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层状氢氧化镁铝的改性成型及其对卤素阴离子的吸附性能
作 者: 于艳伟
导 师: 王海增;孙宝维
学 校: 中国海洋大学
专 业: 海洋化学
关键词: Mg-AI·CLDH MG Mg-AI·CLDH 卤素阴离子 静态吸附 动态吸附
分类号: TF124.5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02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本实验室自制的粉末层状氢氧化镁铝(Magnesium-Aluminum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简写为Mg-Al·LDH)为原料,通过添加醋酸镁、淀粉、硅酸钠等助剂,使Mg-Al·LDH成型,性能提高,得到了改性成型层状氢氧化镁铝(Modified and Granulated Magnesium-Aluminum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简写为MG Mg-Al·LDH)。考察了焙烧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采用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X射线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和热重-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等分析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分别考察了Mg-Al·CLDH(Mg-Al·LDH经500℃焙烧3h后产物)和MG Mg-Al·CLDH(MG Mg-Al·LDH经500℃焙烧3h后产物)对水体中卤素阴离子(F-、Cl-、Br-、I-)的静态和动态吸附性能。根据焙烧温度对材料吸附性能影响的实验,确定了MG Mg-Al·CLDH的最佳改性条件:Mg-Al-LDH、Mg(Ac)2、硅酸钠的质量比为47.5:50:2.5,pH=10,时间为60min,固液比为1:10,500℃焙烧3h。测定了所制备MG Mg-Al·CLDH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参数,结果表明:MG Mg-Al·CLDH的总孔容和比表面积比Mg-Al·CLDH增大。MG Mg-Al·CLDH保留了Mg-Al·CLDH的原红外峰形,峰位向低波数发生微小位移。根据XRD结果,Mg-Al·LDH经改性成型后,层间距变化非常小,说明Ac-从层板外面倾斜插入。红外结果说明Mg2+不以Mg(OH)2形式存在。由TG-DSC分析可知,改性成型后,由于醋酸镁的热分解使失重阶段明显向低温区扩展移动,MG Mg-Al·LDH失重阶段的失重率增加。考察了Mg-Al·CLDH和MG Mg-Al·CLDH对卤素阴离子(F-、Cl-、Br-、I-)的静态吸附性能,研究了吸附时间、吸附剂投加量、溶液初始pH值、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并研究了两种吸附剂的吸附等温线和动力学方程。结果表明,MG Mg-Al·CLDH对卤素阴离子的吸附能力高于Mg-Al·CLDH。Mg-Al·CLDH和MG Mg-Al·CLDH对F-、Cl-、Br-、I-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28.55、106.82、153.85、181.81 mg·g-1; 256.09、216.01、270.27、303.03 mg·g-1。相同条件下,MG Mg-Al·CLDH对卤素阴离子的最大吸附量是Mg-Al·CLDH最大吸附量的2倍左右。Mg-Al·CLDH和MG Mg-Al·CLDH对卤素阴离子的吸附均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吸附动力学数据表明:Mg-Al·CLDH对F-、Br-、I-的吸附过程和MG Mg-Al·CLDH对I-的吸附过程适合于伪一级动力学方程, Mg-Al·CLDH对Cl-吸附过程和MG Mg-Al·CLDH对F-、Cl-、Br-吸附过程适合于伪二级动力学方程。考察了MG Mg-AI-CLDH对卤素阴离子(F-、Cl-、Br-、I-)的动态吸附性能,研究了溶液初始浓度、流速、pH值、固定床高度等因素对动态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穿透吸附量随着溶液初始浓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随流速的增大而减小,随高度的增加变化不大,且在较宽的pH值范围内,MG Mg-Al-CLDH对卤素阴离子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颗粒内扩散和质量传递是吸附过程的控制步骤。此MG Mg-Al·CLDH对含卤素阴离子的水有较高的净化度。本文利用实验室自制的粉末状Mg-Al·LDH为原料制备MG Mg-Al·CLDH,深入研究了该种材料的结构和吸附性能,为卤水镁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同时制备出的产物又可用于治理污染物,达到“双向”治理的目的。
|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3 0 前言 13-14 1 文献综述 14-24 1.1 镁资源利用 14 1.2 层状氢氧化镁铝的结构、性质以及应用 14-17 1.2.1 层状氢氧化镁铝的结构及性质 14-15 1.2.2 层状氢氧化镁铝的应用 15-17 1.3 材料的成型技术 17-19 1.3.1 成型助剂的选择 17-18 1.3.2 主要的成型方法 18-19 1.4 层状氢氧化镁铝对卤素阴离子的吸附性能 19-22 1.4.1 氟离子 19-20 1.4.2 氯离子 20-21 1.4.3 溴离子 21 1.4.4 碘离子 21-22 1.5 研究目的和内容 22-24 1.5.1 研究意义 22-23 1.5.2 研究内容 23-24 2 实验部分 24-33 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24-26 2.1.1 实验药品 24-26 2.1.2 实验仪器 26 2.2 层状氢氧化镁铝的改性成型 26-27 2.3 卤素阴离子浓度的测定 27-31 2.3.1 氟离子 27-28 2.3.2 氯离子 28-29 2.3.3 溴离子 29 2.3.4 碘离子 29-31 2.4 吸附实验 31 2.4.1 静态吸附 31 2.4.2 动态吸附 31 2.5 表征方法 31-33 2.5.1 比表面积及孔结构 31-32 2.5.2 红外光谱分析 32 2.5.3 X射线衍射分析 32 2.5.4 TG-DSC分析 32-33 3 层状氢氧化镁铝的改性成型与表征 33-43 3.1 焙烧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33-34 3.2 材料的表征 34-41 3.2.1 比表面积及孔结构 34-37 3.2.2 红外光谱分析 37-38 3.2.3 X射线衍射分析 38-39 3.2.4 TG-DSC分析 39-41 3.3 小结 41-43 4 吸附剂对氟离子的吸附性能 43-61 4.1 静态吸附实验 43-49 4.1.1 吸附时间的影响 44-45 4.1.2 吸附剂用量的的影响 45-46 4.1.3 溶液初始pH值的影响 46-48 4.1.4 吸附温度的影响 48-49 4.2 吸附等温线 49-53 4.3 吸附动力学 53-55 4.4 动态吸附实验 55-59 4.4.1 溶液初始浓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 55-56 4.4.2 溶液流速对吸附过程的影响 56-57 4.4.3 溶液pH对吸附过程的影响 57-58 4.4.4 固定床高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 58-59 4.5 小结 59-61 5 吸附剂对氯离子的吸附性能 61-76 5.1 静态吸附实验 61-67 5.1.1 吸附时间的影响 61-63 5.1.2 吸附剂用量的的影响 63-64 5.1.3 溶液初始pH值的影响 64-66 5.1.4 吸附温度的影响 66-67 5.2 吸附等温线 67-70 5.3 吸附动力学 70-71 5.4 动态吸附实验 71-74 5.4.1 溶液初始浓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 71-72 5.4.2 溶液流速对吸附过程的影响 72-73 5.4.3 溶液pH对吸附过程的影响 73 5.4.4 固定床高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 73-74 5.5 小结 74-76 6 吸附剂对溴离子的吸附性能 76-90 6.1 静态吸附实验 76-82 6.1.1 吸附时间的影响 77-78 6.1.2 吸附剂用量的的影响 78-79 6.1.3 溶液初始pH值的影响 79-81 6.1.4 吸附温度的影响 81-82 6.2 吸附等温线 82-84 6.3 吸附动力学 84-86 6.4 动态吸附实验 86-89 6.4.1 溶液初始浓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 86-87 6.4.2 溶液流速对吸附过程的影响 87 6.4.3 溶液pH对吸附过程的影响 87-88 6.4.4 固定床高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 88-89 6.5 小结 89-90 7 吸附剂对碘离子的吸附性能 90-104 7.1 静态吸附实验 90-95 7.1.1 吸附时间的影响 90-92 7.1.2 吸附剂用量的的影响 92-93 7.1.3 溶液初始pH值的影响 93-94 7.1.4 吸附温度的影响 94-95 7.2 吸附等温线 95-98 7.3 吸附动力学 98-99 7.4 动态吸附实验 99-102 7.4.1 溶液初始浓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 99-100 7.4.2 溶液流速对吸附过程的影响 100-101 7.4.3 溶液pH值对吸附过程的影响 101 7.4.4 固定床高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 101-102 7.5 小结 102-104 8 MG Mg-Al·CLDH对卤素阴离子的吸附性能比较 104-106 8.1 MG Mg-Al·CLDH对卤素阴离子的最大吸附量的比较 104 8.2 MG Mg-Al·CLDH对卤素阴离子吸附初始和终了pH值比较 104-106 9 结论 106-108 参考文献 108-117 致谢 117-118 个人简历 118 发表的学术论文 118
|
相似论文
- 木质纤维素水解液糖酸分离系统的研究,TQ351.3
- 桐壳基活性炭吸附性能与微波再生工艺研究,X705
- 聚苯乙烯多孔树脂的制备及其对胆红素吸附性能的研究,TQ325.2
- 表面改性活性炭对水中三氯酚的去除及再生实验研究,R123.1
- 海藻酸纤维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X173
- 活性炭纤维吸附与逆流式催化燃烧技术联用处理有机废气试验研究,X701
- 三聚氰胺分子印迹的制备与再识别性能研究,O631.3
- 小麦秸秆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溶液中铜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X703
- 麦草对水中苯胺的吸附性能研究,X703
- 苯乙烯系氮配位螯合树脂对水中重金属离子吸附性能的研究,X703
- 羊骨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TQ424.13
- 膨胀石墨—活性炭成型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苯酚吸附性能研究,TQ424.1
- 膨胀石墨的制备及其对含油污水的吸附应用研究,TB321
- 阴离子型孪连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TQ423
- 以壳聚糖为基质的天然两性膜的制备及其在蛋白质分离中的应用,TB383.2
- 微波催化氧化回用煤油废水的研究,X742
- 丙酮回收用活性炭吸附性能研究,TQ026
- 1-MCP对苹果贮藏期间多酚物质含量变化的影响及苹果多酚的纯化、功效研究,TS255.4
- 微孔/介孔复合材料的制备和CO_2吸附动力学数值模拟,O647.31
-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在室内养殖海水净化中的应用研究,X55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冶金工业 > 冶金技术 > 粉末冶金(金属陶瓷工艺) > 粉末成型、烧结及后处理 > 烧结工艺 > 一般烧结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