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全球化背景下的上海市贫困社区:空间分布与形成机制
作 者: 王婧
导 师: 张力
学 校: 复旦大学
专 业: 社会保障
关键词: 贫困集聚 贫困社区 全球化 上海市
分类号: C912.8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1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关注城市贫困的空间性,具体而言是城市贫困集聚的特点和形成机制。贫困空间集聚和贫困社区形成是国际城市的一个典型特征。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城市经济转型,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城市贫困阶层迅速形成、扩大和多元化。收入不平等在空间上表现为贫困社区的存在,贫困社区成为城市贫困生态的重要部分。解决城市贫困问题成为政府面临的重要挑战。研究以物质形态为划分贫困社区的依据,利用Google Earth中的遥感图像,绘制出上海市的贫困空间集聚图。结果显示,上海市的贫困社区在近郊块状分布,在内环线内零星独立地分布。依据各街道的人口构成、地理位置、住房类型等标准,可分为原“棚户区”聚集区,动迁安置基地,外来人口聚集区(“城中村”)。在时空变化上,上海市贫困人口的分布在90年代前,基本延续了解放前的格局。而90年代至今近20年的经济改革和城市发展,深刻影响到上海市贫困人口的分布:贫困人口在构成上呈现多元化特征,在空间分布上呈现郊区化和集中化特征。上海市贫困社区的存在和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全球化背景下外来资本的进入、地方政府对全球化城市地位的追求,以当地的制度为媒介,与当地的经济、制度因素共同作用于城市贫困人口。带来贫困人口的增加,及贫困人口在空间上的聚集而形成的。贫困群体构成的多元化和空间上的郊区化、集中化,要求我们重新思考当前的扶贫策略。即采取以社区为目标的扶贫政策:由多个政府部门联合制定的综合性计划:通过改善贫困社区的居住环境,吸引外来资金,促进社区的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开放贫困人口进入那些具有更多资源和机会的区域。贫困人口在提高自身知识、技能的同时,获得更多就业机会,增加收入,从而有能力改变自身的贫困状况,摆脱个人和社区的困境。
|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5 第一章 绪论 5-10 一、研究背景 5-6 二、研究问题 6 三、研究途径与方法 6-8 四、研究意义 8-10 第二章 文献回顾 10-17 一、国外研究 10-13 二、国内研究 13-15 三、国内外研究的比较和启示 15-17 第三章 研究思路 17-20 一、研究范围 17-20 第四章 上海市贫困人口空间分布 20-32 一、上海市贫困人口分布 20-22 二、典型社区分析:大桥街道和东明路街道 22-32 第五章 上海市贫困社区的空间变化 32-35 一、解放前:"上只角"与"下只角" 32 二、50年代-90年代:旧有空间结构的延续 32-33 三、90年代至今:贫困多元化、郊区化和集中化 33-35 第六章 上海市贫困社区的形成机制 35-49 一、贫困人口的增加 35-41 1、经济全球化 36-40 2、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国企改革 40 3、户籍制度松动 40-41 二、贫困人口在空间上的聚集 41-49 1、原棚户区聚集区 41-44 2、动迁安置基地 44-47 3、城中村——外来人口聚集区 47-49 第七章 政策启示:以社区为目标的扶贫策略 49-52 附录 52-55 参考文献 55-59 致谢 59-60
|
相似论文
- 中国电视媒体话语范式演变的多视角分析,G220
- 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研究,D616
- 上海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问题研究,D631.2
- 消费领域中的民族主义,G206
- 上海市体育中考现状与对策研究,G633.96
- 高中男生支撑跳跃练习中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和调节方法的实践研究,G633.96
- 文化哲学视域下的普世价值,G02
- 《为中国量身打造》奢侈品产业的新挑战,F723
- 学术资本主义与科技政策的相互影响,G322.0
- 宜家家居采购和供应管理模式与改善策略研究,F721.7
- “新”与“旧”的对话,TU984.114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经理人思想道德素质研究,F272
- 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企业技术追赶路径研究,F273.1
-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X820.3
- 全球化语境下上海与香港都市文化的比较研究,I207.42
- 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G120
- 全球化视域中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建设,G122
- 全球化背景下中俄青年亚文化对比,G04
- 经济全球化对社会保障水平的影响,D632.1
- 马克思视阈下的全球化与普世价值构建,A811
- 上海市艺术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研究,G834
中图分类: > 社会科学总论 > 社会学 >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 地区社会学 > 城市社会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