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化的进程。其中介词“以”在《孟子》中用法最为灵活,可以位于谓词结构前作状语,也可以位于谓词结构之后作补语。这个介词格式的变化展现了汉语语法的灵活多变,以及为后时期语" />
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孟子》的介词“以”

作 者: 王晶晶
导 师: 王功龙
学 校: 辽宁师范大学
专 业: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 虚词性 语法化 语义 语法 语用
分类号: H14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85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介词是汉语系统中使用次数最多、运用最灵活最复杂的一种词类,它体现出虚词化、语法化 的学位论文">语法化的进程。其中介词“以”在《孟子》中用法最为灵活,可以位于谓词结构前作状语,也可以位于谓词结构之后作补语。这个介词格式的变化展现了汉语语法的灵活多变,以及为后时期语序的变化作了铺垫,为汉语固定结构词语的出现注入新鲜血脉,甚至成为汉语史上的转折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孟子》是战国时代孟子的言论汇编,记载了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是一部对话体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不仅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由于这部书口语性比较强,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战国时期的语言面貌,是体现战国时期的典型文献。介词“以”在此书中大约一共出现了281次,大多数用在谓词结构之前做状语,而它的变式位于谓词结构之后作补语,体现了这一时期语法变化发展的趋势。本文的一大优点就是把介词结构作比较,不仅仅是简单地分析比较介词“以”位于谓词结构之前或者之后,把它们所体现的组合功能罗列出来,甚至还把介词宾语的前置与位于谓词结构之前的介词结构相比较,系统地总结出《孟子》一书中所有跟“以”有关的凝固的固定结构以及涉及到省略。因此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层面的基础上对介词“以”全面的分析和阐释,展现出《孟子》介词“以”的全貌。在写作过程中,探求出介词“以”的起源,以及在《孟子》中使用的频率,而后又从七个部分加以详细地分析,对《孟子》这一介词做出横向的全面的描述。最后本文又在综合分析和思考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汉语概括出介词结构逐步发展的规律。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8
第一章 绪论  8-10
  第一节 《孟子》的语言学研究价值及前人研究概况  8
  第二节 本文写作的意义  8-9
  第三节 本文正文共分为七个部分  9-10
第二章 介词“以”的来源  10-11
第三章 从使用的频率上来看  11-12
第四章 “以N”在V 前后的分析比较  12-24
  第一节 “以N”在V 前的用法和意义  12-18
    4.1.1 N 为代表人的名词及其短语  12-13
    4.1.2 N 为代表事物等的词及其短语  13-18
  第二节 “以N”在V 后的用法和意义  18-22
    4.2.1 N 为代表人的名词及其短语  18
    4.2.2 N 为代表事物等的词及其短语  18-22
  第三节 现将“以N·V”式和“V·以N”式中的两类N 的用法及出现的次数列表  22-23
    4.3.1 “以N·V”式中的两类N 的用法及出现的次数  22
    4.3.2 “V·以N”式中的两类N 的用法及出现的次数  22-23
  第四节 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层面分析  23-24
第五章 “以N·V”式和“V·以N”式出现的原因  24-27
  第一节 代字“之”的原因  24-25
  第二节 动字的原因  25
  第三节 语义的原因  25
  第四节 追求句式整齐  25-27
第六章 “以”与其他词构成的固定格式  27-34
  第一节 何以  27
    6.1.1 用“何以”构成疑问句  27
    6.1.2 用“何以”构成反问句  27
  第二节 可以、足以、能以、得以  27-29
    6.2.1 “可”和“可以”  27-28
    6.2.2 “足”和“足以”  28
    6.2.3 能以  28-29
    6.2.4 得以  29
  第三节 是以、以是  29-30
  第四节 所以、之所以  30-31
    6.4.1 “所以”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  30
    6.4.2 “所以”表示导致某种结果的原因  30-31
  第五节 有以、无以  31-33
    6.5.1 有以  31-32
    6.5.2 无以  32-33
  第六节 将上述固定格式列表  33-34
第七章 “以  34-38
  第一节 “以”为介词  34-35
  第二节 “以”为动词  35-38
第八章 “N·以V”式和省略  38-41
  第一节 “N·以V”式  38-39
  第二节 省略  39-41
结论  41-42
参考文献  42-4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43-44
致谢  44

相似论文

  1. 文学语言的模糊修辞研究,H05
  2. 红安方言语法研究,H146
  3. 《左传》名词陈述化研究,H146
  4. 基于多示例学习的用户关注概念区域发现,TP391.41
  5.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研究,G633.41
  6. 构式语法观照下的高中英语双及物结构教学研究,G633.41
  7. 面向业务过程的服务动态组合方法研究,TP393.09
  8. 形式、意义、运用相结合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研究,G633.41
  9. 基于本体的语义检索研究,TP391.3
  10. 乔治·米勒的认知意义论,B842.1
  11. 新乡市二中英语语法教学调查报告,G633.41
  12. C++静态代码检测语法树构建方法研究,TP311.53
  13. 一种基于领域本体的语义Web服务匹配和组合方法,TP393.09
  14. 敦煌古藏文回向文写本及其语法特征研究,K870.6
  15. 心智游移频率特征研究:问卷开发,B841
  16. 网络新闻标题语法特点研究,G213
  17. 《摩诃僧祗律》范围副词研究,H141
  18. “二拍”述补结构研究,H141
  19. 英语教师话语标记语的元功能分析,H319
  20. 演绎法和归纳法在高职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比较研究,H319
  21. 基于贝叶斯理论的社会化标注主题聚类模型研究,C93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汉语 > 语法 > 近代、现代语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