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二语心理词汇发展模式的历时研究

作 者: 付玉萍
导 师: 崔艳嫣
学 校: 聊城大学
专 业: 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 心理词汇 发展模式 词汇联想 语义反应
分类号: H31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227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调查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词汇的历时变化来揭示其发展模式和特点。由于词汇在第二语言教学和研究中的中心地位,第二语言心理词汇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研究兴趣。本文首先对第一、第二语言心理词汇研究,特别是心理词汇研究最有效的方法—词汇联想法进行了文献综述,然后基于前人研究的理论框架—词汇语义网络模型和词汇发展的三阶段理论、心理词汇的实证研究和词汇联想的研究成果,本研究调查被试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是怎样习得生词并把他们融入到心理词汇中的。本研究要回答以下四个问题:1.新学词汇是怎样融入到第二语言心理词汇中的?2.经过三次联想测试,被试四种不同的反应类型有何发展趋势?3.是否存在组合-聚合的反应的转变?4.是否高频词产出更多语义反应,低频词产出更多非语义反应?该词汇联想试验在山东某职业学院二年级两个自然班的五十名英语专业学生中进行。经过精心挑选,作者从被试将要学习的两个单元中选出四十个生词作为刺激词。这些词都可以在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词汇表中找到,词频最高的在2,000词表中,最低的在11,000词表中。三次测试之间都间隔一个半月,共历时三个月。基于前人词汇联想分类模型,本次试验收集到的词汇联想反应词分成了四类:聚合反应,组合反应,百科知识反应和语音及其它反应。本文运用SPSS软件中频数分布和卡方检验的分析方法比较三次测试之间和内部的反应词差异是否显著,运用条形图以清楚地显示研究结果。该历时研究发现二语心理词汇的发展模式如下:尽管三次测试中语音反应最多(一半左右),但随着词汇知识的增加,二语心理词汇中的词汇联系逐步由语音向语义转变。总体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试的四种反应类型从语音反应向语义反应稳步发展,但时有倒退现象发生,即由语义反应倒退回语音反应。这表明二语词汇发展路径是非线性的,而是有某种∪形或∩形的发展趋势。三次词汇联想测试中语音反应的大量存在说明二语心理词汇的组织首先是以语音为主,即把不熟悉的词通过发音和别的词建立联系也许是词汇习得过程的第一步。因此,心理词汇组织基于形式的特征不是语言水平的表现,而是每个单词习得必经的基本阶段。心理词汇的组织模式受到词汇频率、抽象性、文化特征和学习者的语言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低频词、抽象词与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容易引发学生的语音反应。百科知识反应的存在表明一语中介对二语心理词汇组织有一定影响。仔细研究不同的反应类型发现,同义词在聚合反应中出现最多,组合反应中大多数为名词词组。大量语音反应词与刺激词有共同的首音或尾音,与“浴室效应”相吻合。同时有些刺激词常被误认为与其有相似语音或拼写的词而产出难以分类的反应词。三次测试中学生都产出了数量不等的与刺激词属于同一词族的反应词,这一点表明学生往往把同一词族的词汇分别独立储存。本历时研究的发现有望对心理词汇的理论建设、教学实践及词汇习得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本研究中指出的二语心理词汇的组织模式和发展路径、新学生词的语音和形态在二语心理词汇中的主导地位等对二语心理词汇的理论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持。本研究还证实同一词族的词汇在一语和二语心理词汇中的储存方式是不同的,即:同一词族在一语心理词汇中大部分储存在同一词条,而在二语心理词汇中往往分别独立储存。这种储存方式使得二语词汇不能像一语词汇那样被迅速高效地提取,故二语心理词汇需要重组。本研究进一步表明词汇习得是一个终身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制定一个长期的习得计划。首先,二语教师的词汇教学要精心设计,遵循词汇习得原理,对不同的词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其次,为了习得不同的词汇知识,学生必须养成日常泛读的好习惯,这是语言学习必不可少的部分。第三,学过的词汇要不断复习,以便在短时记忆中得到巩固,在长时记忆中加以夯实。最后,教师应意识到二语词汇语义网络的重要作用,在词汇教学中注意语境教学及词汇的聚合和组合关系,帮助学生通过同义、反义、上下义以及词汇搭配等关系掌握生词,尽快把新学生词融入到二语心理词汇中,以确保其快速提取和正确运用。

全文目录


Abstract  3-6
摘要  6-8
List of Abbreviations  8-9
List of Figures  9-10
List of Tables  10-11
Table of Contents  11-13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3-16
  1.1 Research orientation  13
  1.2 Rationale  13-14
  1.3 Significance of the present study  14-15
  1.4 Outline of the thesis  15-16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16-33
  2.1 A brief history of the L2 vocabulary teaching and research  16-18
  2.2 Studies of the L1 mental lexicon  18-23
    2.2.1 The concept of the mental lexicon  18-20
    2.2.2 Organization of the L1 mental lexicon  20-23
  2.3 Studies of the L2 mental lexicon  23-26
    2.3.1 Jiang’s three-stage model of L2 lexical development  23-25
    2.3.2 Organization of the L12 mental lexicon  25-26
  2.4 Word association test  26-31
    2.4.1 An introduction to the word association test  26-27
    2.4.2 Studies of the L1 word association  27-28
    2.4.3 Studies of the L2 word association  28-30
    2.4.4 Responses to low-frequency stimulus words  30-31
  2.5 Studies of the mental lexicon in China  31
  2.6 Summary and unsolved problems  31-33
Chapter 3 Research Methodology  33-41
  3.1 Classification of the responses  33-36
    3.1.1 Paradigmatic responses  34-35
    3.1.2 Syntagmatic responses  35
    3.1.3 Encyclopedic responses  35
    3.1.4 Clang-other responses  35-36
  3.2 Research questions  36
  3.3 Subjects  36-37
  3.4 Elicitation instrument  37-38
    3.4.1 Free word association test  37
    3.4.2 Stimulus words  37-38
  3.5 Data collection procedure  38-39
    3.5.1 Pilot study  38
    3.5.2 Data collection  38-39
  3.6 Data analysis  39-40
  3.7 Summary  40-41
Chapter 4 Results of the Study  41-59
  4.1 The overall developmental pattern of lexical organization  41-45
  4.2 Developmental features of the four response types  45-54
    4.2.1 Paradigmatic responses  45-47
    4.2.2 Syntagmatic responses  47-48
    4.2.3 Encyclopedic responses  48-50
    4.2.4 Clang-other responses  50-54
  4.3 An analysis of individual words and individual subjects  54-56
  4.4 Syntagmatic-paradigmatic shift in responses  56-57
  4.5 Word frequency effect on response types  57-58
  4.6 Summary  58-59
Chapter 5 Discussion  59-69
  5.1 The overall developmental pattern of lexical organization  59-60
  5.2 Developmental features of the four response types  60-65
    5.2.1 Developmental features of semantic responses  60-61
    5.2.2 Developmental features of non-semantic responses  61-65
  5.3 Syntagmatic-paradigmatic shifts in responses  65
  5.4 Word frequency effect on response types  65-66
  5.5 Further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individual words  66-67
  5.6 Restructuring of the mental lexicon  67-68
  5.7 Summary  68-69
Chapter 6 Conclusion  69-74
  6.1 Major findings  69-70
  6.2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70
  6.3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70-72
  6.4 Limitations of the present study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72-74
Bibliography  74-80
Appendixes  80-82
  Appendix 1  80-81
  Appendix 2  81-82
Acknowledgements  82-8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3

相似论文

  1. 安徽省全民健身发展模式的研究,G812.4
  2. 当代中国政治社团发展研究,D665
  3. 第四方物流在青岛港中的应用研究,F552
  4. 社区成人教育的发展模式研究,G729.2
  5. 中国发展模式与政府管理的改革和创新,D630
  6. 南昌港口物流发展模式研究,F259.27
  7.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制度创新和发展模式研究,F832.51
  8. 福建省农业保险发展研究,F842.6
  9.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模式研究,F832.35
  10. 环境承载力约束下的发展模式研究,X26
  11. 京广高速铁路沿线“高铁新城”空间发展模式及规划对策研究,TU984.113
  12. 基于物联网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研究,F49
  13. 高铁站点地区城市空间形态及景观特色策略研究,TU984.113
  14. 新疆屯垦戍边型小城镇发展模式研究,TU984
  15. 上海时尚产业发展模式研究,F426.8
  16. 基于物流专业词汇联想测试的心理词库研究,H319
  17. 我国设计产业发展模式研究,F224
  18. 国际视野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联盟发展模式的选择研究,F124.3
  19. 社会转型期基层计划生育协会发展模式研究,C924.21
  20. 滇西片区休闲旅游发展研究,F592.7
  21. 生态工业共生网络系统的投入产出分析研究,F223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常用外国语 > 英语 > 语文教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