: 江光荣
学 校: 华中师范大学
专 业: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关键词: 心理求助行为 认知动机变量 社会容认度
分类号: B842.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652次
引 用: 15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尽管有很多人会遭受心理困扰,但是只有一小部分人寻求专业帮助。以往的研究考察了人口学变量、社会文化变量和一些心理变量对求助行为的影响。本研究将继续探讨心理因素——认知动机变量对求助行为的预测作用。 本研究的研究架构建立在江光荣(2004)提出的心理求助行为的阶段模型之上,这个模型包括三个阶段:对心理问题的知觉、自助性评估、他助性评估。本研究以临床样本为被试,考察在求助行为的第三个阶段,个体意识到自己有心理困扰,且不能有效解决时,不向专业人员求助的原因。被试包括已经向咨询员求助了的大学生和没有向咨询员求助的大学生。为了更好的解释求助行为,本研究构建了心理求助行为的认知动机模型,纳入了三个预测变量:心理问题的个人责任归因、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和心理求助行为的社会容认度,探讨这三个变量对求助行为的影响以及变量之间的作用机制。 研究结果如下: 1.责任归因中的可控性归因对求助行为有显著预测作用,即个体知觉到的造成自己心理困扰的原因越是可控的,就越倾向于不求助。可控性归因对求助行为的作用是直接作用,通过社会容认度和自我效能的中介效应对求助行为的影响不显著。可控性归因对求助行为解释的变异量是1.5%—2%。 2.心理求助行为的社会容认度对求助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即个体知觉到的心理求助行为的社会容认度越高,越倾向于求助。进一步的分析发现,社会容认度对求助行为有显著的直接效应,除此之外,通过自我效能对求助行为的中介效应也是显著的。总体来说,社会容认度对求助行为解释的变异量为6%—8%。 3.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对求助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个体知觉到的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越高,越倾向于求助。自我效能单独对求助行为解释的变异量达14.5%—19.2%。这说明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是影响求助行为的重要变量,同时是一个重要的中介变量。 4.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心理求助行为的认知动机模型,结果发现,社会容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8
目录  8-11
1 绪论  11-15
  1.1 问题的提出  11-12
  1.2 研究的意义  12-13
  1.3 研究的创新点  13-14
  1.4 研究目的  14-15
2 文献综述  15-26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23
    2.1.1 大学生心理求助模式的研究  15
    2.1.2 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15-23
    2.1.3 心理求助行为的跨文化研究  23
  2.2 小结与评论  23-26
3 理论构想与研究设计  26-38
  3.1 理论构想——心理求助行为的阶段模型  26-28
  3.2 社会容认度与求助行为  28-31
  3.3 构建心理求助行为的认知动机模型  31-32
  3.4 研究假设的提出  32-36
    3.4.1 心理问题的个人责任归因对求助行为的影响  32-34
    3.4.2 心理求助行为的社会容认度对求助行为的影响  34-35
    3.4.3 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对求助行为的影响  35-36
  3.5 研究对象  36-37
  3.6 研究方法  37
  3.7 测量工具  37-38
4 工具和测量  38-45
  4.1 问卷的预测和修订  38-41
    4.1.1 取样与程序  38
    4.1.2 结果分析与修订  38-41
  4.2 正式施测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41-45
    4.2.1 样本的选取  41
    4.2.2 测量程序  41-43
    4.2.3 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43-45
5 结果分析  45-55
  5.1 责任归因对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  45-49
    5.1.1 可控性归因与内部——外部归因对责任推断的影响  45-46
    5.1.2 责任归因对求助行为的影响  46-47
    5.1.3 可控性归因的中介效应检验  47-49
  5.2 心理求助行为的社会容认度对求助行为的影响  49-50
    5.2.1 社会容认度对求助行为的影响  49-50
    5.2.2 社会容认度的中介效应检验  50
  5.3 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对求助行为的影响  50-51
  5.4 预测变量对结果变量的整体影响  51-52
  5.5 心理求助行为的认知动机模型的检验  52-55
6 讨论  55-66
  6.1 关于被试的选择  55-57
  6.2 关于责任归因对求助行为的影响  57-60
  6.3 关于心理求助行为的社会容认度对求助行为的影响  60-63
  6.4 关于自我效能对求助行为的影响  63-65
  6.5 关于心理求助行为的认知动机模型  65-66
7 结论和建议  66-71
  7.1 主要结论  66-67
  7.2 意义和建议  67-71
参考文献  71-77
附录:  77-81
后记  81-82

相似论文

  1. 神经症患者寻求专业帮助影响因素的研究,R749.7
  2. 大学生心理求助与应对效能的关系,B844.2
  3. 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社会技能与情绪调节的关系,B842.6
  4. 高中生身体意象的认知干预研究,B842.1
  5. 自传体记忆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B842.3
  6. 刺激表述方式和分布特征对类别表征的影响,B842.3
  7. 大学生愤怒情绪、睡前思维控制与睡眠质量的关系研究,B842.6
  8. 认知行为取向团体辅导对初任教师愤怒情绪的干预研究,B842.6
  9. 汉语失语症音节加工的神经心理学研究,B842.3
  10. 中断范式下的前瞻记忆研究,B842.3
  11. 异族效应的脑机制:一项ERP研究,B842.1
  12. 情绪对视觉工作记忆表征稳定性的影响,B842.3
  13. 珠心算训练对儿童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B842.3
  14. 因果知觉对客体运动方向知觉的影响,B842
  15. 社会情绪和社会规范对独裁者博弈中公平行为的影响研究,B842.6
  16. 科研院所硕士研究生自我效能感、专业承诺与学习倦怠的关系,B842.3
  17. 高中生的教师期望知觉、学业情绪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B842
  18. 大学生抑郁情绪的预测模型研究,B842.6
  19. 认知风格和空间能力对网络搜索行为的影响,B842.1
  20. 人脸“吸引力”正名—皮肤、五官及其比例对人脸吸引力的影响,B842
  21. 权力感知匹配的行为接近—抑制效应,B842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心理学 > 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 > 认知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