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贺敬之创作的文学社会学意义

作 者: 石勇
导 师: 章亚昕
学 校: 山东大学
专 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 贺敬之 文学社会学 政治抒情诗 文体建构 意义
分类号: I207.2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5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贺敬之是我国当代重要的诗人、剧作家和文化活动家。他在五六十年代创作的大量长篇政治抒情诗以自己特有的艺术气质一举奠定了他在中国新诗史上令人瞩目的位置,被誉为“开一代诗风”的诗人。他以高昂的政治热情和敏锐的时代意识写就的脍炙人口的诗篇在中华大地上广为传唱,鼓舞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笔者认为从文学社会学意义上看,贺敬之的文学创作就是继承传统,学习民歌,让新诗发生最大的影响,获得最大的读者群。在其诗歌创作道路上,他在不断学习提高,在以诗人的眼光观察认识新的生活,作创作上的准备。这种准备的重点,就是探寻政治抒情诗的文体规范。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抒情个性和艺术风格,熟练掌握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创造了适合表现他诗歌内容的新形式,显示了他诗歌创作的特点和才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欢迎,奠定了他在中国诗歌史上的突出地位。这种榜样作用,有助于新诗艺术的普及。贺敬之的文学创作一直紧密反映时代,和时代的结合十分自然,并且,在贺敬之的文学创作中,这种情怀具有政论、时代、民族性,随贺敬之的成长不断成长、升华,并和其创作血肉相联——支配创作,并通过作品得以展现。政论性的抒情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定位,时代性的形象传达了自己的身世体验和人生感悟,民族性的语言则属于“小我”向“大我”认同的文化标志。这种大气淋漓的艺术特色,塑造出贺敬之这位杰出的政治抒情诗人豪放的抒情风格,体现了舒卷时代风云、挥洒民族性的语言的浪漫个性。贺敬之创作的文学社会学意义,就在于时代精神的个性化表现,亦即通过对于人性的独特理解,对于历史的的重新阐释,对于艺术的独创之处,完成了政治抒情诗的文体建构。这种文体首先吸收了朗诵诗的艺术经验。其次,是政治抒情诗借鉴了民歌体叙事诗的形式结构,高兰的朗诵诗,李季的民歌体叙事诗,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都推动了新诗的社会影响力,培育了社会化的审美方式,从大众传播角度看,确实具有文学社会学的积极意义。本文仅就《放歌集》的情思内核,讨论贺敬之对于时代精神的个性化表现方式。从文学社会学角度看,文体的可传播性决定了自身的盛衰。新诗运动已近百年,还没有得到广泛流传,形成艺术的共识。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那些曾经流行的文体,珍视以往的历史经验。探索贺敬之创作的文学社会学意义,就在于此吧!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6-8
ABSTRACT  8-10
前言  10-12
第一章 贺敬之的诗歌创作道路  12-31
  第一节 (1939-1941)早期诗歌探索阶段  12-16
  第二节 (1942-1949)诗歌艺术观念发生转变的时期  16-22
  第三节 (1956-1965)政治抒情诗的文体实验过程  22-31
第二章 贺敬之诗歌的抒情特色  31-40
  第一节 政论性的抒情  31-34
  第二节 时代性的形象  34-36
  第三节 民族性的语言  36-40
第三章 时代精神的个性化表现  40-49
  第一节 对于人性的独特理解  41-43
  第二节 对于历史的全新阐释  43-46
  第三节 对于艺术的独创之处  46-49
参考文献  49-51
致谢  51-52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2

相似论文

  1. 中国当代汉语诗歌阐释方法上存在的问题,I207.25
  2. 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新探,B521
  3.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创新精神与现实意义,A841
  4. 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民主化探究,D819
  5. 自主课堂构建,G424.21
  6. 河南省燃化集团并购仰韶华源燃气公司案例研究,F271
  7. 形式、意义、运用相结合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研究,G633.41
  8. 遮蔽于意义之中的真之理论,B81
  9. 塔尔斯基真之定义与意义理论关系的探析,B812
  10. 概念隐喻的认识论意义,B842.1
  11. 大细胞性贫血相关疾病的初步临床探讨,R556.2
  12. p53、PCNA和PTE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研究,R735.2
  13.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认知隐喻研究,I712.072
  14. 周礼全意义理论研究,B812
  15. 论列宁公仆思想及当代意义,D262.6
  16. 社会科学中的语境问题,C0
  17. 陶行知社会教育思想简论,G40-092
  18. 全国城市运动会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战略意义研究,G80-05
  19. 语境论真理观探究,N02
  20. 论我国报纸新闻时评的发展,G212
  21. 鲍德里亚媒介批判理论研究,B089.1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诗歌、韵文 > 新诗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