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文化价值取向的转换及其历史意义

作 者: 张玉龙
导 师: 李焕明
学 校: 山东师范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中国文化 价值取向 转换 历史意义
分类号: G1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684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国以文化大国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来具有坚韧顽强的生存能力和融会更新的发展机制,它的存在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展运行规律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古今中外无数研究者的目光,促使了人们不同层次和角度的探讨。 选择中国文化价值取向转换及其历史意义作为课题,主要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目前对此课题的研究多为阶段性讨论,或传统文化,或现代文化,而对中国文化价值取向转换的整体性把握未见较为系统的梳理,对其原因的挖掘,特别是通古至尽转换的历史意义的论述基本上是一个空白。通过对中国文化价值取向系统深入的研究,寻找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对于当前我们把握文化发展脉搏,建设先进文化,必将具有更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部中国文化史就是一部文化价值取向转换史。文化价值取向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考察中国文化史,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价值取向经历了以下转换,前文明与奠基期的中国文化具有迷信的特征,表现出宗教意识取向;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伦常规范和道德教化,显现出鲜明的伦理取向;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国各基层不断对某种文化成分或模式倾向进行追求,中国文化价值由伦理取向转向文化选择取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社会主义初期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没有十分清晰、连贯的方向,中国文化价值的政治取向展现在世人面前:当前,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已总体上进入小康,建设先进文化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文化价值取向经历了多次明显的转换,而且未来仍旧继续着这一历程,其转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文化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而言,是在不断跃迁的,它的这种自然生态场景的变换塑造、培育、异化着文化发展的向度,敦促着价值观念的转换,构成了转换的浅层根由;当社会经济、政治发生根本的变革,由一种生产方式发展为另一种生产方式时,整个文化系统也将会随之发生革命性变革,整个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随之转换,生产方式更新成为转换的决定根由;社会结构演变自身的时代性和某种程度上的永恒性,影响着社会文化模式的抉择,它的整合、转型制约着文化模式、价值发生相应地变化;在各种文化的交汇和冲突中,一种被另一种大规模甚至全面的同化,其价值观念被不断改变,文化大规模同化成为价值取向转换的诱导性根由;通过代谢,文化得以创造、创生、创新,人们在其中选择和参与,从内部直接决定或改变了人们意识中的价值观念,文化的自我更新成为其价值取向转换的内因。 转换本身是一种革新或动荡,影响是广泛和深远的。在积极意义上,第一,文化价值取向转换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社会某一集团或全社会成员最根本利益,从而推进了社会发展进程;第二,文化价值取向转换引导自觉的精神启蒙,调动文化主体的自在性和自发性,选择不同的生存模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三,文化价值取向转换有利于确保社会文化自身的新生,丰富民族精神内涵,构建文化面向未来的历史抉择。第四,文化价值取向转换制约中国文化的外部特征,逻辑形式中国化,思维方式同价值取向亦步亦趋;另外,文化价值取向转换还会直接影响社会心态的演变。在负面影响上,第一,文化价值取向转换前期带来信念的摇摆和混乱,学派丛生,社会纷乱不宁;第二,文化价值取向不断转换,与之相伴的是文化自身的更新和革命,其直接影响往往是文化的断裂;第三,文化价值取向转换决定了中国文化未来的走向,实用的惯性,必将产生人文与科学分离的文化惨景;第四,文化价值取向转换,带来沉淀下的冲突和多元,新旧并存,易致落后或被淘汰的思想和文化“借尸还魂”。鉴于此,当前我们的文化建设必须完善价值体系建设,促进文化价值转换的全部完成,以减少转换期间的阵痛,为先进文化建设做出贡献。关键词:中国文化,价值取向,转换,历史意义分类号:G0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7
英文摘要  7-12
引言  12-13
正文  13-42
  第一部分 绪论  13-16
    一、文化的涵义  13-14
    二、中国文化的历史分期  14-15
    三、文化价值取向:文化变迁的标志  15-16
  第二部分 中国文化价值取向的转换  16-26
    一、前文明与奠基期的中国文化价值取向  16-17
    二、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17-21
    三、近现代文化反省与重建中的价值取向  21-23
    四、建国后中国文化发展与挫折中的价值取向  23-24
    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先进文化的提出和建设  24-26
  第三部分 中国文化价值取向转换的根由  26-33
    一、文化自然生态跃进—文化价值取向转换的浅层根由  27-28
    二、生产方式的更新—文化价值取向转换的决定根由  28-29
    三、社会结构演变—文化价值取向转换的制约性根由  29-31
    四、文化的规模同化—文化价值取向转换的诱导根由  31-32
    五、文化的新陈代谢—文化价值取向转换的内部根由  32-33
  第四部分 中国文化价值取向转换的历史意义  33-42
    一、正面意义  34-37
    二、负面影响  37-42
注释  42-44
参考文献  44-47
后记  47-49
附录  49

相似论文

  1. 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模态分类技术研究,V235
  2. 径向振动模式压电变压器的等效电路模型与应用,TM406
  3. 适应多总线通讯模式的感应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研究,TM346
  4. 面向SMDA的服务建模方法及工具实现,TP311.52
  5. 统计机器翻译中结构转换技术的研究,TP391.2
  6. 体育动漫影响青少年篮球价值取向原因探究,G841
  7. 傣族初中生教育需求价值取向研究,G755.5
  8. 第29届奥运会中国男篮攻防转换的研究分析,G841
  9. 中学文言文古今转换与古今对话教学方式研究,G633.3
  10. 基于尺度转换提高MODIS影像耕地解译精度的方法研究,S127
  11. 积极情绪对3-5岁幼儿认知灵活性的影响,B844.1
  12. 顺应论视角下时尚网络媒体中的中英语码转换研究,G206
  13. 孔子教学理念操作转换研究,G420
  14. 文化哲学视域下的普世价值,G02
  15. 面向Seam框架的PIM到PSM转换研究,TP311.52
  16. ZnO杂化材料的制备、缺陷调控及其光学性质的研究,TB33
  17. 维吾尔族中学英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研究,G633.41
  18. 基于完全拆解法的可转债定价研究,F224
  19. 英语专业研究生课堂中英语教师语码转换研究,H319
  20. 新课程背景下X教师角色转换的个案研究,G635.1
  21. 基于改进的RBAC模型和CAS的单点登录设计与实现,TP311.52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 中国 > 文化专题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