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氟骨症脾肾论治针刺临床研究

作 者: 赵晓光
导 师: 吴中朝
学 校: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专 业: 针灸推拿学
关键词: 饮水型氟中毒 针刺疗法 补肾运脾 尿氟 VAS(Visual Analogue Seale)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分类号: R246.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7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1研究目的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观察以补肾运脾为思路针刺治疗氟骨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中医针灸干预高氟水中毒症探索思路与治疗方法。2研究方法2.1病例来源经前期查阅高氟水中毒相关流行病调查报告及水文部门资料确定河北省沧州市为高氟水中毒流行病区,本研究收治的72例病人均为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课题组以青县曹寺镇为中心,以曹寺镇医院为课题实施地,招募的当地氟骨症患者。2.2诊断、临床分度、纳入排除、脱落标准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192-2008,制定诊断、临床分度标准,并严格制定纳入排除、脱落标准。2.3样本含量估算根据预实验的疗效及文献报道对照组疗效,采用CHISS软件中样本量估算模块进行计算,确定所需最小样本量30例,考虑到病例脱失可能等因素,最终确定每组纳入36例。2.3试验设计方法本研究严格遵循科研设计方法和规则,采用目前公认的科研强度较高的RCT方案设计。采用分层随机,以患者病情程度为分层因素,治疗组采用补肾运脾法针刺治疗,对照组应用口服西药钙尔奇D,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的VAS值、尿氟、血钙、血磷、晨僵时间、生活自理能力、伴随症状、中医症候评分等各项指标,将各项数据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地记录在CRF表中。应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将采集到的两组治疗前后的各项观察指标录入数据库,采用即时核查比对和双录入核查比对,核查后对数据库进行锁定。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锁定的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2.4治疗方案2.4.1针刺组干预手段:毫针刺配合电针。针具:30号1.5-3寸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电针仪:华佗牌电子针疗仪SDZ-Ⅱ(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取穴:脾俞、肾俞、足三里、太溪、手三里、关元、气海;关节疼痛处取局部经穴1个:肩髃、尺泽、阳池、天柱、腰阳关、环跳或居髎、犊鼻、解溪,及阿是穴1个。针刺手法施以提插捻转补法,局部经穴及阿是穴用泻法,得气后留针30mn。每次在3组穴位上加用电针,电针穴位交替使用,用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治疗时间为30mmn。其余穴位留针期间行针2次,每次以得气为度。疗程:每周3次,隔日一次,每例患者连续治疗观察2个月。2.4.2对照组干预手段:口服碳酸钙D3片(商品名钙尔奇D,天津惠氏出品600mg/片,60片/瓶)。用法用量:每次600mg,每日2次,早晚服。疗程:每例患者连续治疗观察2个月。2.5疗效评价指标2.5.1尿氟(采取氟离子电极法测量)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月后收集24小时混合尿测定尿氟含量。2.5.2骨、关节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0为无痛10为最痛。每位患者均在针刺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疼痛强度进行评价。2.5.3钙磷乘积治疗前后分别测量患者血清钙、血清磷,换算为钙磷乘积,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钙磷乘积变化,以评价患者骨质代谢情况。2.5.4关节活动度用骨科量角器测量患者活动受限关节在治疗前后的关节活动度大小,对两组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度进行定性和定量比较。2.5.5日常活动自理能力根据日常活动自理能力表对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活动自理能力进行评分。2.5.6晨僵时间根据患者晨僵在起床后几分钟之内缓解进行评分。2.5.7伴随症状积分对抽搐、麻木以及局部僵硬感进行评分。2.5.8中医症候积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作脾虚、肾虚症状分级量化积分表,每项症状按照轻中重分级评分,轻者1分,中度2分,重度3分,各项症状积分相加为患者中医临床症候积分,比较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2.6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2.6.1数据处理数据采集:保证真实、准确、及时、完整采集病人治疗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并如实记录在CRF表中。数据整理:把采集的数据进行梳理、剔除无效数据,形成一个纯净的数据集。建立数据库:应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由专人负责录入,采用即时核查比对和双录入核查比对,以确保录入错误几率最低,核对后数据库锁定,作为统计用库。2.6.2统计分析方法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两组基线可比性、疗效评价以及安全性评价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在数据的统计中,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的采用t’检验,对评价指标的统计组间采用成组t检验,自身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3研究结果3.1两组尿氟比较治疗前两组尿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尿氟11.06±4.54mg/L高于对照组8.30±4.14mg/L(P<0.05);治疗组尿氟自身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尿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饮食饮水如常的情况下即摄入氟不变的情况下,治疗组治疗后尿氟明显升高,证明治疗组治疗方法在促进尿氟排泄方面效果显著。3.2两组VAS比较治疗组治疗后VAS值1.93±1.30明显低于对照组3.47±2.29(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自身比较,两组治疗后VAS值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1),对两组疗效指数进行比较,治疗组疗效指数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上述结果证明治疗组、对照组治疗方法对缓解高氟水中毒患者骨、关节疼痛降低VAS分值均有疗效,而针刺效果更显著著。33两组钙磷乘积比较两组治疗后钙磷乘积均小于治疗前,治疗组治疗后钙磷乘积58.41±31.54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治疗后钙磷乘积也小于治疗前(P<0.05),证明两组治疗对降低钙磷乘积均有效果,治疗组疗效更显著。3.4两组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度变化3.4.1两组腰部活动度(1)两组改善腰部活动度有效率的比较64例病人中腰部活动受限者20人,治疗组10例,对照组10例,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100%,高于对照组,但经卡方检验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两组改善腰部活动度定量比较治疗前两组腰部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腰部活动度均大于治疗前,治疗组治疗后活动度80.5±±23.62显著大于治疗前63.00±23.23(P<0.01),对照组治疗后腰部活动度也大于治疗前(P<0.05),但治疗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两组治疗对提高患者腰部关节活动度均有效果,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更显著。3.4.2两组膝关节活动度比较(1)两组改善膝关节活动度有效率的比较64例患者中膝关节活动受限者25例,治疗组10例,对照组15例,治疗组有效率100%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证明治疗组改善膝关节活动度疗效高于对照组。(2)两组治疗前后膝关节活动度定量比较治疗前两组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膝关节活动度122±7.88大于对照组106.33±16.41(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活动度均大于治疗前(P<0.01),证明两组治疗对改善膝关节活动度均有显著效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5两组晨僵时间比较治疗前两组晨僵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晨僵时间均小于治疗前,治疗组治疗后晨僵时间0.93±1.14显著低于治疗前1.87±1.93(P<0.01),对照组治疗后晨僵时间也小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两组治疗对降低晨僵时间均有效果。3.6两组生活自理能力比较治疗前两组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生活自理能力分值均小于治疗前(P<0.01),证明两组治疗对降低生活自理能力受限分值,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均有显著效果。3.7两组伴随症状比较治疗前两组麻木、局部僵硬感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前抽搐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不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抽搐积分显著高于治疗组,故而不对两组改善抽搐积分疗效进行比较。治疗后两组麻木、局部僵硬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抽搐、麻木积分均小于治疗前(P<0.01),证明两组治疗方法改善氟骨症患者抽搐、麻木均有显著疗效,但不能证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局部僵硬感分值低于治疗前(P<0.05)。3.8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均小于治疗前(P<0.01),证明两组治疗对改善中医症候均有效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4研究结论1.脾肾亏虚是氟骨症发病的根本病机,以补肾运脾为指导的针刺治疗是干预高氟水中毒氟骨症的有效方法;2.以补肾运脾为指导思路的针刺治疗对促进高氟水中毒氟骨症患者尿氟排泄效果显著;3.以补肾运脾为指导思路的针刺治疗减轻高氟水中毒氟骨症患者骨、关节疼痛,降低VAS分值效果显著;4.以补肾运脾为指导思路的针刺治疗对改善高氟水中毒氟骨症患者关节活动度效果显著;5.以补肾运脾为指导思路的针刺治疗能够降低高氟水中毒氟骨症患者的钙磷乘积,调节其钙磷平衡,对其骨代谢异常有改善作用;6.以补肾运脾为指导思路的针刺治疗对缩短高氟水中毒氟骨症患者的晨僵时间效果显著;7.以补肾运脾为指导思路的针刺治疗对提高高氟水中毒氟骨症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减轻抽搐、麻木和局部僵硬感效果显著。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7-13
  1 研究目的  7
  2 研究方法  7-10
  3 研究结果  10-12
  4 研究结论  12-13
ABSTRACT  13-18
  1.OBJECTIVE  13
  2.METHODS  13-14
  3.RESULT  14-16
  4.CONCLUSIONS  16-18
文献综述  18-30
  综述一:高氟水中毒西医学研究现状  18-24
    1 西医学对本病病因的认识  18
    2 西医学对本病发病机制研究  18-20
      2.1 钙磷代谢异常  18-19
      2.2 骨代谢异常  19
      2.3 胶原损害  19
      2.4 自由基生成、清除失衡  19-20
      2.5 酶抑制  20
      2.6 细胞毒作用  20
    3 西医学对本病的防治现状  20-22
      3.1 药物治疗  20-21
      3.2 外科手术治疗  21-22
    4 西医学对本病研究的不足之处  22
    参考文献  22-24
  综述二:高氟水中毒中医学研究现状  24-30
    1 中医对本病病因的认识  24
    2 中医对本病病机的认识  24-25
    3 中医学对本病的防治研究现状  25-26
      3.1 中药疗法  25
      3.2 中药结合西药疗法  25-26
      3.3 中医其他疗法  26
      3.4 针灸疗法  26
    4 本病中医药研究之不足  26-27
    参考文献  27-30
前言  30-32
临床研究  32-39
  1 病例来源  32
  2 诊断、临床分度、纳入排除、脱落标准  32-34
    2.1 诊断标准(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192-2008)  32
    2.2 临床分度原则(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192-2008)  32-33
    2.3 纳入排除标准  33
    2.4 剔除、脱落、中止标准  33-34
    2.5 样本含量估算  34
  3 试验设计方法  34
  4 治疗方案  34-35
    4.1 治疗组  34-35
    4.2 对照组  35
    4.3 治疗期间注意事项  35
  5 疗效评价指标  35-37
    5.1 尿氟(采取氟离子电极法测量)  35
    5.2 骨、关节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  35-36
    5.3 钙磷乘积  36
    5.4 关节活动度  36
    5.5 日常活动自理能力  36
    5.6 晨僵时间  36
    5.7 伴随症状积分  36-37
    5.8 中医症候积分  37
  6 安全性指标  37
  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37-39
    7.1 数据处理  37
    7.2 统计分析方法  37-39
研究结果  39-54
  1 病例完成情况及依从性分析  39
  2 完成病例基本资料  39-40
    2.1 人口学资料  39
    2.2 疾病相关情况  39-40
  3 完成病例一般资料基线可比性分析  40
  4 临床疗效分析  40-53
    4.1 两组尿氟比较  40-41
    4.2 两组VAS比较  41-43
    4.3 两组钙磷乘积比较  43-45
    4.4 两组关节活动度变化  45-49
    4.5 两组晨僵时间比较  49-50
    4.6 两组生活自理能力比较  50-51
    4.7 两组伴随症状比较  51-52
    4.8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52-53
  5 两组安全性比较  53-54
讨论  54-57
  1 高氟水中毒氟骨症为全身中毒性疾病  54
  2 补肾运脾治疗思路的确立  54-55
  3 取穴依据  55
  4 关于对照的设立  55-56
  5 关于钙磷乘积  56
  6 关于研究中霍桑效应的分析  56-57
  7 探索与创新  57
参考文献  57-59
结论  59-60
致谢  60-61
附录  61-63

相似论文

  1. 原络配穴加常规取穴治疗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R246
  2. 荥合配穴加常规取穴治疗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R246
  3. 针刺对青少年近视患者眼调节幅度的影响,R246.8
  4. 针药结合治疗皮质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的临床观察,R277.7
  5. 运用安慰针对照观察针刺疗法对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疗效,R246
  6. 电针四关穴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肢体疼痛的临床研究,R246
  7. 针刺治疗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研究,R246
  8. 针刺“四海之腧”为主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临床观察,R246
  9. 不同针刺频次治疗脑梗塞恢复期偏瘫患者(气虚血瘀型)的临床观察,R246.6
  10. 经穴加耳穴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R246
  11. 调脊通督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R246
  12. 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R246
  13. 全经针刺法对恢复期脑卒中平衡功能障碍影响的临床观察,R246.6
  14. 火针加针刺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R246
  15. 电针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白介素-1β表达及其作用的影响,R245
  16. 术后疼痛与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关系,R614
  17. 温阳通络法针刺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期的临床研究,R259
  18. 针刺结合中频刺激对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研究,R745.1
  19.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R743.3
  20. 针刺加穴位敷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R246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临床学 > 针灸学、针灸疗法 > 针灸疗法临床应用 > 内科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