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学生争取民主社会组织的反战运动及其解体
作 者: 李享
导 师: 秦亚青
学 校: 外交学院
专 业: 专门用途英语
关键词: 争取民主 反战运动 社会组织 新左派运动 直接民主制 全国代表大会 政治文化运动 政治力量 青年知识分子 美国社会
分类号: K71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0年
下 载: 180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十分特别的年代,出现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反传统反权威的政治文化运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民权运动,反战运动,反文化运动和妇女运动。与此同时,美国政治舞台上活跃着一支被称为新左派的政治力量,积极参与或领导了这些运动。这支政治力量以青年知识分子特别是大学生为主体,不满美国社会存在的各种弊端,如贫富悬殊、种族歧视和政治不平等,提出了以“分享民主制”即个人直接民主制来取代现行制度,力求开创一条通往更为人道、公平、民主的理想社会新途径。因其激进色彩浓烈,又与美国30年代左派有诸多区别,所以被称为新左派。尽管新左派参加的运动很多,但它最具影响力的运动为反越战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它不仅是主要的发起人,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领导地位,而新左派的主要组织“学生争取民主社会组织”也一跃成为媒体及公众关注的焦点,并迅速膨胀,由运动初的1500人增加到1968年的100,000人。但是,随着运动的发展,学生争取民主社会组织暴露了许多内在矛盾,其行为逐渐趋于暴力,组织也日益散乱,再加上美国政府的镇压与社会的排斥,学生争取民主社会组织最终于1969年解体,新左派运动也随之结束。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学生争取民主社会组织的反战运动与其解体的关系,揭示该组织思想实质,以及它与美国社会中各阶层之间的关系,探究造成其解体的内部与外部因素,以求对美国的左派力量有全面深刻的认识。 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新左派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学生争取民主社会组织的产生背景、它的创立、形成和发展,并分析了该组织的思想根源。第二章描述了学生争取民主社会组织反战运动中几个重要的事件和转折点,包括1965年4月17日由学生争取民主社会组织主办的在华盛顿举行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战游行示威活动;标志着该组织开始走向暴力的“制止征兵周”活动;以及1968年扰乱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的事件,该组织从此开始由盛转衰并最终于1969年解体。这一系列活动展示了学生争取民主社会组织由改良向“革命”、由和平示威向暴力破坏转变的过程,造成了该组织的孤立,招致了政府的镇压。第三章从内外两方面分析了学生争取民主社会组织解体的原因。从内部来看,学生争取民主社会组织主要由中产阶级青年组成,其指导思想“分享民主制” n在实践上是一种直接民主制,提倡绝对的个人民主,带有明显的无政府主义倾向和乌托邦色彩,因而造成了学生争取民主社会组织的组织松散,思想混乱,方针政策带有很大随意性和矛盾性,最终走向了暴力破坏。从外部来看,美国社会的排斥,政府的镇压以及六十年代末的经济滑坡也是造成其解体的重要原因。
|
全文目录
INTRODUCTION 10-12 CHAPTER Ⅰ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SDS 12-25 1.1 SOCIAL BACKGROUND 12-16 1.2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SDS 16-20 1.3 INTELLECTUAL FRAMERS 20-25 CHAPTER Ⅱ SDS'S ANTIWAR MOVEMENT AND ITS DISINTEGRATION 25-48 2.1 OVERVIEW OF SDS'S ANTIWAR MOVEMENT(1964-1969) 25 2.2 TRENDS AND EVENTS IN THE ANTIWAR MOVEMENT 25-47 2.2.1 SDS's Strategy and the Peace Movement(1964-1966) 25-35 The Movement 25-30 Consequences 30-35 2.2.2 Resistance and Radicalization(1967-1969) 35-47 Major Events 35-43 Consequences 43-47 2.3 COLLAPSE OF SDS 47-48 CHAPTER Ⅲ ANALYSIS OF SDS'S COLLAPSE 48-75 3.1 INTERNAL CAUSES 48-65 3.1.1 The Port Huron Statement and its Implications 48-55 3.1.2 Problem of Effective Organizing 55-61 3.1.3 Lack of Clear-cut Strategy 61-65 3.2 EXTERNAL CAUSES 65-75 3.2.1 Isolation 65-72 Limited Following among the Youth 66-67 Distance from the Working Class and the Poor 67-69 Breakup with liberals 69-71 Antagonism on the Part of Mainstream Antiwar Movement and the Public 71-72 3.2.2 Government Repression and Cooption 72-73 3.2.3 Economic decline 73-75 CONCLUSION 75-78 BIBLIOGRAPHY 78-79
|
相似论文
- “中国NGO”的发展现状研究,D632.9
- 政府治理视角下的新社会组织研究,D632.9
- 珠海市青年社会组织发展研究,D432.6
- 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研究,B516
- 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的日本人反战运动,K265.9
- 制度创新理念下的社会组织发展实证研究,D632
- 社区治理视野下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研究,D632.9
- 沈阳市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研究,C916
- 试论社会化媒介营销发展状况,G206
- 社会组织政治参与的机制与对策,D630
- 社会组织化解城市拆迁矛盾的作用研究,F299.2
-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研究,G120
- 当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成才要素研究,D663.5
- 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沿革及对中国的启示,D771.2
- 社区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体制机制建设研究,D267
- 社会性别预算中的参与式管理问题研究,C913.68
- 刑事司法参与型非政府组织研究,D926
- 论社会组织在我国社区矫正制度构建中的定位与作用,D926.8
- 黑社会性质组织辨析,D924.3
- 民族地区扶贫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关系研究,D632.9
- 云南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研究,D669.3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美洲史 > 北美洲 > 美国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