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从加冕到脱冕

作 者: 郑洁
导 师: 毛凌滢
学 校: 重庆大学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艾里斯·默多克 《黑王子》 狂欢 加冕 脱冕
分类号: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6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艾丽丝·默多克(1919-1999)是当代英国文坛一位有国际声誉的杰出的小说家、艺术理论家和哲学家,在文学和哲学两方面著述甚丰。她兼具哲学家和小说家双重身份,喜欢把小说当成阐述自己哲学思想的一种工具。她的小说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运用艺术想象和文学演绎的方法探索和展示她关于人生经验和现实本质的最基本的哲学理念,如臆想、爱、关注和善。默多克特别关注现代人在世界上对爱和善等概念的探求,并指出在此过程中现代人精神上存在的最严重病症就是“臆想”,只有在善的指引下,把他人看成和自我一样有着独特性的个体,而不是用臆想代替关注,才能认清真实。小说《黑王子》出版于1973年,为默多克赢得了当年的詹姆斯·泰特纪念奖,同时也被认为是她后期的代表作品。在默多克的精心设计下,全体小说中的人物展开了一场颠覆性的脱离原本轨道的盛大表演,整个背景都置于一种狂欢式的“人类的第二种生活”模式,刻意打破日常生活的禁忌与约束,把日常生活中隐藏的人性和真理赤裸裸地暴露出来。虽然评论家们纷纷从作品的哲学主题、叙事技巧和艺术观点等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鲜有人把此小说与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建立联系。本论文尝试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来分析《黑王子》中所体现的狂欢化的叙事特征及其意义,旨在揭示继承和发扬十九世纪英国和俄国现实小说传统来写作的默多克是如何巧妙地运用“狂欢”来编织小说的。本论文通过研究发现,《黑王子》中狂欢化因素体现在狂欢化的框架、狂欢化的故事、狂欢化的象征和狂欢中的狂欢——互文性。运用后现代的叙事技巧和针对情节设计的偶然性,默多克使整部小说成为一场荒诞可笑的狂欢节表演。狂化的象征如狂欢化广场和小丑,以小说人物住宅展开的各处狂化节广场,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小丑,人们自由地接触,也更清楚地看到自己和与他人的关系。互文性也对构建故事内在张力和巩固狂欢的舞台和氛围做出了许多贡献。他们展示着更为真实的自我和与他人的关系的更真实面。在《黑王子》中,运用狂欢化的结构—加冕/脱冕的仪式,默多克完成了叙事的框架。狂欢节的国王—主人公布拉德利也是一个罪与善交织的形象。让关注取代臆想,通过实现狂欢节上交替更新的精神,默多克在这部小说中探讨了她道德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一个自我中心者如何通过爱这个媒介完成向善历程的。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4
ABSTRACT  4-7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7-13
  1.1 MURDOCH’S PHILOSOPHICAL THINKING AND ARTISTIC IDEAS  8-9
  1.2 CRITICAL RESPONSES TO THE BLACK PRINCE  9-13
CHAPTER TWO BAKHTIN’S THEORY OF CARNIVAL  13-19
  2.1 BAKHTIN’S THEORY ON CARNIVAL  13-16
  2.2 PRIMARY CARNIVAL ELEMENTS  16-19
CHAPTER THREE CARNIVAL ELEMENTS IN THE BLACK PRINCE  19-34
  3.1 THE CARNIVAL FRAMING: THE LABYRINTHINE NARRATIVE.  19-20
  3.2 THE CARNIVAL STORY: FULL OF CONTINGENCIES.  20-22
  3.3 THE CARNIVAL SYMBOLS IN THE BLACK PRINCE.  22-28
    3.3.1 Carnival Squares  22-25
    3.3.2 Carnival Clowns  25-28
  3.4 CARNIVAL WITHIN CARNIVAL: INTERTEXTUALITY  28-34
    3.4.1 Hamlet: Subversion  29-30
    3.4.2 Lolita: Degradation  30-31
    3.4.3 Der Rosenkavalier: Foreshadowing for Laughter.  31-34
CHAPTER FOUR BRADLEY’S CARNIVALESQUE PILGRIMAGE TO GOODNESS: FROM CROWNING TO DECROWNING  34-41
  4.1 PREPARING FOR CROWNING: INFLATED SELF-ESTEEM  35-37
  4.2 CROWNING: ECSTASY IN LOVE  37-38
  4.3 DECROWNING: INSPIRATION TO GOODNESS.  38-41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41-43
ACKNOWLEDGEMENTS  43-44
REFERENCES  44-47
APPENDIX  47

相似论文

  1. “山寨”文化传播内容研究,G122
  2. 狂欢视野下的民间小戏,J825
  3. 康拉德小说中狂欢化人物的解析,I561
  4. 论《秀拉》中的狂欢化人物与精神,I712
  5. 互联网时代下“山寨”视频短剧考析,J905
  6. 儿童的确立,I207.8
  7. 跨越世纪的狂欢,J905
  8. 周星驰电影的后现代性解析,J905
  9. 节庆祭祀与替罪羊之死,I207.3
  10. 广西融水良双闹鱼节调查与研究,K892.4
  11. 大众文化视域下的二人转现象研究,J825
  12. 权力交织的场域,I207.42
  13. 论王朔痞子英雄的文化内涵,I207.42
  14. 《拍卖第四十九批》的对话性研究,I712
  15. 体育影像狂欢下的阴影,G222
  16. 网民集群行为中的怨恨心态探究,G206
  17.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影视作品风格研究,J905
  18. 论王小波对卡夫卡的接受与疏离,I207.42
  19. 狂欢视角中的《了不起的盖茨比》,I712.074
  20. 先锋:姿态抑或策略,J824

中图分类: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