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区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作 者: 张巧莲
导 师: 宋保平
学 校: 陕西师范大学
专 业: 旅游管理
关键词: 旅游空间结构 旅游目的地 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区
分类号: F592.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627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2006年7月1号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以来,青海、西藏两省区旅游业急速发展。随后国家旅游局将青藏铁路沿线区与香格里拉旅游区、环太湖健身度假旅游圈等作为“十一五”期间我国重点建设发展旅游地区,并提出将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区建设成为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的目标,青藏铁路沿线地区旅游业面临着千载难逢的良机。但沿线地区旅游产业规划和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呈现原始自发集聚的旅游空间结构,显然不利青藏铁路沿线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本文第一时间对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区旅游空间结构进行了现状分析和优化研究。基于旅游地理理论,本文将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界定为人类旅游旅游活动中目的地、客源地和交通通道系统之间的地区差异和由此产生的空间相互作用,是旅游目的地系统功能组织方式在空间上的投影或具体表现。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优化是对某区域旅游景区(点)、旅游中心城市、旅游交通通道、旅游流等要素组成的空间结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主观能动的对旅游空间要素进行重新配置,以形成更有利于区域旅游产业取得最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经济行为。本文依据“一日旅游圈“界定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区的范围,从旅游资源、旅游客源市场、旅游产品、旅游网络、旅游形象和旅游生态保护六个方面来分别做空间统筹优化,提出“现状-分析-优化”空间结构优化模式,并对三个层次做了说明,在优化层次上对六大方面提出了优化路径和结果。本文从数量、质量、空间特征和空间组合四个方面来讨论沿线区旅游资源空间结构,计算R指数、β指数、γ指数,得出沿线区旅游资源空间总体特征呈凝聚状态,对国道、省道等交通干线依赖大;并划定四大资源密集区;空间组合较好的市县有西宁、拉萨、日喀则、海晏、格尔木等。笔者在青海、西藏两省区客源市场现状基础上,分析沿线区客源市场时空优化的六大路径,提出了“入境旅游为先导,国内旅游为主体,区内市场为补充”的主体空间格局:划分了沿线区国内与入境旅游核心客源地、一级客源地与二级客源地;提出四大市场扩展策略。在旅游资源与客源市场优化的空间结构基础上,从旅游景区(点)、旅游线路、旅游购物商品和旅游功能产品四大方面来研究旅游产品的空间优化;提出重点建设的品牌景区、重要景区、一般景区;推出品牌线路、精品线路和特色线路;设计了五大旅游购物商品,并基于旅游景区提出销售空间优化;构建核心旅游功能产品和新兴旅游功能产品两大类。构建“点-轴-区-圈-对外廊道”旅游网络空间优化的层次。旅游节点以旅游中心城镇为主,以重点建设旅游景区(点)为辅,将旅游中心城镇划分为区域级旅游中心城市、地区级旅游中心城镇和景区级旅游中心城镇三个级别;提出三个级别的旅游发展轴,其中核心旅游发展轴是青藏交通综合轴;划分了12个旅游区,其中优先发展旅游区是:大西宁旅游区、青海湖旅游区、昆仑文化旅游区、三江源旅游区、大拉萨旅游区、日喀则后藏旅游区、那曲羌塘草原旅游区;构建了环西宁旅游圈、环格尔木旅游圈、环那曲旅游圈、环拉萨旅游圈;根据沿线区交通现状及旅游联系性,提出了川藏、滇藏、中尼、中印、西西、青新、新藏、成宁八条对外旅游廊道。在旅游网络优化的空间结构基础上,基于形象空间感知理论,依次对沿线区整体、形象标志区、旅游区、品牌旅游线路进行旅游形象定位,将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区整体形象定位为“青藏之旅-行走在天地间”。本文基于沿线区自然生态系统风险差异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现状,阐述了游客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从对游客活动限制角度出发,将青藏铁路沿线区划分为四大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区:旅游生态环境绝对保护区、旅游生态环境一级保护区、旅游生态环境二级保护区、旅游生态环境三级保护区。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8
第1章 绪论  18-29
  1.1 研究背景  18-19
    1.1.1 旅游目的地空间优化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8
    1.1.2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重点发展九大旅游区域  18-19
    1.1.3 青藏铁路沿线地区旅游热不断增温  19
    1.1.4 青藏高原旅游空间急待优化  19
  1.2 研究目的  19-20
  1.3 研究意义  20-21
    1.3.1 理论意义  20
    1.3.2 实践意义  20-21
  1.4 研究思路  21-23
    1.4.1 基本思路  21-22
    1.4.2 研究重点  22
    1.4.3 研究难点及突破  22
    1.4.4 研究创新  22-23
  1.5 技术路线  23-24
  1.6 研究方法  24-25
    1.6.1 实地考察法  24
    1.6.2 系统分析法  24
    1.6.3 图表分析法  24
    1.6.4 对比分析法  24
    1.6.5 模式法  24-25
  1.7 研究区域范围界定  25-29
    1.7.1 界定依据  25-27
    1.7.2 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区范围界定  27-29
第2章 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优化研究综述  29-34
  2.1 国外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优化研究综述  29-30
    2.1.1 理论研究  29-30
    2.1.2 实证研究  30
  2.2 国内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30-32
    2.2.1 理论研究  31
    2.2.2 实证研究  31-32
  2.3 基于交通干线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综述  32-34
    2.3.1 基于铁路干线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32-33
    2.3.2 基于公路干线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33
    2.3.3 基于历史古道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33
    2.3.4 基于水道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33-34
第3章 旅游目的地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理论基础  34-39
  3.1 概念核心解析  34-36
    3.1.1 区域  34
    3.1.2 旅游目的地系统  34-35
    3.1.3 空间结构  35
    3.1.4 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  35-36
    3.1.5 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优化  36
  3.2 旅游地理系统理论  36
  3.3 经济区位理论  36-37
  3.4 梯度理论  37
  3.5 增长极理论  37-38
  3.6 点-轴理论  38-39
第4章 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区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  39-52
  4.1 研究旅游资源选定  39-40
  4.2 青藏铁路沿线区旅游资源的数量与质量评价  40-44
    4.2.1 旅游单体分类  40-42
    4.2.2 旅游资源数量评价  42-43
    4.2.3 旅游资源质量评价  43-44
  4.3 旅游资源单体空间分布评价  44-50
    4.3.1 旅游资源单体总体特征分析  47-48
    4.3.2 旅游资源单体空间结构性指标分析  48-49
    4.3.3 旅游资源密集空间研究  49-50
  4.4 青藏铁路沿线区旅游资源空间组合评价  50-52
    4.4.1 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空间组合评价  50
    4.4.2 类型空间组合评价  50
    4.4.3 质量空间组合评价  50-52
第5章 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区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52-71
  5.1 青海省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分析  52-57
    5.1.1 青海省旅游客源市场现状概述  52-53
    5.1.2 国内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现状分析  53
    5.1.3 入境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现状分析  53-54
    5.1.4 客源市场地理集中性分析  54-56
    5.1.5 客源市场时间结构分析  56-57
  5.2 西藏自治区客源市场分析  57-61
    5.2.1 西藏自治区旅游客源市场现状概述  57-58
    5.2.2 国内客源地区结构分析  58
    5.2.3 入境客源市场分析  58-59
    5.2.4 客源市场地理集中性分析  59-60
    5.2.5 客源市场时间结构分析  60-61
  5.3 青藏铁路沿线区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优化路径研究  61-64
    5.3.1 与沿线区旅游交通联系紧密地区优先  61-62
    5.3.2 青海、西藏两省区现有稳定客源地重点考虑  62-63
    5.3.3 青藏铁路沿线区旅游客源市场的时空优化  63
    5.3.4 入境旅游客源市场要吸引我国传统入境客源地  63-64
    5.3.5 国内旅游客源市场要重视援藏省市  64
  5.4 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区旅游客源市场总体空间定位  64-65
  5.5 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优化  65-66
    5.5.1 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基本定位  65
    5.5.2 国内旅游客源市场时序结构优化  65-66
  5.6 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优化  66-68
    5.6.1 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基本定位  66-68
    5.6.2 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时序结构优化  68
  5.7 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区客源市场空间结构优化策略研究  68-71
    5.7.1 形象制胜策略  68-69
    5.7.2 把握重点,以点带面,滚动叠加策略  69
    5.7.3 区域合作共赢策略  69-70
    5.7.4 淡旺季促销策略  70-71
第6章 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区旅游产品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71-96
  6.1 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区旅游产品空间结构现状分析  71-74
    6.1.1 重点旅游景区(点)空间结构分析  71
    6.1.2 主打旅游线路空间结构分析  71-73
    6.1.3 主打旅游购物商品分析  73
    6.1.4 旅游功能产品空间结构分析  73-74
  6.2 旅游客源市场旅游需求分析  74-78
    6.2.1 人口特征  74-75
    6.2.2 旅游目的与方式  75-76
    6.2.3 旅游季节与停留时间  76
    6.2.4 消费水平与结构  76-77
    6.2.5 旅游偏好  77-78
  6.3 青藏铁路沿线区旅游产品优化路径  78-81
    6.3.1 产品开发特色化、多样化  78
    6.3.2 以旅游客源市场需求为导向  78
    6.3.3 构建旅游产品"金字塔"结构  78-79
    6.3.4 强调品牌产品建设,突出"精点"  79-80
    6.3.5 以现有成熟旅游产品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  80
    6.3.6 开发特种旅游产品,平衡旅游冷热点  80
    6.3.7 区域联合开发主题形象突出的旅游线路  80-81
    6.3.8 旅游购物商品设计突出地域特色,强化销售空间差异  81
  6.4 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区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81-83
    6.4.1 品牌旅游景区(点)  81-82
    6.4.2 重要旅游景区(点)  82
    6.4.3 一般及以下旅游景区(点)  82-83
  6.5 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区区旅游线路空间结构优化  83-88
    6.5.1 五大品牌旅游线路  84-86
    6.5.2 十二条精品旅游线路  86-87
    6.5.3 特色旅游线路  87-88
  6.6 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区旅游购物商品空间优化  88-91
    6.6.1 旅游商品设计优化  88-89
    6.6.2 销售空间优化  89-91
  6.7 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区旅游功能产品体系构建与空间优化  91-96
    6.7.1 核心旅游功能产品  91-94
    6.7.2 新兴旅游产品  94-96
第7章 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区旅游网络构建与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96-118
  7.1 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区的旅游网络现状分析  96-99
    7.1.1 节点凝聚型分布,替代作用明显  96-97
    7.1.2 旅游中心城镇等级体系不完善,"单点支撑"严重  97
    7.1.3 网络辐射面积有限,存在"盲区"和"飞地"现象  97
    7.1.4 旅游流直线流动明显,流向有限  97-98
    7.1.5 旅游网络空间结构构建不合理  98-99
  7.2 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区旅游网络构建与空间结构优化路径  99-101
    7.2.1 实现与周边区域旅游网络对接  99
    7.2.2 构建"精点—疏线—通网"的网络格局  99-100
    7.2.3 构建旅游区与旅游圈  100-101
  7.3 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区旅游节点空间结构优化  101
  7.4 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区旅游中心城镇空间结构优化  101-104
    7.4.1 区域级旅游中心城市  102
    7.4.2 地区级旅游中心城镇  102-104
    7.4.3 景区级旅游中心城镇  104
  7.5 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区旅游发展轴空间结构优化  104-108
    7.5.1 旅游发展轴优化路径  104-105
    7.5.2 核心旅游发展轴  105-106
    7.5.3 一级旅游发展轴  106
    7.5.4 二级旅游发展轴  106-108
  7.6 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区旅游区空间结构优化  108-112
    7.6.1 旅游区优化路径  108-109
    7.6.2 优先发展旅游区  109-111
    7.6.3 重点建设旅游区  111-112
  7.7 青藏铁路沿线区中心旅游圈空间优化  112-113
    7.7.1 环西宁旅游圈  112
    7.7.2 环格尔木旅游圈  112-113
    7.7.3 环那曲旅游圈  113
    7.7.4 环拉萨旅游圈  113
  7.8 青藏铁路沿线区对外旅游廊道空间结构优化  113-118
    7.8.1 川藏旅游廊道  115
    7.8.2 滇藏旅游廊道  115
    7.8.3 中尼旅游廊道  115
    7.8.4 中印旅游廊道  115-117
    7.8.5 西西旅游廊道  117
    7.8.6 青新旅游廊道  117
    7.8.7 新藏旅游廊道  117
    7.8.8 成宁旅游廊道  117-118
第8章 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区旅游形象空间优化研究  118-128
  8.1 青藏铁路沿线区旅游形象空间现状分析  118-120
    8.1.1 青海、西藏两省区旅游形象宣传现状分析  118-119
    8.1.2 青藏铁路沿线区旅游中心城镇旅游形象  119
    8.1.3 游客对沿线区旅游形象认知现状  119-120
  8.2 青藏铁路沿线区旅游形象空间优化路径  120-121
    8.2.1 避免替代作用,树立独立整体的旅游形象  120
    8.2.2 旅游形象空间优化层次化  120-121
    8.2.3 旅游形象差异化  121
  8.3 青藏铁路沿线区整体旅游形象定位研究  121-122
    8.3.1 整体旅游形象定位原则  121
    8.3.2 整体旅游形象基本要素  121-122
    8.3.3 整体旅游形象定位  122
  8.4 青藏铁路沿线区旅游区旅游形象优化研究  122-126
    8.4.1 大西宁旅游区形象定位  122-123
    8.4.2 青海湖旅游区形象定位  123
    8.4.3 昆仑文化旅游区形象定位  123
    8.4.4 三江源旅游区形象定位  123
    8.4.5 大拉萨旅游区形象定位  123-124
    8.4.6 日喀则后藏旅游区形象定位  124
    8.4.7 那曲羌塘草原旅游区形象定位  124
    8.4.8 祁连山旅游区形象定位  124-125
    8.4.9 东柴达木旅游区形象定位  125
    8.4.10 可可西里旅游区形象定位  125
    8.4.11 比如康巴旅游区形象定位  125
    8.4.12 班戈双湖旅游区形象定位  125-126
  8.5 青藏铁路沿线区品牌旅游线路形象优化研究  126-128
    8.5.1 青藏高原"天路"之旅形象定位  126
    8.5.2 环青海湖旅游线形象定位  126
    8.5.3 唐蕃古道之旅形象定位  126-127
    8.5.4 茶马古道旅游线形象定位  127
    8.5.5 雪域高原藏传佛教朝圣之旅形象定位  127-128
第9章 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128-138
  9.1 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区的生态系统保护现状分析  128-130
    9.1.1 生态系统风险差异性分区分析  128-130
    9.1.2 生态环境保护现有空间格局分析  130
  9.2 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区旅游发展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130-133
    9.2.1 游客行为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132
    9.2.2 旅游开发建设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132-133
    9.2.3 旅游规模增长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133
  9.3 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空间区划研究  133-138
    9.3.1 旅游生态环境绝对保护区  134
    9.3.2 旅游生态环境一级保护区  134-135
    9.3.3 旅游生态环境二级保护区  135
    9.3.4 旅游生态环境三级保护区  135-138
第10章 总结  138-142
  10.1 研究主要结论  138-140
    10.1.1 关于旅游目的地旅游空间优化的概念  138
    10.1.2 关于旅游目的地旅游空间优化的理论基础  138
    10.1.3 关于旅游目的地旅游空间优化系统构建  138
    10.1.4 关于旅游目的地旅游空间优化模式  138
    10.1.5 关于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空间优化研究  138-139
    10.1.6 关于旅游目的地客源市场空间优化研究  139
    10.1.7 关于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空间优化研究  139
    10.1.8 关于旅游目的地旅游网络空间优化研究  139-140
    10.1.9 关于旅游目的地旅游形象空间优化研究  140
    10.1.10 关于旅游目的地旅游生态保护空间优化研究  140
  10.2 研究展望  140-142
    10.2.1 关于基于交通干线的旅游目的地旅游空间优化理论探讨  140-141
    10.2.2 关于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区旅游空间优化路径研究  141
    10.2.3 关于研究方法的运用  141-142
参考文献  142-146
致谢  146-147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47

相似论文

  1. 牡丹江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研究,F592.7
  2. 基于旅游动机的旅游目的地类型选择的实证研究,F590
  3. 新兴旅游目的地战略管理,F592.7
  4. 城市型旅游目的地建设的科学路径分析,F592.7
  5. 依托古城建设打造特色旅游品牌,F592.7
  6. 基于影视旅游的目的地营销研究,F274
  7. 民俗旅游对旅游目的地民俗变迁的影响,F592.6
  8. 旅行目的地中文评论的情感分析研究,TP391.1
  9. 广西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及其优化分析,F592.7
  10. 基于地统计学理论的旅游景点空间结构研究,F592.7
  11. 城市旅游目的地偶像品牌构建研究,F592.7
  12. 辽宁中部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F592.7
  13. 河北省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F592.7
  14. 焦作市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TU984.18
  15. 公路交通对安徽省旅游空间结构演化影响的初步研究,F542;F224
  16. 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F590-05
  17. 唐山市旅游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研究,F592.7
  18. 沈阳经济区旅游空间结构分析及优化研究,TU984.18
  19. 友好型旅游目的地建设研究,F224
  20. 泾川县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F592.7
  21. 广西阳朔县和湖南新宁县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F592.7

中图分类: > 经济 > 旅游经济 > 中国旅游事业 > 地方旅游事业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