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环县生态县建设研究

作 者: 李杰兰
导 师: 陈兴鹏
学 校: 兰州大学
专 业: 城市与区域规划
关键词: 生态县 能值分析 指标体系 生态建设 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
分类号: X32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21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从2003年开始在全国开展生态县建设试点工作,生态示范区建设是生态县建设的初级阶段,而生态县建设则是生态市建设的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之后,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得到空前重视,不断提高生态化水平,建设适宜人居的生态环境,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流。开展生态县建设工作,旨在彻底改变传统工业那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改变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被动局面。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人居环境。环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庆阳市西北部,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和生态环境,但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给环县的生态环境带来一些问题,环县如何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已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而建设生态县是环县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工业、生态文化和生态环境是生态县建设最重要的因素。本论文在对环县调研的基础上,基于生态经济学、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以美国著名生态学家H.T.Odum的能值分析理论为基础,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对环县生态县建设现状进行了系统研究和综合评价。从新的角度对环县生态县进行研究,把难以货币化的环境投入与产出转化成了能值投入与产出,对环县生态县1988-2007年主要能值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环县建设生态县的优势和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环县生态县建设的指标体系和生态功能区划。论文结合生态县建设的要求和特点,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建议。分别从环县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生态人居体系建设和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等角度阐述了环县建设生态县的途径和方案。最后,论文叙述了实施环县生态县建设的保障措施。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7
目录  7-10
第一章 绪论  10-18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10-12
    1. 研究背景  10
    2. 意义  10-12
  第二节 研究综述  12-14
    1. 生态县的内涵  12
    2. 生态县建设研究进展  12-14
  第三节 理论基础及技术路线  14-18
    1. 理论基础  14-17
    2. 技术路线  17-18
第二章 生态县建设的基础条件分析  18-40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概况  18-26
    1. 自然地理概况  18-20
    2. 生态环境概况  20-21
    3. 自然资源概况  21-23
    4. 社会经济概况  23-26
  第二节 环县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趋势分析与评价  26-36
    1. 环县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26-29
    2. 环县生态经济系统能值评价  29-36
  第三节 生态县建设的优势与潜力分析  36-37
    1.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力资源  36-37
    2. 较坚实的工作基础  37
    3. 较广泛的社会支持  37
  第四节 生态县建设的制约因素与主要问题  37-40
    1. 交通网络不发达,交通条件落后  37-38
    2. 水资源缺乏  38-39
    3. 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化水平不高  39
    4. 科技实力不强,优秀人才缺乏  39-40
第三章 生态县建设的指标体系与生态功能区划  40-49
  第一节 生态县建设的指标体系  40-43
    1. 指标选取  40
    2. 指标体系的构成  40-43
  第二节 生态功能区划  43-49
    1. 生态功能区划分的基本原则  43-44
    2. 生态功能区的划分与分区规划重点  44-49
第四章 环县生态县建设的主要领域与重点任务  49-76
  第一节 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建设  49-62
    1. 煤化工行业  49-51
    2. 石油化工行业  51-53
    3. 煤炭工业  53-55
    4. 农副产品加工  55-57
    5. 建材行业  57-59
    6. 农业  59-61
    7. 旅游业  61-62
  第二节 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  62-70
    1. 污染防治与环境质量改善  62-64
    2. 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  64-67
    3. 生态景观与水土保持建设  67-68
    4. 水源地保护区  68
    5.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68-70
  第三节 生态人居体系建设  70-74
    1. 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和景观结构  70-71
    2. 优化交通体系与完善基础设施  71-73
    3. 创建环境优美乡镇  73-74
  第四节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74-76
    1. 弘扬本地优秀传统文化  74
    2. 倡导绿色生产、绿色办公与绿色消费  74-75
    3. 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普及与绿色教育  75-76
第五章 实施生态县建设的保障体系  76-80
  第一节 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76-77
    1. 确立法规的法律地位  76
    2. 制定相关政策措施  76
    3. 建立健全实施生态县建设的奖惩制度  76-77
  第二节 组织机构与管理保障体系  77
    1. 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77
    2. 完善合理的考核体系  77
    3. 建立健全评价监督体系  77
    4. 建立新的统计和评价体系,纳入生态环境指标  77
  第三节 资金筹措与投资保障体系  77-78
    1. 加大政府对基础性设施和产业的投入  77-78
    2. 建立市场化投融资机制、提高投融资效率  78
    3. 建立和健全自然资源与环境补偿机制  78
  第四节 实施手段与科技支撑体系  78-79
    1.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78
    2. 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  78-79
    3. 提高环境监管能力  79
    4. 扩大合作资源,借鉴他人经验  79
  第五节 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保障体系  79-80
    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意识  79
    2. 公众参与机制建设  79
    3. 树立典型,促进各领域生态建设的发展  79-80
第六章 结语  80-82
  第一节 论文主要创新点  80
  第二节 主要结论  80-81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81-82
参考文献  82-8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8-89
致谢  89-90
附录  90-93

相似论文

  1. 云南民族旅游地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研究,F592.7
  2. 云南旅游小镇循环经济建设研究,F592.7
  3. 基于福利经济学的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研究,F590
  4.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旅游环境伦理研究,F590
  5. 高校绿色办公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评价研究,G647
  6. 我国高校BOT工程项目风险评价研究,G647
  7. 基于GIS的区域水环境压力分区研究,X321
  8. 市级旅游用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X820.3
  9. 基于能源消耗的建筑工程生态足迹评价,X826
  10. 高原湖泊湖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及模式研究,X22
  11.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层次综合评判在高职教学评价中的应用,G712
  12.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G645.5
  13. 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讨,X24
  14.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X826
  15.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X2
  16. 哈尼族聚落乡土建筑“再生”之路研究,C95
  17. 基于循环经济的生物质能利用模式研究,S216
  18. 高校本科教学团队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G647
  19. 应急物流通道的选择与评价研究,X43
  20. 苏中地区镇域农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的研究,X826
  21. 江苏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与消费生态足迹评价,F123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保护管理 > 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 >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