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礼运》篇研究

作 者: 卢梅
导 师: 杨朝明
学 校: 曲阜师范大学
专 业: 专门史
关键词: 《礼运》 孔子 大同 《孔子家语》 《礼记》 
分类号: B2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99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对其思想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自疑古思潮盛行以来,经过层层剥离,孔子研究的资料可信者似乎少之又少。《记·礼运》为孔子与子游的对话,有孔子对于“礼”的思想的系统阐发,特别是其中涉及到孔子的“大同”学说,从而被人们视为儒家名篇。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不论《礼运》的可靠性,还是《礼运》“大同”学说与孔子的关系,人们的认识竟然都模糊不清,争议不断。由于新出土文献的问世,以前曾被认定为“伪书”的《孔子家语》得以重新认识,此书亦有《礼运》篇,这为认真研究此篇的诸多问题提供了契机。本文在认真检讨《礼运》成篇时代和学派属性的基础上,对《孔子家语》和《礼记》两书的《礼运》进行文本比勘,比较其异同,探察差异产生缘由。在对《礼运》文本有较好了解的基础上,研究其蕴藏的思想内涵。前人对《礼运》的研究注入了很多精力,然多瞩目于其成篇的时间与所属的派别,这自然是研究《礼运》的关键所在。但是,由于《礼记》本身成书的复杂性,人们的理解依然莫衷一是。事实上,以往的研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人们对《礼运》成篇的时间和学派属性认识难以统一,对该篇的研究多在其中所涉及的所谓“儒家的大同”之类,并没有真正抓住根本,很少关注其中孔子的礼学思想。子游的生年问题,是解决《礼运》成篇诸多问题的关键。以往,人们据《史记》的记载,认为子游“少孔子四十五岁”,由此,该篇所记孔子与子游对话之时,子游应该不到十岁。不言而喻,孔子不大可能与一位孩提少年讨论如此深奥的问题,由此,否定孔子与《礼运》关系、怀疑《礼运》的记述者越来越多。该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孔子家语》。依据地下新材料,通过对学者们认定为“伪书”的证据一一排查,我们发现《孔子家语》并非“伪不可用”。在流传过程中,《孔子家语》形成多个版本,其中,与这里相关的内容中,四库全书本和同文书局本的记载比较全面,这两个本子明确记载“子游少孔子三十五岁”,与《史记》的记载相差十岁。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孔门其他弟子的比较观察,发现子游并不是一个“个案”,在《孔子家语》与《史记》的记载中,有多位弟子都是相差十岁。另一个不容忽视的证据是,孔子收徒授学有一个年龄标准,就是《论语》中孔子自己所依的“束脩以上”。《论语》所谓“束脩”,其实是指年十五岁,孔子说弟子年十五岁以上才可入门学习。子游与孔子的年龄差异应以《家语》的记载为是。孔子的言语一般由弟子所记,《礼运》本应出于子游之手。当然,《礼运》文本问题比较复杂,《礼运》为子游所记孔子之言,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孔子家语》与《礼记》两个文本的差异,已经说明很多问题。比较两书的《礼运》篇,发现《家语》的记述并未涉及与“大同”相对应的所谓“小康”。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小康”很可能为汉人误解文意而添加的结果。原来学界认为《礼记·礼运》有不少“错简”,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与《家语》的比勘而得到解决,这其中有些确实为“错简”,而有些为后人误解文意所致。除此之外,两书的《礼运》还有其他差异,究其因,多是《礼记》编纂者受汉代政治因素影响而对其做的加工。通过认真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孔子家语》的材料更为古朴、可靠。《孔子家语·礼运》的材料较《礼记·礼运》更为原始,但其在逻辑上要逊色一些,这应当更能说明《礼记》是汉代重编的结果。我们对勘歧异,比较去取,可以最大程度地再现《礼运》文本原貌,从而可以更有利于《礼运》思想史意义的开凿。“天下大同”是孔子的美好政治理想,“礼”是实现“大同”的必由途径,孔子还认识到“礼”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治世功能,是因为它是孔子“天道”、“人情”之思的结果。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8
一、绪论  8-9
二、《记·礼运》篇的传统研究及其存在的问题  9-16
  (一) 《礼记》中的《礼运》篇  10-11
  (二) 关于成篇年代和学派属性  11-15
    1、属于先秦时期  12-13
    2、属于西汉时期  13-15
  (三) 传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5-16
三、从《孔子家语》看《礼运》成篇问题  16-25
  (一) 新出土文献与《孔子家语》的可靠性  17-20
  (二) 子游生年与《礼运》成篇再认识  20-25
    1、十岁之差并非偶然  21-22
    2、孔子收徒与"束脩"  22-24
    3、《礼运》为子游所记  24-25
四、《家语·礼运》与《礼记·礼运》文本比较  25-41
  (一) "大同"与"大同小康"  25-33
    1、《礼运》原无"小康"  26-27
    2、"小康"说产生之缘由  27-31
    3、"天下为公"不等于禅让  31-33
  (二) 关于《礼记·礼运》"错简"问题  33-36
  (三) 两书《礼运》篇文本的其他差异  36-40
  (四) 《孔子家语·礼运》的文本价值  40-41
五、《礼运》篇与孔子礼学思想再认识  41-50
  (一) "大同"之世——孔子的政治理想  42-45
  (二) "天道""人情"之思——孔子论礼的起源  45-50
    1、"礼必本于太一  46-48
    2、礼源于"人情"  48-50
六、结语  50-53
参考文献  53-57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7-58
致谢  58

相似论文

  1. 周礼全意义理论研究,B812
  2. 孔子教育思想研究,G40-092
  3. 孔子教学理念操作转换研究,G420
  4. 孔子学院海外文化传播策略研究,G206
  5. 论《格萨尔》民众生活中的民间信仰习俗,I207.9
  6. 先秦儒家文学传播思想研究,G206
  7. 韩国孔子学院汉语口语课堂教学的调查与研究,H195
  8. 海外孔子学院的教材研究,H195
  9. 由外在之礼到内在之礼,B222.5
  10. 歌剧《孔子》中孔子的形象塑造和演唱分析,J822
  11. 尹伊桑的管弦乐作品《礼乐》研究,J605
  12. 《华英字典》及其新义研究,H316
  13. 《论语》引《诗》刍议,I206.2
  14. 祖无择诗文研究,I206.2
  15. 礼物、生命仪礼、人情圈与农村的社会支持网络,C912.82
  16. 从汉语言国际传播看中国软实力的提升,G206
  17. 儒道忧患意识之差异,B82-09
  18. 荀子“仁本礼用”思想研究,B222.6
  19. 孔子社会道德责任思想研究,B222.2
  20. 孔子礼论探析,B222
  21. 《臣辰盉》铭文研究,K877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先秦哲学(~前220年) > 儒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