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校企联合培养博士后有关问题探析

作 者: 赵露霞
导 师: 王果胜
学 校: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专 业: 高等教育学
关键词: 校企联合 企业博士后 产学研 联合培养
分类号: G64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30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是在高校博士后流动站基础上,为了使我国的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使科技和经济相互促进而出现的一种把人才培养阵地转移到企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新模式。但是,随着高校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博士后制度在人才培养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因此必须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按照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对企业博士后人才培养方式进行改革和完善。本文从分析高等教育制度与博士后教育系统的关系入手,首先描述了作为校企合作创新形式的企业博士后制度的发展概况,以及企业博士后工作对高校、企业、博士后三个合作主体各自的意义。进而从企业博士后培养的不同阶段来分析企业博士后培养过程存在的不同问题。招收阶段存在:科研立项中的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科研阶段存在学校与企业培养中形式上联合的问题,成果评价阶段存在评价标准问题。经分析反思得出:在企业博士后的使用和培养中,企业主要关注的是经济效益,高校关注的是学科理论的发展创新、人才培养,博士后个人关注的是个人能力锻炼以及自身利益。当三者利益出现矛盾时便会产生问题。企业博士后并非只是学校的科研人员,也并非单纯是企业的技术人员,他处于由企业和学校共同产生作用的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它不但要承担在学校时应进行的科学研究,而且还应该帮助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只有在以企业为主的基础上兼顾各方利益,才能发挥校企联合培养的优势,使企业博士后工作健康的发展。根据以上分析对应不同的阶段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招收阶段提出:合作选题、精选进站人员、架“桥”铺“路”,建立对接平台;培养阶段提出:完善合作机制,促进优势互补、实现使用和培养相结合,导师各司其职,营造宽松科研氛围;评价阶段提出:根据企业博士后特点正确对待出站成果,调整评价标准,明晰成果的产权归属。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10
1 绪论  10-18
  1.1 研究背景、选题依据  10-11
  1.2 博士后制度与高等教育  11-16
    1.2.1 基本概念界定  11-12
    1.2.2 我国博士后与我国高等教育  12-14
    1.2.3 研究现状概述  14-16
  1.3 研究内容  16
  1.4 论文的创新点  16
  1.5 主要研究方法  16-18
2 校企合作的创新形式—企业博士后制度  18-30
  2.1 校企合作的历史演变  18-20
  2.2 企业博士后制度的概况  20-24
    2.2.1 博士后制度产生和发展  20-22
    2.2.2 企业博士后制度产生和发展  22-24
  2.3 企业博士后制度对各合作主体的意义  24-30
    2.3.1 对高校的意义  24-26
    2.3.2 对企业的意义  26-28
    2.3.3 对博士后本人的意义  28-30
3 联合培养博士后各阶段存在问题分析  30-38
  3.1 招收阶段存在问题  30-33
    3.1.1 “博士后”常被误读为学位  30-31
    3.1.2 招收企业博士后目的的异化  31-32
    3.1.3 科研立项中的问题  32
    3.1.4 招收过程的信息不对称  32-33
  3.2 科研过程存在问题  33-36
    3.2.1 联合培养趋于形式化  33-34
    3.2.2 企业过于注重短期利益  34-35
    3.2.3 企业原有研发力量与博士后科研间的冲突  35-36
  3.3 出站成果评价存在问题  36-38
    3.3.1 评价标准间的冲突  36-37
    3.3.2 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37-38
4 联合培养博士后存在问题反思  38-44
  4.1 对企业博士后招收过程的思考  38-39
  4.2 对企业博士后科研过程的思考  39-40
  4.3 对企业博士后成果评价的思考  40-42
  4.4 对全过程的思考  42-44
5 对联合培养博士后的建议  44-53
  5.1 加强校企合作,从招收阶段做起  44-46
    5.1.1 合作选题、精选进站人员  44-45
    5.1.2 架“桥”铺“路”,建立对接平台  45-46
  5.2 促进优势互补,实现使用和培养相结合  46-50
    5.2.1 深化合作机制,营造多赢的局面  46-47
    5.2.2 明晰关系、加深了解,形成实质性联合  47-48
    5.2.3 合作导师各司其职  48-49
    5.2.4 营造宽松的科研环境  49-50
  5.3 调整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  50-53
    5.3.1 正确对待科研成果  50-52
    5.3.2 明晰成果的产权归属  52-53
6 结语  53-54
致谢  54-55
参考文献  55-56

相似论文

  1.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研究,G647
  2.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及绩效评价研究,G322;G644
  3. 产学研合作促进产业自主创新的路径分析,F273.1
  4. 泰国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研究,G323.36
  5. 产学研合作中的地方政府职能研究,G647;F279.2
  6. 武汉城市圈产学研联合创新体系研究,G322
  7. 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公共政策研究,F273.1
  8. 基于超循环理论的产学研合作中知识转移障碍研究,F272
  9. 农产品加工业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模式与机制研究,F326.5
  10. 基于系统论视角的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障碍性因素研究,F224
  11. 高职院校与校办企业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研究,F279.2
  12. 地方大学研究生教育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研究,G643
  13. 我国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G649.2
  14. 研究生的产学研联合培养问题研究,G643
  15. 沈阳市产学研合作中政府干预策略研究,G644
  16. 产学研联盟的形成机理研究,G322
  17. 清远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与支持政策研究,F273.1
  18. 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F273.1
  19. 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机制与模式研究,F273.1
  20. 国防科技工业产学研联盟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F426.48;F224
  21. 产学研合作下适合于浙江省中小企业的工业设计创新模式研究,F427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