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学生产方式

作 者: 贺晓武
导 师: 王杰
学 校: 广西师范大学
专 业: 美学
关键词: 文学生产方式理论 审美意识形态 想象与虚构 现实生活关系 余韵
分类号: I206.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8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学艺术的特性和内容,对其创作规律以及对它的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中国文艺理论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董学文、何国瑞、钱中文等人。我们把他们的理论合称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学生产方式理论”。 按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它应包括三方面的内涵:一是文艺维护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高尔基、布莱希特等人的理论与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文艺的倾向性。在生产力发展仍然不充分的中国,必然是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受到各种压迫,因此由詹姆逊提出的“抵抗的文化政治”原则仍然有效。作为改造现实生活关系的社会主义文艺起着先导和范型作用,不管在何时,都是如此。二是文艺的审美意象中叠合着多种生产方式的矛盾。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里,必然包含着早期的奴隶、封建社会生产方式,也包含着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审美意识形态为基础的文学生产方式是一综合体,既有文学表现力和审美关系的矛盾,又有由政治、经济、哲学、宗教等多元因素决定的成分。文艺是由现实生活关系本质地决定,现实的复杂性使其内容丰富多样;而审美变形的丰富性使其形式更具吸引力。三是文学应该把握现实生活关系,走向可以实现的未来。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现代化进程中始终起着重要作用,为人民展现了共同的想象性关系,对重塑人们的精神生活做榜样。但文学不是机械地反映,它是用想象与虚构来实现的。伊塞尔认为,文学是现实、想象和虚构的三元合一。虚构化行为充当想象与现实间的纽带,也是艺术的基本特征。艺术具有选择、融合和自解的功能,它通过超越现实语境的局限性把人们的现实生存导向美好的未来。初级阶段文艺的潜能是既能满足最广大人民的审美需要,又能提高人民大众的审美能力。其特性在于独特的形式如新秧歌、农村剧团、“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 在中国古典文化传统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压力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艺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韵”作为现实生活关系的表征,在于表现人间的温情与善良,表现人性之美。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文化正由视觉性走向听觉性。虽然现实生活充满艰辛和无奈,但由于人民的乐观精神和中国传统的表现方法的多样,形成了“余韵”的风格。建设社会主义是伟大的事业,是人们间的现实生活关系深刻改造和合理化的重要一环。从根本上说,“余韵”就是“韵”的现代形态,是古典“韵味”的延续,是现实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韵”作为一种流动性的声像具有不可复制性,是人们身体和精神活跃的表现。而“余韵”就是指在现代社会现实中,从古代社会存留下来的一种相互理解信任的情感。这种缠绕性的流动体,充塞着天地,让处于现实世界中不同的个体,感受到非经验性的情感,从而达到深刻的审美交流。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2-3
英文摘要  3-5
前 言  5-7
一、 我国文艺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学生产方式的理论探讨  7-12
  (一) 董学文的当代文艺形态论  7-8
  (二) 何国瑞的艺术生产论和社会主义文艺学  8-10
  (三) 王元骧的审美反映与艺术创造论  10-11
  (四) 钱中文的交往对话中的新理性精神  11-12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学生产方式理论的内涵  12-48
  (一) 文艺维护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13-27
    1 、世界社会主义文艺  13-15
    2 、抵抗的第三世界文学艺术  15-18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艺:审美意识形态  18-27
      (1) 、延安时期  20-22
      (2) 、解放后的文学  22-24
      (3) 、改革开放以后  24-27
  (二) 文艺的审美意象中叠合着多种生产方式的矛盾  27-40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文学生产方式受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制约  27-30
    2 、文学表现能力和审美关系的矛盾  30-32
    3 、审美意象多重叠合:多元决定的结果  32-35
    4 、形式:审美变形的丰富性  35-40
  (三) 文学把握现实生活关系,走向可以实现的未来  40-48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学现代性  41-42
    2 、想象与虚构--走向未来的文学艺术  42-44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学艺术的潜能  44-46
    4 、中国文学艺术的特殊性  46-48
三、 余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学艺术的独特风格  48-55
  (一) 韵--现实生活关系的表达  48-52
  (二) 余韵:内容与形式统一  52-55
主要参考书目  55-58
后记  58

相似论文

  1. 留一曲情深不绝绕梁音,J215
  2. 当代中国文艺学教材体系建构之研究,I0-4
  3. 新时期以来文学审美论的嬗变及其反思,I01
  4. 审美的政治寓意,B83-02
  5.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本质论的发展历史及未来走向,I02
  6.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论,I0
  7. 突破禁锢,J209.2
  8. 解读镶嵌壁画的审美价值及应用研究,J218.6
  9. 基于符号学向度的《读者》文本话语分析,G232
  10. 日本水墨画的存在与思想—对元画精神的再认识,J215
  11. 1990年代以来文学本质界说范式研究,I0
  12. 重审“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I01
  13. 文学:在“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I01
  14.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两种模式,G122
  15. 象与幻象,I206.7
  16. 崇高之美与自觉人生,I01
  17.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研究,I01
  18. 李调元《剧话》《曲话》研究,I207.3
  19. 提升精神的求索,I206.7
  20. 意识形态诗性化过程研究,I0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当代文学(1949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