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氮素用量对饲用玉米氮代谢的影响

作 者: 于秋竹
导 师: 赵宏伟
学 校: 东北农业大学
专 业: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关键词: 饲用玉米 氮素用量 氮代谢 硝酸还原酶 谷氨酰胺合成酶 谷氨酸脱氢酶 粗蛋白 产量
分类号: S5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44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试验以不同饲用玉米品种(中原单32、龙辐208、高油115)为试验材料,研究氮素用量(不施氮、每公顷施纯氮50kg、100kg、150kg、200kg、250kg、300kg)对饲用玉米氮代谢及关键酶活性的调控作用,明确氮素用量对饲用玉米的光合特性、产量及蛋白含量的影响,系统揭示施氮量对饲用玉米产量和蛋白质的调控效应,旨在为饲用玉米生产实践中合理施用氮肥、提高饲用玉米产量和改善饲用品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本试验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饲用玉米株高、茎粗与生物鲜重、生物干重、子粒产量(除苗期和拔节期外)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除苗期外单株绿叶数与生物鲜重、生物干重及子粒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2.三个品种叶面积指数均随氮素用量增加而增加,叶绿素总量整个生育过程中均以N250为最高。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总量与生物鲜重(除成熟期外)、生物干重和子粒产量(除成熟期外)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3.饲用玉米功能叶片NR、GS、GDH活性和SP含量在整个生育过程中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孕穗期和抽雄期;饲用玉米子粒GS、GDH活性和SP含量在吐丝后均呈单峰曲线变化,但峰值出现时期因品种和氮素用量而异。氮素用量对功能叶片和子粒NR、GS、GDH活性和SP含量的影响因品种和时期而异。功能叶片NR、GS、GDH活性和SP含量(成熟期除外)各处理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子粒GS、GDH(除吐丝后49天外)活性和SP含量各处理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4.除苗期外功能叶片NR、GDH、GS活性和SP含量与生物鲜重、生物干重、蛋白产量和子粒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子粒GDH、GS活性和SP含量与生物鲜重、生物干重、蛋白产量和子粒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5.饲用玉米叶片粗蛋白含量在整个生育过程中呈单峰曲线变化,茎秆粗蛋白含量随着生育进程推进呈不断降低趋势,子粒粗蛋白含量在灌浆期间的变化趋势因品种和氮素用量而异;氮素用量对各器官粗蛋白含量因品种和时期而异;三个品种成熟期叶片粗蛋白含量、茎秆粗蛋白含量均以N250为最高,与其他处理差异极显著,子粒粗蛋白含量中原单32以N200为最高,而龙辐208N250最高,高油115N300最高,与其他处理差异极显著。6.氮素用量与饲用玉米生物鲜重、生物干重、蛋白产量、可消化总养分产量和净能均呈二次曲线关系。中原单32生物鲜重以N200为最高,龙辐208和高油115N250最高,与其他处理差异极显著;三个品种生物干重均以N250为最高,与其他处理差异极显著;三个品种蛋白产量均以N250为最高;中原单32N200与N250处理间蛋白产量差异不显著,而与其他处理差异极显著,龙辐208和高油115各处理间差异极显著。在同一氮素用量下高油115生物鲜重始终高于其他两个品种,龙辐208生物干重、蛋白产量为最高。7.综合饲用玉米生物鲜重、蛋白产量得出,中原单32N200为最佳氮素用量,龙辐208和高油115N250为最佳氮素用量,从生物干重来看,三个品种N250为最佳氮素用量;生物鲜重高油115品种间表现最好,生物干重、蛋白产量龙辐208表现最好。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8-9
英文摘要  9-12
1 引言  12-26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3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26
    1.2.1 饲用玉米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13-14
    1.2.2 国内外饲用玉米的生产状况  14-15
    1.2.3 玉米对氮素的吸收(积累)、转移、分配和利用  15-17
    1.2.4 氮素对饲用玉米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17-20
    1.2.5 氮素对玉米氮代谢调控关键酶的影响  20-23
    1.2.6 氮素对光合特性的调控  23-26
2 材料与方法  26-30
  2.1 供试品种  26
  2.2 试验设计  26
  2.3 取样方法  26-27
    2.3.1 饲用玉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测定  26
    2.3.2 饲用玉米植株各器官粗蛋白含量测定  26
    2.3.3 饲用玉米生物产量的测定  26-27
  2.4 测定方法  27-29
    2.4.1 硝酸还原酶(NR)提取及活性测定  27
    2.4.2 谷氨酰胺合成酶(GS)提取及活性的测定  27
    2.4.3 谷氨酸脱氢酶(GDH)提取及活性的测定  27-28
    2.4.4 叶绿素含量测定  28
    2.4.5 粗蛋白含量的测定  28
    2.4.6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28
    2.4.7 饲用玉米能量指标的测定  28-29
  2.5 数据分析与处理  29-30
3 结果与分析  30-68
  3.1 氮素用量对饲用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30-34
    3.1.1 氮素用量对饲用玉米单株绿叶数的影响  30-31
    3.1.2 氮素用量对饲用玉米株高和茎粗的影响  31-32
    3.1.3 氮素用量对饲用玉米穗长和穗粗的影响  32-33
    3.1.4 饲用玉米生长发育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33-34
  3.2 氮素用量对饲用玉米品种光合特性的影响  34-38
    3.2.1 氮素用量对饲用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4
    3.2.2 氮素用量对饲用玉米功能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4-37
    3.2.3 饲用玉米光合特性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37-38
  3.3 氮素用量对饲用玉米氮代谢的影响  38-50
    3.3.1 氮素用量对饲用玉米硝酸还原酶(NR)活性的影响  38-40
    3.3.2 氮素用量对饲用玉米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的影响  40-42
    3.3.3 氮素用量对饲用玉米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的影响  42-44
    3.3.4 氮素用量对饲用玉米可溶性蛋白含量(SP)的影响  44-46
    3.3.5 饲用玉米氮代谢生理指标方差分析  46-47
    3.3.6 饲用玉米氮代谢与产量的关系  47-50
  3.4 氮素用量对饲用玉米植株各营养器官粗蛋白含量动态变化影响  50-55
    3.4.1 氮素用量对饲用玉米叶片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50-51
    3.4.2 氮素用量对饲用玉米茎秆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51-52
    3.4.3 氮素用量对饲用玉米穗轴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52
    3.4.4 氮素用量对饲用玉米子粒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52-53
    3.4.5 饲用玉米成熟期各器官粗蛋白含量的方差分析  53-55
  3.5 氮素用量对饲用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55-66
    3.5.1 氮素用量对饲用玉米生物鲜重的影响  55-58
    3.5.2 氮素用量对饲用玉米生物干重的影响  58-61
    3.5.3 氮素用量对饲用玉米蛋白产量的影响  61-63
    3.5.4 氮素用量对饲用玉米子粒产量形成过程以及子粒产量性状的影响  63-66
  3.6 氮素用量对成熟期饲用玉米的营养能量价值的影响  66-68
    3.6.1 氮素用量对成熟期饲用玉米可消化总养分产量的影响  66
    3.6.2 氮素用量对成熟期饲用玉米净能的影响  66-68
4 讨论  68-72
  4.1 氮素用量对饲用玉米氮代谢的影响  68-69
  4.2 氮素用量对饲用玉米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69-70
  4.3 氮素用量对饲用玉米产量的影响  70-72
5 结论  72-73
致谢  73-74
参考文献  74-8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2

相似论文

  1. 黄芪、硒对金针菇生长的影响及应用研究,S646.15
  2. 遮光对丘陵茶园茶树产量指标及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S571.1
  3. 氮肥运筹及与留叶数互作对白肋烟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的影响,S572
  4. 温度及育苗方式对草莓生长发育的影响,S668.4
  5. 肥料用量和配比对小洋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S567.239
  6. 薰衣草生长发育及物质组分积累动态研究,S573.9
  7. 玉米抗倒伏有关性状遗传的初步研究,S513
  8. 南京地区有机、特别及常规栽培对蔬菜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S63
  9. 有机、SEQ、特别和常规栽培对蔬菜产质量及土壤性质影响的研究,S63
  10. 花前干旱锻炼对花后干旱逆境下小麦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S512.1
  11. 蕾花期涝渍胁迫后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恢复生长的生理机制研究,S562
  12. 基于小麦群体指标及氮营养状况的籽粒产量和品质预测研究,S512.1
  13. 水肥耦合对半冬性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调控效应,S512.1
  14. 不同轮作制度稻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研究,S511
  15. 棉花间歇性土壤涝渍的产质效应及其生理基础研究,S562
  16.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S512.1
  17. 氮肥施用时期对小麦产量形成及品质调控研究,S512.1
  18. 小麦籽粒硬度相关基因分子鉴定及PINA蛋白缺失分子机制研究,S512.1
  19. 大豆(Glycine max L. Merr.)籽粒大小和形状的QTL定位和驯化研究,S565.1
  20. 施肥和密度对留兰香精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S573.9
  21. 基于HJ卫星混合像元分解的水稻生长监测技术研究,S51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饲料作物、牧草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