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基因A1166C多态性与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性研究

作 者: 刘俊双
导 师: 郑晓明
学 校: 华北煤炭医学院
专 业: 临床心血管内科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 受体 基因 心力衰竭 多态性
分类号: R541.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32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II 1型受体(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的关系,从基因水平探讨心衰的发生机制,为遏制心衰的发生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建立病例-对照记录表,遵循自愿参加的原则,严格按照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从2005年12月至2006年12在开滦医院心内科住院的符合Framingham诊断标准的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135名组成病例组;同时选取在开滦医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者中,符合与病例组性别、年龄大致匹配,同民族,相同居住条件的健康者121人组成对照组。应用面对面的方式填写调查表,采用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方法检测病例组与对照组AT1R基因A1166C位点基因型。并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各入选者血浆尿素氮(BUN)、肌酐(Cr)、空腹血糖(Glu)、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等生化指标。所有资料经核实整理统一编码后用Excel建立数据库,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多个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实验共有256例受试者入选,其中6例基因扩增不满意,剩余250例,病例组129人,其中男性89人,女性40人,平均年龄为66.47±11.28岁,对照组121例,男性86人,女性35人,平均年龄为65.70±8.04,两组间年龄及性别构成比较差别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两组具有良好的可比性。本研究中共检测出3种基因型,即AA、AC、CC型,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说明该样本具有群体代表性。由于该实验中CC型出现频数较少,故将CC型与AC型合并处理。病例组和对照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病例组与对照组内,三种基因型间血浆尿素氮(BUN)、肌酐(Cr)、空腹血糖(Glu)、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3.按性别分组,将病例组与对照组分为男性心衰组、女性心衰组和男性对照组、女性对照组。男性对照组与女性对照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心衰组与男性对照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心衰组与女性对照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4.将病例组中慢性心衰患者按病因分为冠心病心衰组和高血压病心衰组,与对照组比较,三组间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三组间具有可比性,冠心病心衰组、高血压病心衰组与正常对照组,三组间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血管紧张素II 1型受体基因A1166C多态性与慢性心力衰竭无关。2.血管紧张素II 1型受体基因A1166C多态性与冠心病心衰无关。3.血管紧张素II 1型受体基因A1166C多态性与高血压病心衰无关。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6
英文摘要  6-9
英文缩写  9-10
研究论文 血管紧张素 II 1 型受体基因 A1166C 多态性与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性研究  10-33
  前言  10-12
  对象与方法  12-18
  结果  18-24
  讨论  24-30
  小结  30-31
  参考文献  31-33
附录一  33-34
附录二  34-35
附录三  35-36
附录四  36-37
综述 血管紧张素II 1 型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37-47
  参考文献  44-47
致谢  47-48
个人简历  48

相似论文

  1. 基因调控网络模型描述语言研究,Q78
  2. 多转录因子组合调控研究,Q78
  3. 生物医学领域检索系统查询扩展技术研究,TP391.3
  4. 拟南芥胱硫醚-γ-合成酶(D-AtCGS)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抗血清制备,Q943.2
  5. 慢性心力衰竭常见中医证型与尿酸及左室重量指数的相关性研究,R259
  6. 红肉脐橙和‘国庆四号’温州蜜柑中CHS和CHI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及其对类黄酮积累的调控机制,S666.4
  7. 天然迈克尔反应受体分子的快速发现及活性研究,R284
  8. 天然来源的抗衰老先导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及作用机理研究,R285.5
  9. 酮色林对炎性痛和神经病理性痛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R741
  10.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分析,R743
  11. BMP通路关键因子在人类牙胚组织中的表达检测,R78
  12. 夏季湖光岩玛珥湖浮游细菌和浮游活性菌遗传多样性的比较,Q938
  13. 基于RNA测序技术的马氏珠母贝珍珠囊转录组及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Q786
  14. 铝胁迫下小黑豆的红外光谱特征分析及其铝胁迫响应基因的鉴定,S529
  15. 许心如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益气活血、泻肺利水法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探讨,R259
  16. 军曹鱼生长激素基因(GH)的克隆和表达,Q786
  17. 中医药干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的研究,R259
  18. 蛋白磷酸酶2A Cα亚基敲除所致心脏能量代谢重塑的研究,Q78
  19. 基于基因组重排技术的1,3-丙二醇高产菌株选育,TQ923
  20. 调和玉米油对肉仔鸡抗氧化应激、脂质代谢酶及免疫基因表达的影响,S831.5
  21. 聚乙烯亚胺修饰糖脂共聚物介导基因治疗研究,R450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内科学 > 心脏、血管(循环系)疾病 > 心脏疾病 > 血液循环衰竭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