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性自命出》与先秦儒学

作 者: 凌霄
导 师: 刘学智
学 校: 陕西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哲学
关键词: 性自命出 论语 中庸 孟子 人性论
分类号: B2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24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1993年10月,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区四方乡郭店村的一座战国楚墓葬中,出土了一批楚文字竹简。据说墓曾经被盗,竹简也未能幸免于难,劫余竹简804枚,出土时已散乱无序,可得13000余字,全部是学术著作。据考古家们根据墓葬型制及器物纹样等推定,墓葬的入葬年代当为战国中期偏晚,约公元前300年上下。墓主属于士级贵族,很有可能就是殉葬耳环杯铭文所称“东宫之师”,即楚国太子的老师。这批竹简经过专家们的整理识别,楚简图版及释文于1998年5月由文物出版社发行,书名叫做《郭店楚墓竹简》。整理后的竹简典籍主要包括道家著作两种四篇和儒家著作十一种十四篇,《郭店楚墓竹简》出版后,在学术界造成了不小的震动,原因是这批古代典籍实在是太丰富、太珍奇了。国内国外都成立了学术研讨会对竹简进行研究,学者们也纷纷著书立说,对竹简各篇的文字、结构、思想及成书年代进行研究。在儒家十四篇著作中,尤其是《性自命出》篇,直接讨论身心性命之学,这在出土的先秦典籍中是绝无仅有的,学术界对此颇为关注,争议也较大。本文也将对其进行专题讨论。全文连绪言与结论共计六个部分。绪言部分除交代本文写作的缘由、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外,还对《性自命出》在文本、文章结构划分和命名问题、人性论思想研究、作者和学派归属等四个方面的研究现状作出分析。第1章是论文的第二部分,分析《性自命出》篇的人性论思想。因为要理清《性自命出》与先秦儒学的关系,就必须以文本为依据,首先对该篇所反映的人性论思想作客观、系统的概括和分析。笔者将其放在简文形成的春秋战国时期人性论思想的大背景下,对该篇所见“性”、“情”、“心”、“物”、“习”等重要思想作以简洁明了的介绍。第2章论述《性自命出》与《论语》在思想上的关系。秉着先秦儒学都是祖述孔子这一传统,从《性自命出》对《论语》“性与天道”的承接、人性学说的拓展、人情思想的深化以及与与《论语》重要言论与观点的趋同等四个方面,来论述《性自命出》对《论语》人性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3章论述《性自命出》与《中庸》、《乐记》在思想上的异同。学术界在《性自命出》的作者和学派归属问题上意见颇不统一,关于其作者有子游、子思、公孙尼子、世硕、漆雕开、宓子贱等多种说法,其中又以子思和公孙尼子的争论最多,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以文本为依据,将《性自命出》与学术界普遍认同的子思的代表作《中庸》以及公孙尼子的代表作《乐记》之思想进行比较分析,认为《性自命出》与这两者在思想上异大于同,所以关于《性自命出》的作者和学派归属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第4章论述《性自命出》与《孟子》、《荀子》在思想上的关系。郭店楚简出土以前,先秦儒家思想主要以孔、孟、荀为代表。但是,众所周知孔子很少谈及心性理论,而孟子的思想里却已经具有较为成熟的心性学说,心性学说在孔孟之间是如何衔接和过渡的?这一直是专家学者们感到困惑但又不能妄加定断的问题,郭店楚简的出土弥补了从孔子到孟荀这一百多年的空缺,尤其是《性自命出》篇集中讨论人之性情,众学者都希望能从这里看到从孔子到孟荀人性论思想的过渡。然而,很多学者或许是因为急于确立儒学道统说,而将《性自命出》归属于“思孟学派”,认为儒学发展从孔子到子思再到孟子是一脉相承的,针对此种说法,笔者客观的分析了《性自命出》与《孟子》、《荀子》思想上的关系,认为《孟子》的思想主旨与简文差异较大,而《荀子》却与简文在思想倾向上有一致性。第2、3、4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最后作为结论部分,根据前几章的分析,得山《性自命出》篇人性论思想的特点,并且论述了其对先秦儒学思想史的价值与意义。本文沿着学术界诸多学者的足迹,试着对以下问题做出自己的理解:1、以文本为依据,客观分析《性自命出》篇人性论思想。《性自命出》篇问世以来,受到学术界普遍重视,众方家纷纷著书立说对其思想进行解释和阐述,但离开文本,借《中庸》解释《性自命出》、借《孟子》解释《性自命出》,甚至借宋明理学来解释《性自命出》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无法将简文思想客观、全面的把握,无法还简文人性论思想之真实面目。2、关于《性自命出》的作者和学派归属,笔者资质浅薄,定不敢妄加判断,但是希望通过分析《性自命出》与《论语》、《中庸》、《乐记》、《孟子》、《荀子》等先秦典籍在思想上的关系,对目前学术界有争论的关于《性自命出》是否属于“思孟学派”、其作者是否为子思或公孙尼子甚至另有其人等问题,从思想联系方面入手,做出评价。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0
绪言  10-14
第1章 《性自命出》篇人性论思想分析  14-22
  1.1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人性论简述  14-16
  1.2 《性自命出》篇所见人性论思想  16-22
    1.2.1 性自命出,命自天降  16
    1.2.2 好恶,性也。喜怒哀悲之气,性也  16-18
    1.2.3 情生于性  18
    1.2.4 心无定志,物取之也  18-19
    1.2.5 养性者,习也;长性者,道也。  19-22
第2章 《性自命出》与《论语》  22-28
  2.1 《性自命出》以“天”规定“性”,是对《论语》“性与天道”的承接  22-23
  2.2 《性自命出》心性论是对《论语》人性学说的拓展  23-28
    2.2.1 对《论语》“性”、“习”思想的深化  23-24
    2.2.2 对人“德性”的培养更加具体化  24-25
    2.2.3 《性自命出》人情论对《论语》人情思想的深化  25-26
    2.2.4 性自命出》与《论语》重要言论与观点的趋同  26-28
第3章 《性自命出》与《中庸》、《乐记》  28-38
  3.1 《性自命出》与《中庸》  28-33
    3.1.1 《性自命出》与《中庸》在思想上的相似之处  28-30
    3.1.2 《性自命出》与《中庸》在思想上的差异之处  30-33
  3.2 《性自命出》与《乐记》  33-38
    3.2.1 关于音乐的本质  33-34
    3.2.2 关于音乐的社会作用  34-38
第4章 《性自命出》与《孟子》、《荀子》  38-51
  4.1 《性自命出》与《孟子》  38-44
    4.1.1 《孟子》性善论分析  38-41
    4.1.2 《孟子》与《性自命出》的关系  41-44
  4.2 《性自命出》与《荀子》  44-51
    4.2.1 《荀子》性恶论分析  44-47
    4.2.2 《荀子》与《性自命出》的关系  47-51
第5章 结论  51-56
  5.1 《性自命出》篇人性论思想的特点  51-53
    5.1.1 《性自命出》篇论“性”  51-52
    5.1.2 《性自命出》篇论“心”  52
    5.1.3 《性自命出》篇论“习”  52-53
  5.2 《性自命出》对先秦儒学研究的意义  53-56
参考文献  56-59
致谢  59-60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0

相似论文

  1. 本源一心,所异者跡,B948
  2. 孔子教育思想研究,G40-092
  3. 孟子人性思想与我国现代理想人格的塑造,B222
  4. 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教学研究,G633.3
  5. 《论语》心理形容词研究,H131
  6. 新课改下《论语》(选修)教材作业设计的优化与实践,G633.3
  7. 从译者责任的角度看林语堂和林戊荪的《论语》翻译,H059
  8. 孟子思想的内在超越性,B222.5
  9. 《中庸》心性修养论浅述,B222
  10. 中庸实践思维、心理弹性与社会适应的关系,B849
  11. 孟子与柏拉图的政治伦理思想比较,B82-051
  12. 由外在之礼到内在之礼,B222.5
  13. 互文性视角下的辜鸿铭之《中庸》英译文本研究,H315.9
  14. 从描述翻译学视角比较《论语》的两个英译本,H315.9
  15. 刘重德翻译思想研究,H059
  16. 先秦时期“情理”论研究,I01
  17. 人性论视角下的儿童观与儿童教育,G610
  18. 浅论牟宗三的政治哲学思想,B26
  19. 《中庸》三译本中语篇衔接机制的使用统计及译者风格分析,H315.9
  20. 批判精神与中庸之道的两重唱对谢阁兰及梁启超笔下袁世凯形象的对比研究,I0-03
  21. 孟子人格思想与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G641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先秦哲学(~前220年) > 儒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