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经传释词》训诂方法研究

作 者: 袁英
导 师: 阚景忠
学 校: 曲阜师范大学
专 业: 汉语言文字学
关键词: 训诂 虚词 经传释词 训诂方法
分类号: H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3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王引之是清代著名学者,一代训诂学大师,其《经传释词》是一部阐释虚词的专著,研究极为精湛,在我国虚词研究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地位。王引之在虚词研究上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与其科学的训诂方法是分不开的。从训诂角度研究该书,对今天的古汉语虚词研究,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经传释词》共十卷,书中收录古汉语虚词一百六十个,王氏对西汉以前的虚词进行考释,研究方法科学而有效,涉及到多种词义训诂方法的运用。笔者以《经传释词》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逐条进行了穷尽式分析,并以卡片的形式记录归类,取得研究的第一手材料。在此基础上,笔者参考前辈时贤著作篇章中的相关论述,结合现代语言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以第一手材料为依据,条分缕析,对其训诂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归纳分析。经传中所见的虚词与语音转变有很大的关系,且虚词重字音而轻字形,如果拘泥于字形为之作解,必然会诘蘜为病的。而且很多虚词是假借而来,假借又是音同、音近而发生的用字现象。因此,在《经传释词》中,王氏主要运用了“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词语的意义与用法,是受语境制约的,因此,根据上下文语境探求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也是很重要的训诂方法,我们将此训诂方法称为“依境而训”。王氏运用“依境而训”时,往往还运用“汇集用例”的方法,孤证是不足取的。汉语的很多虚词,是由实词虚化而来的,王氏利用实义探求虚义的方法我们称为称为“引申推义”。此外,王氏还通过“审视辞例”、“引用故训”、“类比互证”等重要训诂方法,多种训诂方法的准确运用是他在虚词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我们将对《经传释词》中的这些训诂方法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研究和归纳,从而更深刻地阐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期对于我们编纂字典、辞书提供一些方法论上的指导和借鉴。王引之以翔实的语言材料、科学的训诂方法校释群经虚词,在训诂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其成就主要表现在:首先,他打破传统训诂学多重形不重音的局限,另辟蹊径,从声音入手来探求虚词之意义与用法;其次,王氏还运用了其他多种训诂方法;最后,王氏发明文辞条例之学,探讨古人行文之规律,是王氏在虚词训诂上的又一伟大成就。总之,王引之在虚词训诂研究领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我国古代虚词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由于时代的局限,其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尚存在一些缺憾。但综观《经传释词》全书,虽白璧微瑕,终瑕不掩瑜。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7
引论  7-10
一、《经传释词训诂方法研究  10-36
  (一) 因声求义  11-18
    1.声转  12-13
    2.韵转  13-18
  (二) 依境而训  18-20
  (三) 汇集用例  20-21
  (四) 引申推义  21-24
  (五) 审视辞例  24-28
    1.对文  24-25
    2.互文  25-26
    3.复语  26-28
  (六) 引用故训  28-33
    1.引据训诂专书  28-30
    2.引据随文故训  30-33
  (七) 类比互证  33-36
    1.句式互证  33-34
    2.异文互证  34-36
二、《经传释词》训话研究评析  36-39
结语  39-40
参考文献  40-42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2-43
致谢  43

相似论文

  1. 《伤寒论》虚词“而”与“颇”析义,H141
  2. 《搜神记》复音词研究,H131
  3. 基于语料库的藏语格助词与英语介词的功能比较研究,H314
  4. 《重刻清文虚字指南编》研究,H221
  5. 天峻方言、拉萨方言、唐古拉方言中一些虚词的表现方式之对比研究,H214
  6. 《毛诗正义》训诂术语研究,H13
  7. 《尔雅·释草》训诂及《释草义疏》音转探究,H111
  8. 对外汉语虚词教学实践探析,H195
  9. 《儒林外史》中“将”的用法研究,H146
  10.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中的文言虚词分析与教学建议,G633.3
  11. 《春秋左传》考证,G256
  12. 汉语方言虚词音变分析,H179
  13. 《青史演义电子词典》虚词部分的构建,H212
  14. 论王念孙《墨子杂志》的研究方法及其成就,G256
  15. 胡承珙《小尔雅义证》训诂研究,G256
  16. 郭璞《山海经注》研究,K206
  17. 《史记正义》研究,I206.2
  18. 于丹《<论语>感悟》纠谬,B222
  19. 《孟子》的介词“以”,H146
  20. 古汉语虚词与修辞,H141
  21. 《诗经》及其注疏若干语法现象比较,H141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汉语 > 语义、词汇、词义(训诂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