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虚拟耕地战略初步研究

作 者: 陈伟华
导 师: 毛德华
学 校: 湖南师范大学
专 业: 土地资源管理
关键词: 虚拟耕地 虚拟耕地战略 虚拟耕地贸易比较优势 虚拟耕地战略优势度 粮食安全 中国
分类号: F323.21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61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土地是财富之母,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客观性、基础性的物质条件,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随着世界各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问题已成为21世纪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性重大问题。耕地资源是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不仅是土地资源中最精华的部分,为人类社会提供宝贵财富;而且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战略资源,直接影响世界各国的粮食安全。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排名世界第126位,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耕地资源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建设用地迅速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并成为制约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因此,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是维持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否则,势必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进而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解决耕地资源短缺问题,传统的方法主要是依靠行政和工程技术手段,即在稳定耕地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扩耕和努力提高单产。而运用经济、管理和制度手段来解决耕地资源危机问题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研究虚拟耕地战略,在法制与行政管理的硬性约束下,探索经济发展中土地管理机制、体制改革的新途径,更多的引入市场机制来保护耕地资源,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从全新视野实现耕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最终达到保护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协调吃饭、建设、生态之间矛盾的目的。本文对虚拟耕地、虚拟耕地战略及其相关理论与计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在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虚拟耕地战略进行了初步研究:首先,研究了中国1996—2008年虚拟耕地贸易流量,从贸易规模、贸易结构和贸易平衡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进出口虚拟耕地贸易。结果表明:我国自2001年以来,虚拟耕地的净进口量呈大幅度持续增长的态势,大豆在我国虚拟耕地中占有绝对的比重。其次,研究了比较优势理论在虚拟耕地战略中的应用,通过构建比较优势模型,定量分析了我国虚拟耕地的比较优势。指出我国应该调整进出口粮食比例,限制大米的进出口规模,适当增加玉米的出口、增加小麦的进口,大量进口大豆。再次,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估了我国各省的虚拟耕地优势度。对评价结果分析表明:我国各省优势度等级结构呈正态分布规律,Ⅰ级优势度平均值为0.4894,占19.35%,Ⅳ级优势度平均值为0.2266,占16.13%,Ⅱ级和Ⅲ级优势度平均值为0.3644,占64.52%。优势度区域结构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规律。Ⅰ级优势度主要分布在河南、黑龙江、江苏、安徽、上海、山东六省市;Ⅳ级优势度主要分布在广东、甘肃、新疆、青海、西藏五省;其他20省市全部为Ⅱ级和Ⅲ级优势度。据此我们应该发展东部,促进中部,开发西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最后,提出了虚拟耕地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体系。主要包括节约实体耕地,扩大虚拟耕地贸易,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建立政策保障体系,创新耕地资源管理机制,克服虚拟耕地的负面效益等措施。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2
1 绪论  12-21
  1.1 研究的背景  12-13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4
  1.3 研究展望  14-15
  1.4 研究意义  15-17
  1.5 研究内容  17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7-20
    1.6.1 研究方法  17-18
    1.6.2 技术路线  18-20
  1.7 本章小结  20-21
2 虚拟耕地战略基础理论研究  21-31
  2.1 虚拟水、虚拟水战略的概念、内涵  21
  2.2 虚拟土、虚拟土战略的概念、内涵  21-22
  2.3 虚拟耕地、虚拟耕地战略的概念、内涵  22
  2.4 虚拟耕地的特性  22-24
  2.5 虚拟耕地研究的理论基础  24-26
    2.5.1 资源流动理论  24
    2.5.2 资源替代理论  24-25
    2.5.3 比较优势理论  25
    2.5.4 区域资源配置理论  25-26
  2.6 虚拟耕地含量及贸易量的计算  26-29
    2.6.1 虚拟耕地含量的计算  26-27
    2.6.2 虚拟耕地量的计算  27-29
  2.7 虚拟耕地资源账户  29
  2.8 本章小结  29-31
3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虚拟耕地贸易量分析  31-43
  3.1 中国粮食贸易特征  31-33
  3.2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虚拟耕地含量计算  33-34
  3.3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虚拟耕地贸易量计算  34-35
  3.4 贸易规模分析  35-37
  3.5 产品结构分析  37
  3.6 贸易平衡分析  37-39
  3.7 虚拟耕地贸易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贡献  39-42
    3.7.1 虚拟耕地贸易在解决耕地紧缺方面的意义  39-41
    3.7.2 虚拟耕地贸易的战略选择  41-42
  3.8 本章小结  42-43
4 中国虚拟耕地贸易比较优势研究  43-54
  4.1 虚拟耕地中的经济学思想  43
  4.2 比较优势理论内涵  43-44
  4.3 比较优势理论模型  44-46
    4.3.1 典型的比较优势模型  44-45
    4.3.2 比较优势测定方法  45-46
  4.4 主要粮食产品虚拟耕地含量比较优势分析  46-48
  4.5 主要粮食产品虚拟耕地贸易量比较优势分析  48-50
    4.5.1 RCA比较优势分析  48
    4.5.2 净出口指数分析  48-50
  4.6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分析  50-53
    4.6.1 调整进出口粮食比例,减少耗地密集型产品出口  51-52
    4.6.2 调整粮食生产区域布局,加强国内地区之间的虚拟耕地贸易  52-53
  4.7 本章小结  53-54
5 中国虚拟耕地战略优势度评价  54-65
  5.1 虚拟耕地战略优势度评价的内涵  54
  5.2 虚拟耕地战略优势度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54-56
  5.3 评价体系指标的量化  56-60
    5.3.1 原始数据处理  56
    5.3.2 数据标准化  56
    5.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56-57
    5.3.4 虚拟耕地战略优势度计算  57-60
  5.4 中国虚拟耕地战略优势度分析  60-63
    5.4.1 评价标准  60-61
    5.4.2 等级结构  61
    5.4.3 区域分异规律  61-63
    5.4.4 研究结论  63
  5.5 虚拟耕地战略优势度评价与粮食安全对策  63-64
    5.5.1 东部虚拟耕地发展区  63
    5.5.2 中部虚拟耕地促进区  63-64
    5.5.3 西部虚拟耕地开发区  64
  5.6 本章小结  64-65
6 虚拟耕地战略实施保障措施体系  65-69
  6.1 节约耕地  65-66
  6.2 扩大虚拟耕地贸易  66
  6.3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66
  6.4 合理配置资源  66-67
  6.5 建立政策保障体系  67
  6.6 创新耕地资源管理体制  67
  6.7 克服虚拟耕地的负面效益  67-68
  6.8 本章小结  68-69
7 结论  69-70
参考文献  70-74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的课题目录  74-75
致谢  75-76

相似论文

  1.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学传统思想的继承,G633.2
  2. 福建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研究(1949-1976),D665
  3. 第29届奥运会中国男篮攻防转换的研究分析,G841
  4.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服装结构研究,TS941.1
  5. 后配额时代中印纺织品贸易发展关系研究,F752.7
  6. 哲学视域下的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研究,D25
  7.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D61
  8. 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观演变中的思维方式变革,D61
  9.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宗教政策研究,D635
  10.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律制度完善研究,D922.68
  11. 传播学视域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B27
  12.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改革与完善的路径选择,D25
  13. 论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制度化建设,D262.11
  14. 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研究,D616
  15. 我国大学文科教育本质和功能的反思,G649.2
  16. 我国企业档案管理体制的发展与演变,G275.9
  17. 中国科技传播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G301
  18. 夏南牛和中国西门塔尔牛肉品特性的比较研究,S823
  19. 道安与佛教中国化,B948
  20.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研究,D61
  21. 来华西方左翼思想家看社会主义在中国,D61

中图分类: > 经济 > 农业经济 > 中国农业经济 > 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 > 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 > 农业资源类型及评价 > 土地、耕地资源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