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构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体系的理论研究

作 者: 徐丹
导 师: 吴海宽
学 校: 东北师范大学
专 业: 课程与教学论
关键词: 发展性课程评价 课堂教学 构建 初中 评价体系
分类号: G633.9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430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将评价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并提出了评价改革的方向,改革目标是:“改革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建立适合当前课改实际的体育课堂评价体系,力求突破传统的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强化评价的激励性和发展功能,把学生的学习态度、体能知识与技能、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通过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表现出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健康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服务。 发展性课程评价的观念是建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核心,对于推进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意义深远。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基本理念是: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内容多远化;评价过程动态化。它具有体现民主协商精神,关注目标的非预期效应和效果,注重评价标准及角度的多元化,强调评价过程的周期性的特点。构建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促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形成正确的教学行为。构建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体系,应采用专家与同行评课、教师与学生自评相结合的评价形式;重视学生学习方式、水平、效果,关注教师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的评价内容;即时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配合的评价方法。 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体系是把评价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在教学计划的始终,以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策略,改善实践行动,高质量的完成课堂教学。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4
英文摘要  4-5
目录  5-7
1 前言  7-12
  1.1 问题的提出  7-8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8
  1.3 概念界定  8-9
  1.4 构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  9-12
    1.4.1 走进发展性课程评价  9-11
      1.4.1.1 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9-10
      1.4.1.2 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功能  10-11
      1.4.1.3 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内容  11
    1.4.2 课堂教学评价  11-12
2 研究方法  12-13
  2.1 文献资料法  12
  2.2 问卷调查法  12
  2.3 专家访谈法  12-13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13-26
  3.1 构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基本理念  13-14
    3.1.1 评价主体互动化  13
    3.1.2 评价内容多元化  13
    3.1.3 评价过程动态化  13
    3.1.4 与传统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区别  13-14
  3.2 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体系的特点  14-15
    3.2.1 体现民主协商精神  14
    3.2.2 关注目标的非预期效应和效果  14-15
    3.2.3 注重评价标准及角度的多元化  15
    3.2.4 强调评价过程的周期性  15
  3.3 构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体系  15-26
    3.3.1 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形式的选择  15-16
      3.3.1.1 专家与同行评课  16
      3.3.1.2 教师与学生自评  16
    3.3.2 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内容的确定  16-22
      3.3.2.1 教师自评与他评标准  17-20
      3.3.2.2 学生评课标准  20-22
    3.3.3 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方法的确定  22-24
      3.3.3.1 即时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  23
      3.3.3.2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23
      3.3.3.3 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 1  23-24
    3.3.4 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的组织实施  24-26
      3.3.4.1 教育管理者的共识  24
      3.3.4.2 全社会的认同  24-25
      3.3.4.3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25-26
4 结论  26-27
注释  27-29
参考文献  29-31
附表  31-34
后记  34-35

相似论文

  1. 校园文化语境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研究,G633.2
  2. 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整合探索,G633.2
  3. 面向动态文档集的大规模文本索引构建技术的研究,TP391.3
  4. 上下文相关的词汇复述研究,TP391.1
  5.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新问题的矛盾透视,D61
  6. 沈阳市初中地理生本课堂现状调查研究,G633.55
  7. 广州市南沙区农村初中班主任胜任力研究,G635.1
  8. 中学语文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研究,G633.3
  9. 东莞镇区初中学生作文语言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G633.3
  10. 高校科技创新环境评价研究,G644
  11. 黑龙江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G644
  12. 粤东农村地区初中数学学业不良生的现状与转化策略研究,G633.6
  13. 论语文教师教学表达力,G633.3
  14. 公路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研究,X826
  15. 农村英语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现状与对策研究,G434
  16.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鸭源分离株侵袭相关基因致病机理研究,S852.61
  17. 北京地区自主服装品牌竞争优势比较研究,F426.86
  18. 转hrfl基因小麦赤霉病抗性分析与水稻RNA沉默通用载体构建,S512
  19. 栽培花生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遗传分析与QTL定位研究,S565.2
  20. 蝴蝶兰花序分生组织基因LFY表达载体构建及对蝴蝶兰的遗传转化,S682.31
  21. 切花菊品质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及性状遗传分析,S682.11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中等教育 > 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 > 体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