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气郁质理论及其外周血基因差异研究

作 者: 冯娜
导 师: 贺娟
学 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专 业: 中医基础理论
关键词: 气郁体质 理论研究 mRNA差异显示研究
分类号: R22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30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精神因素在疾病发生和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体质因素与精神异常密切相关。本课题通过对古代文献进行搜集整理,阐释了气郁的概念及气郁体质形成的背景,并对气郁质和非气郁质人群外周血进行mRNA差异显示的实验研究,旨在探讨气郁体质的基因学基础。首先明确气郁体质的相关概念及内涵,对古代气郁相关文献进行整理,阐述了气郁、气郁病机、郁证、阳郁、气郁体质概念之间联系与区别。自《内经》开始,纵向总结与气郁相关的认识。联系气郁体质理论形成因素、形成机制、判断标准、发病趋势、调理原则及临床应用几方面,使其理论与临床应用相结合,从而有效的预防相关疾病,如郁证、梅核气、脏躁、百合病、痞证、癫狂、气鼓、噎膈、阳痿、泄泻、月经不调等的发生。其次对气郁质人群和非气郁质人群外周血进行基因差异显示实验研究。我们根据气郁体质和平和质的判定标准,筛选了3例气郁体质人、2例平和质人,并抽取上述两组受试者的外周血,提取总RNA并进行扩增和测序。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其表达有以下特点:在气郁质组和非气郁质组的大部分基因表达是相同的,一部分基因表达在非气郁质组中不存在,而在气郁质组中呈高表达,经NCBI美国国家基因库检索,这一部分基因共有六条已知基因,分别与位于人染色体1q32位置的丛状蛋白A2(plexin A2)、1q11位置的notch前蛋白原(notch 2 preproprotin)、17q25位置的核纤层蛋白A(nuclear prelamin A)、1q24位置的T细胞受体ζ链(T-cell receptorζchain)、14q13位置的神经细胞PAS域蛋白3(neuronal PAS domain protein 3,缩写NPAS 3)、5p12位置的S-相位激酶相关蛋白2(S-phase kinase-associated protein 2,缩写Skp2)的基因有极高的同源性。丛状蛋白A2和神经细胞PAS域蛋白3均是与精神分裂症相关遗传基因,核纤层蛋白A与某些遗传疾病的发生有某种关联性,T细胞受体ζ链在启动过敏性炎症反应中有特殊意义,S-相位激酶相关蛋白2在肿瘤的进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是否意味着气郁质易于出现肌营养不良、心脏传导阻滞、早老症、各种炎症反应、恶性肿瘤等?这一结果具有极为重要研究启示,有待于继续深入探讨。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6
Abstract  6-8
英文缩略语及英汉对照  8-9
前言  9-10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0-24
  1 mRNA 差异显示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在医学领域应用  10-15
    1.1 mRNA 差异显示技术(DDRT - PCR )的基本原理  10
    1.2 该技术的优缺点  10-11
    1.3 该技术的改进与发展  11
    1.4 该技术的应用  11-13
    1.5 该技术在气郁体质基因差异显示中的应用前景  13
    参考文献  13-15
  2 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15-24
    2.1 体质的概念  15
    2.2 体质的分类  15-16
    2.3 体质与证的关系  16-17
    2.4 体质的相关临床应用  17-19
    2.5 气郁体质相关临床研究  19-20
    2.6 体质相关实验研究  20-21
    参考文献  21-24
第二部分 气郁体质理论研究  24-37
  1 气郁体质内涵与外延  24-26
    1.1 气郁体质的基本概念  24
    1.2 气郁体质的构成要素  24-25
    1.3 气郁体质的形成因素  25
    1.4 气郁体质的形成机制  25-26
  2 气郁体质及其相关概念  26-28
    2.1 郁字源流考析  26
    2.2 气郁的概念  26-27
    2.3 气郁病机的概念  27
    2.4 肝郁的概念  27-28
    2.5 郁证的概念  28
    2.6 气郁病机,肝郁,郁证与气郁体质的联系与区别  28
  3 气郁理论历史溯源  28-32
    3.1 《内经》中有关气郁的认识  29-30
    3.2 《伤寒论》中有关气郁论述  30
    3.3 晋、隋、唐、宋医家对气郁理论的认识  30-31
    3.4 金、元、明、清各医家对气郁理论的论述  31-32
  4 气郁体质理论的相关临床应用  32-34
    4.1 气郁体质的判定标准  32-33
    4.2 气郁体质的发病趋势  33-34
  5 气郁体质的调理原则  34-35
  6 气郁体质的调理方法  35-36
  参考文献  36-37
第三部分 实验部分  37-51
  1 DD 技术简介  37-38
    1.1 DD 技术实验原理  37
    1.2 所用引物  37
    1.3 实验流程  37-38
  2 材料与方法  38-42
    2.1 受试人群筛选  38-39
    2.2 试剂与仪器  39
    2.3 实验操作具体步骤  39-42
  3 结果  42-47
    3.1 总RNA 提取结果  42
    3.2 mRNA 差异结果显示  42-44
    3.3 差异条带的扩增结果  44
    3.4 序列分析  44-47
  4 讨论  47-49
  参考文献  49-51
附录:气郁体质理论的临床应用  51-53
致谢  53-54
个人简历  54

相似论文

  1. 从络病论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理论与临床研究,R259
  2. 《内经》刺血法研究,R246
  3. 聚硅烷电子输运性质的理论研究,O634.41
  4. 激光光化学法同位素分离理论研究,TL922
  5. 芪连扶正胶囊联合化疗治疗大肠癌的临床研究,R735.3
  6. 《内经》汗法理论及应用探讨,R221
  7. 从内风病证的发病学基础探讨瘀血与内风病证的关系,R228
  8. 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肝胆实热证的理论与临床研究,R259
  9. 健脾化湿祛瘀解毒法治疗晚期大肠癌的理论与临床研究,R273
  10. 拖曳锚在海床土中的运动方向,TU476
  11. 从异病同治探讨加味五宝散的应用规律,R289
  12.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R197.1
  13. 近三十年蒙文翻译理论研究,H212
  14. 论我国物权法之公示公信原则的适用,D923.2
  15. DNA基分子导线构筑基元的设计及相关性质理论研究,Q523
  16. 低碳小城镇建设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TU984.115
  17. 基于500MPa细晶粒钢筋的混凝土梁疲劳性能研究,TU375.1
  18. 补虚解毒方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观察,R734.2
  19. 足部穴位按摩对O级糖尿病足二级干预的研究,R587.2
  20. “脾升胃降”理论研究,R223.1
  21. 健脾补肾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R259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基础理论 > 其他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