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东海颗粒有机碳通量的模式计算

作 者: 孙治涛
导 师: 詹滨秋
学 校: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专 业: 海洋化学
关键词: 颗粒有机碳 东海 再悬浮比 表观垂直通量 净垂直通量 模式计算
分类号: P73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1年
下 载: 129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研究论文属于国家科学基金重点研究项目“东海关键海洋通量过程的研究”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1998年夏季东海航次,测定了颗粒有机碳的(Particulate OrganicCarbon)含量,并研究了东海夏季POC含量的分布特点以及影响因素。同时,通过模式计算了部分站位的POC的垂直表观通量。然后,根据海水悬浮物质、底质物和浮游生物中的POC的含量,定量的研究了东海的再悬浮现象,计算得到32°N断面和PN断面部分站位的再悬浮比,并计算得到了这些站位的POC净垂直通量,使我们对东海的POC净沉积通量有了一个定量的认识和把握。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东海夏季的POC的分布特点是:(1)近岸区域有明显的高值区的存在,并随离岸距离的增加而降低,这主要是受长江径流的影响;(2)在以(32°N,125°E-125.5°E)为中心的冷涡表层海域存在着另一个POC含量的高值区,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在25米层以下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近底层形成一个新的高值区,研究表明表层高值区主要受生物生长的控制,而底层的高值区的存在与该区域的涡动层或上升流的存在有一定的关系;(3)同时,在东海所研究的两个断面,TSM(Total SuspendedMaterials)和POC的含量之间表现出了较好的相关性。 通过模式研究,计算了六个站位八个层次的POC的垂直通量,其垂直通量为12.43mg·m-2·d-1—148.23mg·m-2·d-1,最大值为148.23mg·m-2·d-1,出现在107站(32°N,125°E)10米层,最小值为12.43mg·m-2·d-1,出现在111站(32°0.08’N,125°59.57’E)的底层。 通过对东海再悬浮比率的定量研究,计算了五个站位九个层次的再悬浮比率。结果表明:(1)表层海水中悬浮物质的再悬浮比率在47.4%-79.18%之间;底层的再悬浮比率在72.75%-96.96%之间;(2)再悬浮比率的最大值出现在106站(32°N,124°30’E)的底层,而再悬浮比率的最小值出现在102站(32°N,122°30’E)的表层。 在POC垂直通量和再悬浮比率模式计算的基础上,我们计算得到了六个站位八个层次的POC净垂直通量,颗粒有机碳的净垂直通量最大值出现在107站(32°N,125°E)的10米层,为117.4mg·m-2·day-1;最小值出现在111站(32°0.08’N,125°59.57’E)的底层为0.79mg·m-2·day-1。 孙纪对 东海颗粒有机联通量的山式计算 和士学—。 通过几个站位的模式计算估算了东海颗粒有机碳平均的净沉积通量,其大约为655 mgC:m”\dny”’,即2.39gC·m”\丫‘。从而使我们对东海的颗粒有机碳的净垂直通量有了一· 个定量的认识。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2-4
英文摘要  4-7
前言  7-10
文献综述  10-16
第一章 颗粒有机碳的含量研究  16-28
  第一节 采样的航次和站位  16
  第二节 样品的采集和测定的方法  16-21
  第三节 测定的结果和讨论  21-27
  第四节 结论  27-28
第二章 东海颗粒有机碳通量的计算  28-40
  第一节 颗粒有机碳通量测定和计算方法简介  28-31
  第二节 东海部分站位颗粒沉降速度的计算  31-34
  第三节 东海部分站位颗粒有机碳通量的计算  34-35
  第四节 讨论  35-40
第三章 东海再悬浮的研究及颗粒有机碳净垂直通量的计算  40-47
  第一节 再悬浮定量计算公式  40-41
  第二节 样品的采集和测定及再悬浮比率的计算  41-43
  第三节 再悬浮比率计算的结果和讨论  43-44
  第四节 东海部分站位的颗粒有机碳的净垂直通量  44-47
结论  47-49
附录  49-53
参考文献  53-63
致谢  63

相似论文

  1. 东海原甲藻增殖细胞核抗原的体外表达和抗体制备,Q946
  2. 沉积物岩心灰度图像处理技术及其在东海内陆架高分辨沉积记录中的应用,P736.21
  3. 东、黄海大气沉降中营养盐的研究,P734.2
  4. 基于差分方程的激光谐振腔模式快速算法及其应用研究,TN248
  5. 中日东海海权之争,D993.5
  6. 中国东海、黄海和南海北部海水中挥发性卤代烃的分布与通量研究,P734.22
  7. HAMSOM模式在东海内潮研究中的应用,P731.24
  8. 黄东海营养盐分布特征以及台湾东北部冷涡上升流的初步研究,P734.2
  9. 东、黄海气溶胶和雨水中氨基化合物的研究,X513
  10. 东海电力公司战略管理研究,F426.61
  11. 博物馆建筑的观众人数指标研究,TU242.5
  12. 基于WebQuest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究,TP3-4
  13. 南黄海—东海北部悬浮体与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分布特征,P736.21
  14. 东海黑潮区海洋锋的区域气候学效应,P732
  15. 渤、黄、东海沉积物中硫化物的研究,P736.21
  16. 黄东海颗粒有机碳的季节变化、分布和来源,P734
  17. 黄海、东海溶解碳水化合物的分布特征,P734
  18. 黄、东海悬浮颗粒物中金属元素化学组成研究,P734.2
  19. 2010年黄、渤海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P734
  20. 近50年东海海水中营养盐时空分布特征,P734
  21. 黄东海大气边界层高度时空变化特征,P732.6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海洋学 > 海洋基础科学 > 海洋化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