蚜虫病原真菌是指虫霉目真菌中侵染蚜虫的病原菌的总称。隶属于接合菌亚门,接合菌纲。虫霉目真菌具有主动弹射分生孢子的特性,并能在适当的自然条件下引发害虫流行病,对害虫种群有重要的自然控制作用。新蚜虫疠霉、诺氏虫疠霉和块耳霉都是田间常见的" />
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蚜虫病原真菌生物学及流行学特性的研究

作 者: 张瑞霞
导 师: 许维岸
学 校: 山东农业大学
专 业: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关键词: 蚜虫病原真菌 生物学特性 流行学特性 蚜虫 杀菌剂 相容性
分类号: S47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129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蚜虫病原真菌 的学位论文">蚜虫病原真菌是指虫霉目真菌中侵染蚜虫的病原菌的总称。隶属于接合菌亚门,接合菌纲。虫霉目真菌具有主动弹射分生孢子的特性,并能在适当的自然条件下引发害虫流行病,对害虫种群有重要的自然控制作用。新蚜虫疠霉、诺氏虫疠霉和块耳霉都是田间常见的蚜虫病原真菌,易引发蚜虫种群流行病,是蚜虫最重要的自然控制因子之一。本文对泰安郊区麦田和蔬菜田蚜虫病原真菌的侵染和流行动态进行系统调查。主要对优势种新蚜虫疠霉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并对诺氏虫疠霉和块耳霉菌株进行部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1.系统的调查并研究了麦蚜和菜蚜上蚜虫病原真菌的流行动态,发现蚜虫病原真菌的侵染高峰略滞后于蚜虫种群高峰,在后期控制蚜虫效果比较明显。蚜虫病原真菌一般停留在“低频、常发、局部性”的地方病状态下,但也有个别地块形成一定的流行病,可在短时间内将蚜虫种群控制在低密度状态。温室内的湿度和温度适宜蚜虫病原真菌的侵染和流行,侵染率较田间蚜虫病原真菌的侵染率高,能够对蚜虫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麦蚜和菜蚜最重要的天敌是蚜虫病原真菌和蚜茧蜂。蚜虫病原真菌开始侵染麦蚜的时间较晚,导致病原真菌在麦田流行和发挥控蚜作用的时间较短。因此,病原真菌的侵染率略低于蚜茧蜂的寄生率。蔬菜田病原真菌的侵染率相对高于蚜茧蜂的寄生率。泰安郊区麦田的蚜虫病原真菌有新蚜虫疠霉、诺氏虫疠霉、普朗肯虫霉和耳霉;蔬菜田蚜虫病原真菌的种类主要有:新蚜虫疠霉、诺氏虫疠霉、根虫瘟霉、耳霉及弗氏新接霉。通过调查发现新蚜虫疠霉始终是麦蚜和菜蚜的主要病原真菌,在麦田、温室大棚和整个蔬菜生长季节蚜虫病原真菌的侵染和流行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常与诺氏虫疠霉混合侵染蚜虫种群,成为麦蚜和菜蚜种群的重要自然控制因子之一。 有翅蚜的活动性较强,能够携带病原真菌在当地或异地进行传播和扩散,对于蚜虫病原真菌的传播与流行起到重要的媒介作用。 2.本文针对优势种新蚜虫疠霉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对新蚜虫疠霉孢子萌发的影响和温湿组合对蚜尸产孢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新蚜虫疠霉虫尸产孢和孢子萌发对湿度条件的要求极为严蚜虫病原真菌生物学及流行学特性的研究格。其抱子在RH=95%时不能萌发,RH=97.5%时萌发率较低,咫王=10既时抱子萌发率最高;在95%的湿度条件下新蚜虫病霉不能形成分生抱子,RH=97.5%时产饱量较少,100%湿度或自由水存在的条件下产抱量最大。新蚜虫病霉抱子萌发的最适宜温度是巧℃一20℃。RH=100%时新蚜虫病霉产抱的温度范围较广,10℃一25℃之间均能产生分生抱子,30℃的高温下不能产抱。以10℃产抱数量最大,产抱持续的时间最长,25℃次之,20℃下产抱量最低。一般来说,随着温度的升高,产抱持续的时间缩短,产抱高峰前移,即产抱的速度加快。 另外,还研究温度对诺氏虫病霉和块耳霉袍子萌发的影响。其结果显示:温度对诺氏虫病霉和新蚜虫病霉的影响相似,无显著差异。诺氏虫病霉抱子萌发的最适宜温度在巧℃一20℃,在30℃以上的高温条件下抱子失去活性,不能萌发。块耳霉的抱子萌发速率较快,适合抱子萌发的温度范围相对较广,温度在15℃一35℃之间24h内抱子全部萌发。 3.通过测定10种田间常用杀菌剂对新蚜虫病霉、诺氏虫病霉和块耳霉抱子萌发的影响,研究了杀菌剂与蚜虫病原真菌的相容性。结果表明:多数杀菌剂对蚜虫病原真菌的影响较大,有的严重抑制真菌抱子萌发,且与有效成分的浓度成正比,浓度愈高,抑制作用愈大。少数杀菌剂与病原真菌的相容性较好。例如普力克与新蚜虫病霉相容性较好,多菌灵、普力克与块耳霉有良好的的相容性。经过对上述三种病原真菌进行比较,诺氏虫病霉对杀菌剂最为敏感,新蚜虫疡霉次之,而块耳霉的耐药性相对较强。本次研究证明,在蚜虫病原真菌自然流行期间不宜喷洒高浓度的杀菌剂。然而在次亚致死浓度下,普力克、施佳乐2种杀菌剂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新蚜虫病霉和诺氏虫病霉抱子萌发,但其机理目前不详。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7-9
英文摘要  9-13
1 引言  13-28
  1.1 昆虫流行病学的发展  13-15
  1.2 蚜虫及其生物防治因子  15-18
  1.3 蚜虫病原真菌的研究进展  18-27
  1.4 蚜虫病原真菌与杀菌剂相容性  27-28
2 材料与方法  28-33
  2.1 蚜虫病原真菌流行动态调查  28-29
    2.1.1 调查时间和地点  28
    2.1.2 调查方法  28
    2.1.3 病原真菌的鉴定、保存及分离培养方法  28-29
  2.2 蚜虫病原真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29-31
    2.2.1 菌株来源  29
    2.2.2 桃蚜  29
    2.2.3 环境因子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9-30
    2.2.4 温湿度组合对优势种新蚜虫疠霉虫尸产孢的影响  30-31
  2.3 杀菌剂与蚜虫病原真菌相容性的研究  31-33
    2.3.1 材料  31
    2.3.2 方法  31-33
3 结果与分析  33-63
  3.1 麦田蚜虫病原真菌流行动态调查  33-38
    3.1.1 麦田蚜虫病原真菌侵染与流行规律及控制蚜虫效果评价  33-34
    3.1.2 蚜虫病原真菌在麦蚜天敌中的地位  34-35
    3.1.3 有翅蚜感染蚜虫病原真菌的特征  35-36
    3.1.4 麦田蚜虫病原真菌的种类与流行动态  36-37
    3.1.5 不同麦蚜感染病原真菌的百分比  37
    3.1.6 小麦不同部位蚜虫感染病原真菌空间分布  37-38
  3.2 蔬菜田蚜虫病原真菌流行规律研究  38-50
    3.2.1 春夏季蚜虫病原真菌流行动态  38-44
    3.2.2 秋季蚜虫病原真菌流行动态  44-49
    3.2.3 有翅蚜感染蚜虫病原真菌的规律与流行特征  49
    3.2.4 环境因子对蚜虫病原真菌侵染和流行的影响  49-50
  3.3 蚜虫病原真菌优势种流行学特性的研究  50-56
    3.3.1 环境因子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50-53
    3.3.2 温湿度组合对优势种新蚜虫疠霉虫尸产孢的影响  53-56
  3.4 杀菌剂与蚜虫病原真菌相容性的研究  56-63
    3.4.1 杀菌剂对新蚜虫疠霉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56-58
    3.4.2 杀菌剂对诺氏虫疠霉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58-60
    3.4.3 杀菌剂对块耳霉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60-63
4 讨论  63-70
  4.1 蚜虫病原真菌田间流行  63-65
  4.2 蚜虫病原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65-67
  4.3 农药与蚜虫病原真菌的相容性研究  67-70
5 结论  70-75
  5.1 蚜虫病原真菌田间流行  70-72
  5.2 蚜虫病原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72-73
  5.3 农药与蚜虫病原真菌的相容性研究  73-75
参考文献  75-84
致谢  84-85
附录  85-86

相似论文

  1. 不同类型亲水结构表面修饰聚氨酯的合成及其生物相容性研究,R318.08
  2. 纳米技术在抗凝血生物材料领域的应用,R318.08
  3. 河南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9亚型)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S852.65
  4. 苏丹草叶斑病原平脐蠕孢菌的研究,S435.4
  5. 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冷冻保存及基因转染研究,S827
  6. 不同类型亲水性结构表面修饰的聚氨酯材料与凝血十二因子九肽片段及纤维蛋白原P1片段相互作用的计算机模拟,O631.3
  7. 新型功能化氧化石墨烯药物载体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TQ460.4
  8. 豆柄瘤蚜茧蜂田间动态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S476.3
  9. 菊花近缘种属植物苗期抗蚜虫性鉴定与抗蚜机理研究,S436.8
  10. 木质素与多头切花菊弯颈及蚜虫抗性的相关性研究,S682.11
  11. 组织工程化类金刚石涂层瓣膜构建及其体内植入的初步研究,R654.2
  12. 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支架材料复合大鼠成骨细胞培养的实验研究,R318.08
  13. 磷铵类两性离子修饰的新型抗凝血材料的合成与性质研究,R318.08
  14. 基于绿色化学理念的纳米硫化镉的合成及应用,O614.242
  15. 白蜡吉丁啮小蜂生物学及耐寒性研究,S476.3
  16. 超普轻量型补片(UPP)生物相容性的研究,R656.2
  17. 碳化二亚胺交联的脱细胞版纳近交系微型猪肌腱生物学特性研究,R687.2
  18. 西宁地区硅酸盐细菌生物学特性及促生效应的研究,S144
  19. 高山被孢霉产生花生四烯酸的研究,TQ921
  20. 菊花花色嵌合体生物学特性及形成机理的研究,S682.11
  21. 江浙地区八角科植物生物学特性及遗传多样性研究,S685.99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植物保护 > 各种防治方法 > 生物防治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