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韩小学社会课程比较研究

作 者: 金正镐
导 师: 吴明海
学 校: 中央民族大学
专 业: 教育学原理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 社会 中国小学社会课程 韩国小学社会课程 民主公民教育 社会主义公民教育
分类号: G42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98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韩两国的社会课程是分别为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的公民和具有民主公民素质的人力而设置的,是两国都非常关注的科目之一。韩国的社会课程自1946开课以来,作为小学的独立科目运行了60余年的时间,而在中国以地理和历史为中心社会课程于20世纪90年代被改编为整合科目“社会”,之后又于本世纪初更名为“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上亦有所变动。本文通过对中韩两国现行小学社会课程的比较,分析其共同点和差异以及各自的特点,拟为今后搞活两国社会课程的研究奠定必要的基础。因而本文将利用中韩两国的社会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指导书等资料,对两国小学社会课程的性质、课程内容、教学及评价方法等进行整体的比较分析。本文由五个章节构成,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阐明了中韩小学社会课程的性质。本章通过考察社会课程的定义、同其他学术领域的区别及社会课程的本质,阐明了中韩两国社会课程的含义和通过社会课程拟培养的公民标准。分析结果中国以培养具有社会主义道德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标,而韩国则以培养具有合理决策能力的民主公民作为社会课程的最终目标。第二章通过考察中韩两国社会课程的变迁过程,阐明了中韩两国社会课程变迁的特征以及变迁过程中的共同点和差异。中韩两国社会课程变迁的共同点是两国均追求社会课程的综合化。中国现行的社会课程通过将品德整合到社会课程,显出了比韩国更强的整合性。第三章比较分析了中韩两国社会课程标准。对社会课程标准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国的社会课程均强调了社课程的综合性经验和知识,在内容结构上具有使用环境扩展法等诸多共同之处。不同之处是韩国实行的是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分级教育的课程,而中国则是强调道德规范。第四章比较分析了中韩两国社会课程的教学方法及评价方法。在教学方法方面两国社会课程并无很大差异。在评价方面中韩两国均重视掌握学生的学业进步程度,并且以此作为对教师教学结果进行反省的手段。第五章比较分析了中韩两国社会课程的教学用书。通过对教科书,即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社会》和韩国国定教科书《社会》及教师用书的比较阐明了共同点和不同之处。对教科书的外形、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的结果,中国开发使用的是符合中国地域实情的诸多教材,韩国则统一使用国定教科书,唯三年级在使用根据各地实情自行开发的地域性教材。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中韩两国小学社会课程共同之处要多于相异之处。但是由于中韩两国追求的目标不同,所以尽管在教育内容和追求的合格人才方面多少有些差异,然而最终均以培养符合其社会的人才作为目标是共通的。这些事实证明中韩社会课程并非是具有独立性的一个科目,而是根据国家施政的需要进行公民教育的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科目。从而中韩两国小学社会课程均是培养符合其社会规范之人的科目,从这一点上来说该课程是以公民教育为特征的。

全文目录


摘要  3-6
Abstract  6-12
前言  12-18
  一、论文选题的缘起  12-13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15
  三、研究相关动态  15-16
  四、本研究的思路和研究办法  16-18
第一章 中韩小学社会课程的性质  18-29
  第一节 社会课程的概念  18-22
    一、社会课程的定义  18-19
    二、社会课程与社会科学的区别  19-20
    三、关于社会课程的争论  20-22
  第二节 中韩小学社会课程的涵义  22-24
    一、中国小学社会课程的涵义  22-23
    二、韩国小学社会课程的涵义  23-24
  第三节 中韩小学社会课程所追求的合格的人  24-29
    一、中国:具有品德的社会主义公民  25-26
    二、韩国:具有合理决策能力的民主公民  26-27
    三、中韩小学社会课程的教育方向:公民教育  27-29
第二章 中韩小学社会课程的演变  29-42
  第一节 中国小学社会课程的演变  29-33
    一、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  29-30
    二、20世纪90年代的课程  30-31
    三、21世纪的课程  31-33
  第二节 韩国小学社会课程的演变  33-37
    一、教学要目期  33
    二、第一次教育课程时期  33
    三、第二次教育课程时期  33-34
    四、第三次教育课程时期  34-35
    五、第四次教育课程时期  35
    六、第五次教育课程时期  35-36
    七、第六次教育课程时期  36-37
    八、第七次教育课程时期  37
  第三节 中韩小学社会课程演变的特征—课程的综合化  37-42
    一、课程的综合化  37-39
    二、中国:从分科向综合课程的发展  39-40
    三、韩国:一贯的综合课程的运用  40-42
第三章 中韩小学社会课程标准内容比较与分析  42-56
  第一节 中国《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  42-48
    一、课程目标  42-44
    二、主要内容  44-48
  第二节 韩国《社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  48-53
    一、课程目标  48-50
    二、内容体系  50-53
  第三节 中韩小学社会课程内容的共性和差异  53-56
    一、小学社会课程的共性  53-54
    二、小学社会课程的差异  54-56
第四章 中韩小学社会课程教学方法及评价  56-65
  第一节 中国《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方法及评价方法  56-60
    一、中国《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建议  56-58
    二、韩国《社会》的核心教学方法  58-60
  第二节 中韩社会课程的评价方法  60-62
    一、中国《品德与社会》的评价  60-61
    二、韩国《社会》的评价  61-62
  第三节 中韩社会课程的教学及评价方法的比较分析  62-65
    一、教学方面  62-63
    二、评价方面  63-65
第五章 中韩小学社会课程教学用书比较与分析  65-82
  第一节 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品德与社会》教学用书  65-67
    一、教科书的基本特点  65-66
    二、教师教学用书的特点  66-67
  第二节 韩国国定《社会》教学用书  67-70
    一、教科书的基本特点  68-69
    二、教师用参考书的特点  69-70
  第三节 中国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与韩国《社会》的内容比较  70-79
    一、小学三年级  70-72
    二、小学四年级  72-74
    三、小学五年级  74-77
    四、小学六年级  77-79
  第四节 中韩教学用书比较分析  79-82
    一、社会课程教学用书的总类和地位  79-80
    二、社会课程教学用书的功能和灵活运用  80
    三、社会课程教学用书的记述形态  80-82
第六章 结语  82-85
参考文献  85-87
后记  87-8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8-89

相似论文

  1. 溃坝生命损失风险评价的关键技术研究,TV122.4
  2. 社会行为与建筑空间的关联性研究,TU-024
  3. 白族文化对学生德育的影响,G410
  4. 电视文化生态的建构,G220
  5. 中国电视媒体话语范式演变的多视角分析,G220
  6.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A811
  7.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研究,G124
  8. 马洛—克罗恩社会赞许性量表的修订及相关研究,B841.7
  9. 美国退伍军人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E712
  10. 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政策的实证研究,G818.2
  11. 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社会技能与情绪调节的关系,B842.6
  12.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新问题的矛盾透视,D61
  13. 语文教材性别文化研究,G633.3
  14. 黑龙江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G644
  15.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特点与治理研究,D917
  16. 道统与济世,C912.4
  17. 社会排斥视角下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新探,G521
  18. 思维导图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G633.98
  19. 中职教育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G718.3
  20. 社会消费方式变迁下的服装终端空间变化之研究,TS941.1
  21. 中越北部湾划界后广东省渔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研究,F323.89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教学理论 > 课程论课程设计、课程标准等入此。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