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群体感应信号分子降解酶AiiA的分子进化研究
作 者: 李婧
导 师: 叶邦策
学 校: 华东理工大学
专 业: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关键词: 群体感应 AiiA AHLs 分子进化 CV026
分类号: Q9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2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许多细菌都能够合成并释放一种或多种信号分子,随着菌体密度的增加,信号分子的浓度也随之增加。当信号分子的浓度积累到一定阀值的时候,就会启动菌体中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细菌的某些生物行为。在大部分革兰氏阴性致病菌中,信号分子的积累可以启动下游致病因子的表达。从苏云金芽孢杆菌Bt.4Q7中克隆得到的aiiA基因编码的AiiA蛋白可以降解群体感应信号分子,从而使得致病菌的致病性降低或者消失。AiiA蛋白的活性越高,对致病菌致病性的抑制作用也就越明显。本文通过PCR扩增,得到了aiiA4Q7、aiiA8010、aiiAWB4、aiiAWB12、aiiAT-HW3、aiiA6A3共6个aiiA同源基因;运用DNA shuffling分子进化技术,通过一步DNaseⅠ(Rnase Free)随机酶切、三轮无引物PCR、一轮有引物PCR过程,成功构建了aiiA基因突变库;以紫色色杆菌突变株CV026为报告菌,从中筛选得到了S29、S47、S21、S4、S36、S52、S7、S14、S63共9株具有较高AiiA蛋白酶活的突变株,并进一步得到了进化后的aiiAS29、aiiAS47、aiiAS21、aiiAS4、aiiAS36、aiiAS52、aiiAS7、aiiAS14、aiiAS63基因;aiiAS29和aiiAS36基因的测序结果完全相同,其余aiiA基因序列各不相同。制备了AiiAT-HW3、AiiA4Q7、AiiA8010、AiiAWB4/WB12、AiiAS29/S36、AiiAS47/S52、AiiAS21、AiiAS4、AiiAS7、AiiAS63共10个AiiA蛋白样品,通过测定各AiiA蛋白样品之间的相对酶活,得到了具有高酶活性的AiiA蛋白即AiiAs29/s36,其进化后的酶活性比原始AiiA4Q7提高了2.2倍,成功实现了对群体感应信号分子降解酶AiiA的分子进化。
|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12 第1章 绪论 12-24 1.1 群体感应 12-16 1.1.1 群体感应现象的发现 12 1.1.2 群体感应的类型 12-14 1.1.2.1 革兰氏阴性菌的群体感应 12-14 1.1.2.2 革兰氏阳性菌的群体感应 14 1.1.2.3 种间群体感应 14 1.1.3 信号分子及其检测 14-15 1.1.3.1 信号分子的检测原理 14 1.1.3.2 微生物传感菌(或质粒)的种类 14-15 1.1.3.3 信号分子的检测方法 15 1.1.4 群体感应的抑制 15-16 1.1.4.1 抑制信号分子的合成 15-16 1.1.4.2 降解信号分子 16 1.1.4.3 抑制信号分子与调节蛋白的结合 16 1.2 群体感应淬灭酶AiiA 16-20 1.2.1 AiiA酶 16-19 1.2.1.1 AiiA酶的作用机制和特性 17-18 1.2.1.2 AiiA酶的生物学功能 18 1.2.1.3 AiiA酶在生防及药理学上的应用 18-19 1.2.2 AiiA酶的存在 19-20 1.2.2.1 原核生物中的AiiA酶 19 1.2.2.2 真核生物中的AiiA酶 19-20 1.3 DNA改组 20-23 1.3.1 体外分子进化的新策略 20-22 1.3.1.1 DNA家族改组 20-21 1.3.1.2 单链DNA家族改组 21 1.3.1.3 部分基因片段改组 21 1.3.1.4 简并引物基因改组 21-22 1.3.1.5 基因组改组 22 1.3.1.6 其他分子进化方法 22 1.3.2 体外分子进化展望 22-23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3-24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4-44 2.1 实验材料 24-25 2.1.1 菌株与质粒 24 2.1.2 药品与试剂 24-25 2.1.3 仪器 25 2.2 实验方法 25-44 2.2.1 aiiA基因库的构建 26-36 2.2.1.1 aiiA基因的扩增 26-27 2.2.1.1.1 基因组的抽提 26 2.2.1.1.2 aiiA基因的PCR扩增 26-27 2.2.1.1.3 aiiA基因的割胶回收 27 2.2.1.2 DNA Shuffling 27-31 2.2.1.2.1 aiiA基因的DNase Ⅰ(Rnase Free)酶切 27-28 2.2.1.2.1.1 DNase Ⅰ(Rnase Free)使用浓度的优化 28 2.2.1.2.1.2 DNase Ⅰ(Rnase Free)酶切时间的优化 28 2.2.1.2.2 DNase Ⅰ(Rnase Free)酶切产物割胶回收 28 2.2.1.2.3 aiiAshuffling基因的无引物PCR 28-30 2.2.1.2.3.1 第一轮无引物PCR 29 2.2.1.7.3.2 第二轮无引物PCR 29 2.2.1.2.3.3 第三轮无引物PCR 29-30 2.2.1.2.4 aiiAshuffling基因的有引物PCR 30-31 2.2.1.2.5 aiiAshuffling基因的PCR产物割胶回收 31 2.2.1.3 aiiAshuffling/pET-28a(+)/BL21(DE3)的构建 31-36 2.2.1.3.1 pET-28a(+)质粒的抽提 31-32 2.2.1.3.2 aiiAshuffling基因和pET-28a(+)质粒的酶切、连接 32-33 2.2.1.3.3 BL21(DE3)感受态的制备 33 2.2.1.3.4 aiiAshuffling/pET-28a(+)的转化 33-34 2.2.1.3.5 AiiA蛋白诱导表达 34-36 2.2.2 高酶活AiiA蛋白的筛选 36-43 2.2.2.1 报告菌CV026的培养 36-37 2.2.2.2 3OC6-HSL信号分子的制备 37-40 2.2.2.2.1 luxI/pET-28a(+)/BL21(DE3)的构建 37-39 2.2.2.2.1.1 luxI基因的PCR扩增 37-38 2.2.2.2.1.2 luxI和pET-28a(+)的酶切、连接 38-39 2.2.2.2.1.3 luxI/pET-28a(+)的转化 39 2.2.2.2.2 3OC6-HSL信号分子的制备 39-40 2.2.2.3 筛选体系的建立 40 2.2.2.4 筛选体系的优化 40 2.2.2.4.1 产3OC6-HSL信号分子培养物体积的优化 40 2.2.2.4.2 CV026报告菌体积的优化 40 2.2.2.4.3 酶反应时间的优化 40 2.2.2.5 高酶活AiiA蛋白的初筛 40 2.2.2.6 筛选结果测序 40-41 2.2.2.7 进化前后AiiA蛋白的氨基酸差异 41 2.2.2.8 高酶活AiiA蛋白的制备 41-43 2.2.2.8.1 AiiA蛋白的表达 41 2.2.2.8.2 AiiA蛋白的纯化 41-42 2.2.2.8.3 AiiA蛋白的复性 42-43 2.2.2.8.4 AiiA蛋白的浓缩 43 2.2.3 AiiA蛋白的酶活性分析 43-44 2.2.3.1 蛋白浓度测定 43 2.2.3.2 AiiA蛋白活性分析 43-44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44-65 3.1 aiiA基因库的构建 44-52 3.1.1 aiiA基因的扩增 44-45 3.1.1.1 基因组的抽提 44 3.1.1.2 aiiA基因的PCR扩增 44-45 3.1.1.3 aiiA基因的割胶回收 45 3.1.2 DNA Shuffling 45-50 3.1.2.1 aiiA基因的DNase Ⅰ(RNase Free)酶切 45-47 3.1.2.1.1 DNase Ⅰ(RNase Free)使用浓度的优化 45-46 3.1.2.1.2 DNase Ⅰ(RNase Free)酶切时间的优化 46-47 3.1.2.2 DNase Ⅰ(RNase Free)酶切产物割胶回收 47-48 3.1.2.3 aiiAshuffling基因的无引物PCR 48-49 3.1.2.3.1 第一轮无引物PCR 48 3.1.2.3.2 第二轮无引物PCR 48-49 3.1.2.3.3 第三轮无引物PCR 49 3.1.2.4 aiiAshuffling基因的有引物PCR 49-50 3.1.2.5 aiiAshuffling基因的PCR产物割胶回收 50 3.1.3 aiiAshuffling/pET-28a(+)/BL21(DE3)的构建 50-52 3.1.3.1 pET-28a(+)质粒的抽提 50-51 3.1.3.2 aiiAshuffling基因和pET-28a(+)质粒的酶切、连接 51 3.1.3.3 BL21(DE3)感受态的制备 51 3.1.3.4 aiiAshuffling/pET-28a(+)的转化 51 3.1.3.5 AiiA蛋白诱导表达 51-52 3.2 高酶活AiiA蛋白的筛选 52-62 3.2.1 报告菌CV026的培养 52 3.2.2 3OC6-HSL信号分子的制备 52-53 3.2.2.1 luxI/pET-28a(+)/BL21(DE3)的构建 52-53 3.2.2.1.1 luxI基因的PCR扩增 52-53 3.2.2.1.2 luxI和pET-28a(+)的酶切、连接 53 3.2.2.1.3 luxI/pET-28a(+)的转化 53 3.2.2.2 3OC6-HSL信号分子的制备 53 3.2.2.2.1 培养基的选择 53 3.2.2.2.2 诱导温度的优化 53 3.2.2.2.3 诱导时间的优化 53 3.2.3 筛选体系的建立 53 3.2.4 筛选体系的优化 53-54 3.2.4.1 产3OC6-HSL信号分子培养物体积的优化 53-54 3.2.4.2 CV026报告菌体积的优化 54 3.2.4.3 酶反应时间的优化 54 3.2.5 高酶活AiiA蛋白的初筛 54-55 3.2.6 筛选结果测序 55-58 3.2.7 进化前后AiiA蛋白的氨基酸差异 58-61 3.2.8 高酶活AiiA蛋白的制备 61-62 3.2.8.1 AiiA蛋白的表达 61 3.2.8.2 AiiA蛋白的纯化 61-62 3.2.8.3 AiiA蛋白的复性 62 3.2.8.4 AiiA蛋白的浓缩 62 3.3 AiiA蛋白的酶活分析 62-65 3.3.1 蛋白浓度测定 62-63 3.3.2 AiiA蛋白活性分析 63-65 第4章 结论 65-66 参考文献 66-71 致谢 71-72
|
相似论文
- 中国玉米南方锈菌的分子遗传多样性和超微结构研究,S435.131.4
- 霍乱弧菌调控aphB的基因筛选及功能研究及铜绿假单胞菌对霍乱弧菌抑制作用研究,R378
- 家蚕TIME-EA4进化及昼夜节律生物钟基因的克隆、进化和反馈环路研究,Q78
- 神农宫扁角菌蚊Chetoneura shennonggongensis生物学、生态学及分子进化研究,S433
- 中药材中细菌群体感应效应剂的筛选和研究,R282
- AiiA蛋白的表达和生物活性检测,Q78
- 花粉管通道法介导aiiA和TuMV-CP基因转化大白菜的研究,S634.1
- 枯草芽孢杆菌NCD-2群体感应系统comQ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S476.1
- 班腿蝗科部分种的线粒体COI与COII基因分子进化与系统学研究,S433
- 中国露螽科部分种类线粒体Cyt b基因分子进化与系统学研究,S433.2
- 茶毛虫NPV基因组部分序列分析和含东亚钳蝎毒素基因重组HearSNPV的构建,S435.711
- 中慢生华癸根瘤菌的群体感应系统对其生长和共生结瘤的影响,S154.3
- 中慢生型天山根瘤菌luxI类AHL合成酶基因的鉴定、表达及对共生结瘤的影响,S154.3
- 家蝇乙酰胆碱酯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三维结构预测分析,Q78
- 粗山羊草HMW谷蛋白亚基的鉴定及编码基因的分子克隆与原核表达,S512.1
- 野生二粒麦(T.dicoccoides)谷蛋白亚基双向电泳分析及其LMW-GS 编码基因的分子克隆,S512.1
- 谷氨酸棒杆菌海藻糖合成酶基因的分子进化及其酶学性质的研究,Q93
- 生物膜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对其AmpC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R378
- 长双歧杆菌NCC2705肠道适应性机制研究,R371
- 3a-HSD/CR和aiiA双基因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表达,Q78
中图分类: > 生物科学 > 微生物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