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速生杨纸浆林主要叶斑病防治技术研究

作 者: 倪杨
导 师: 贺伟
学 校: 北京林业大学
专 业: 森林保护
关键词: 杨树叶斑病 孢子捕捉 化学防治 营林技术措施 抗病性测定
分类号: S763.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42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研究以山东高唐的107杨和三倍体毛白杨为研究对象,对杨树叶斑病的发生、发展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利用孢子捕捉法估测病害发生期并以此提出病害防治时间,研究以营林措施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病害控制技术,并对多种黑杨无性系的抗病、速生性能进行测定,为建立杨树人工纯林内叶部病害的综合控制技术体系提供基础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当地107杨黑斑病(M brunnea f. sp. multigermtubi)发生严重,7月下旬为始发期,从8月中旬开始,病情发展迅速并逐渐加重,发病高峰期出现在9月上旬,此后开始大量落叶。三倍体毛白杨叶斑病发生于7月下旬,温度适宜且g两天持续降雨过后,病情发展迅速,9月上旬达到高峰,此后大量落叶,初步认定细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 Nees.)和杨尾孢菌(Cercospora populina Ell. et Ev.)为病原菌。2.孢子捕捉表明,107杨黑斑病和三倍体毛白杨叶斑病病菌孢子的放散量与7、8、9月的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降雨量有密切关系,空气相对湿度和降雨量起决定性作用。以孢子飞散规律为依据,确定病害防治工作的时间和次数,当地107杨黑斑病的有效防治应自7月中旬开始,连续施药3次,每次间隔10d。毛白杨叶斑病的药剂防治时间应为7月下旬、8月上旬和8月中旬连续降雨过后,为预防细链格孢菌的初次侵染,可于6月中旬加施1次。3.以菌丝生长速率法和悬滴法分别测定了6种药剂对A. tenuis和M. brunnea的抑制率,筛选出对病原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的药剂浓度,以此对107杨和304毛白杨分别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春晴2500倍液、春晴5000倍液、新秀2500倍液、苯醚甲环唑5000倍液和代森锰锌500倍液对107杨黑斑病有较强的控制作用,相对防效在52.7%-75.3%之间;苯醚甲环唑5000倍液、春晴2500倍液、代森锰锌500倍液和苯醚甲环唑10000倍液对三倍体毛白杨叶斑病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相对防效在26%-48%之间。4.选用1a生苗高3.5m的三倍体毛白杨苗木,在栽植密度为2m×2m,栽植坑规格为0.5m×0.5m×0.5m的条件下造林,幼林的生长量最高,叶斑病的病叶率最低。5.对29个黑杨无性系进行了叶部病害抗病性及其生长量的测定与评价,筛选出01号杨、02号杨、599杨、N-179、82-130、82-133和桑巨杨为优于当地主栽品种107杨的抗病、速生优良无性系。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6
目录  6-9
1 引言  9-13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9-10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10-12
  1.3 技术路线  12-13
2 文献综述  13-21
  2.1 杨树种质资源  13-14
  2.2 叶斑病与病原  14
  2.3 测报技术  14-16
  2.4 化学防治  16-18
  2.5 抗病育种  18-19
  2.6 营林调控  19-21
3 研究区自然概况  21-22
  3.1 山东省高唐县泉林生态有限责任公司  21
  3.2 河南省濮阳市林科所试验场  21-22
4 材料与方法  22-29
  4.1 叶斑病的调查与分析  22
    4.1.1 研究材料  22
    4.1.2 研究方法  22
      4.1.2.1 病叶采集与病原菌分离纯化  22
      4.1.2.2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22
  4.2 病害流行调查  22-23
    4.2.1 研究材料  22
    4.2.2 研究方法  22-23
  4.3 杨树叶斑病药剂防治研究  23-25
    4.3.1 室内药剂筛选  23-25
      4.3.1.1 供试菌株  23
      4.3.1.2 供试药剂  23-24
      4.3.1.3 供试药剂对A.tenuis菌丝生长的影响  24
      4.3.1.4 供试药剂对M.brunnea孢子萌发的影响  24-25
    4.3.2 田间药效测定  25
      4.3.2.1 供试植物  25
      4.3.2.2 供试药剂  25
      4.3.2.3 试验设计  25
      4.3.2.4 研究方法  25
  4.4 三倍体毛白杨幼林抗病、速生营林模式初步研究  25-26
    4.4.1 材料准备  25-26
    4.4.2 试验设计  26
      4.4.2.1 造林密度试验  26
      4.4.2.2 宽窄行模式试验  26
      4.4.2.3 造林坑对比试验  26
      4.4.2.4 植苗规格试验  26
    4.4.3 研究方法  26
  4.5 多种黑杨无性系速生抗病性能综合评价  26-29
    4.5.1 材料准备  27-28
    4.5.2 试验设计  28
    4.5.3 研究方法  28-29
5 结果与分析  29-48
  5.1 叶斑病的调查与分析  29-31
    5.1.1 病叶的采集、镜检及分离结果  29
    5.1.2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29-31
  5.2 病害流行调查  31-34
    5.2.1 107杨黑斑病流行规律及孢子散放规律  31-32
    5.2.2 三倍体毛白杨叶斑病流行规律及孢子散放规律  32-34
  5.3 杨树叶斑病药剂防治研究  34-39
    5.3.1 供试药剂对A.tenuis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  34-35
    5.3.2 供试药剂对M.brunnea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  35-36
    5.3.3 供试药剂对107杨黑斑病田间防治效果及生长量调查  36-37
    5.3.4 供试药剂对三倍体毛白杨叶斑病田间防治效果及生长量调查  37-39
  5.4 三倍体毛白杨幼林抗病、速生营林模式初步研究  39-43
    5.4.1 造林密度对幼林生长量及病情的影响  39-40
    5.4.2 宽窄行模式对幼林生长量及病情的影响  40-41
    5.4.3 栽植坑大小对幼林生长量及病情的影响  41-42
    5.4.4 植苗规格对幼林生长量及病情的影响  42-43
  5.5 多种黑杨无性系速生抗病性能综合评价  43-48
    5.5.1 各无性系苗期生长量的差异  43-45
    5.5.2 各无性系对几种叶部病害的抗病性比较  45-47
    5.5.3 各无性系苗期生长量与抗病性的综合评价  47-48
6 结论  48-51
  6.1 叶斑病的调查与分析  48
  6.2 病害流行与病害防治适期  48
  6.3 杨树叶斑病化学防治试验  48-49
  6.4 三倍体毛白杨幼林抗病、速生营林模式初步研究  49
  6.5 多种黑杨无性系速生抗病性能综合评价  49-51
7 讨论  51-54
  7.1 叶斑病的调查与分析  51
  7.2 病害流行与病害防治适期  51
  7.3 杨树叶斑病化学防治试验  51-52
  7.4 三倍体毛白杨幼林抗病、速生营林模式初步研究  52
  7.5 多种黑杨无性系速生抗病性能综合评价  52-54
参考文献  54-60
图版Ⅰ  60-61
图版Ⅱ  61-62
图版Ⅲ  62-63
图版Ⅳ  63-64
图版Ⅴ  64-65
个人简介  65-66
导师简介  66-67
致谢  67

相似论文

  1. 江苏省小麦孢囊线虫的发生分布、鉴定及其化学防治研究,S435.121
  2. 石河子地区葡萄白粉病的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研究,S436.631.1
  3. 济南地区山楂叶螨测报与防治技术研究,S436.611
  4. 石河子地区葡萄霜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S436.631.1
  5. 北疆加工番茄早疫病病原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S436.412
  6. 半夏主要病害及其对寄主保护酶活性影响,S435.672
  7. 嘉峪关市洋葱基盘腐烂病病原及田间防治研究,S436.33
  8. 酸浆根腐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S436.419
  9. 马铃薯种质资源圃晚疫病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及种薯处理防控田间晚疫病试验,S435.32
  10. 石河子地区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时空扩散动态及品种抗病性研究,S436.631
  11. 沙柳材霉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化学防治的研究,S782.33
  12. 红棕象甲防控技术初步研究,S763.3
  13. 茶树黑刺粉虱发生动态及遗传多样性研究,S435.711
  14. 柑桔小实蝇综合防控技术研究,S436.66
  15. 马铃薯对早疫病抗性机制及化学防治研究,S435.32
  16. 雷公藤角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S435.671
  17. 除草剂对水葫芦的控制及助剂的应用,S451
  18. 刺桐姬小蜂发生危害习性与化学防治的研究,S433
  19. 防治水稻螟虫单项技术措施的评价及储备技术—转基因水稻对非靶标生物影响的研究,S435.112.1
  20. 马铃薯干腐病田间及贮藏期化学防治效果和致病菌抗药性测定研究,S435.32
  21. 超级稻病虫害发生特点及药剂防治技术,S435.1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林业 > 森林保护学 > 森林病虫害及其防治 > 各种树的病虫害及其防治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