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龙门山中段构造特征及油气前景探讨

作 者: 郭兵
导 师: 刘树根
学 校: 成都理工大学
专 业: 矿产普查与勘探
关键词: 龙门山冲断带 构造样式 构造演化 油气聚集
分类号: P618.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04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龙门山冲断带位于四川盆地西缘,扬子准地台和松潘-甘孜褶皱带分界线上,主要为一条NE-SW向大型构造带,构造特征复杂多变。结合龙门山中段野外露头特征、地震剖面的解释以及前人的诸多认识,本文从构造运动学、几何学及动力学等因素讨论了龙门山冲断带带中段构造样式的组合和分布特征,探讨了龙门山冲断带带和川西前陆盆地的形成机制及其演化规律。取得了如下认识:4条大型逆冲断裂带控制了龙门山冲断带的展布和构造分带特征,自西向东为松潘-甘孜褶皱带(I)、龙门山陆内复合造山带(II)、川西前陆盆地(III)。从造山带往盆地方向,构造变形的强度逐渐变弱,冲断带的扩展顺序为前展式扩展。龙门山构造样式在平面上具有分带性,在剖面上具有分层性。主要发育的构造样式为:叠瓦冲断构造、飞来峰、双重构造、三角带构造、断展褶皱、断弯褶皱、平缓褶皱等。论文描述了这些构造样式在平面上和剖面上的展布规律。影响龙门山冲断带关键性的构造运动为:印支早期运动、安县运动、印支晚期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尤其以安县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为主。根据盆山耦合观点,前陆盆地的形成过程是以造山带的形成为先决条件的。安县运动作用后,龙门山地区的区域应力场发生巨大改变,由原来的北东-南西向挤压变为北西-南东向挤压,从而使龙门山发生逆冲推覆作用,形成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后经燕山期的持续逆冲推覆,喜马拉雅期的隆升、推覆作用,逐步形成现今的复杂构造。龙门山前缘带构造样式复杂,构造活动多期次性决定了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其圈闭发育的特点。油气成藏以典型的早聚晚藏为特点。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影响了其保存条件,最后定型的构造样式对于圈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对断层封堵性的研究,结合龙深1井钻井资料,流体化学资料的研究,可知龙门山前缘推覆滑动面以上断裂发育,地层遭到破坏,不具有油气聚集条件。受区域石膏层以及推覆滑动面的覆盖作用,原地系统所受构造作用程度较小,可能具有良好的油气聚集条件。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0
第1章 引言  10-16
  1.1 国内外推覆体构造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0-11
  1.2 选题依据、目的、意义  11-12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2-14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2-13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4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及取得的主要认识  14-16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16-22
  2.1 区域构造运动背景  16-18
  2.2 区域地层特征  18-22
第3章 构造特征与构造样式  22-61
  3.1 构造单元划分  22-26
    3.1.1 松潘陆块(I)  23
    3.1.2 龙门山陆内复合造山带(II)  23-24
    3.1.3 川西复合前陆盆地(III)  24-26
  3.2 主干断裂特征  26-43
    3.2.1 后山断裂——茂县-汶川断裂  26-29
    3.2.2 中央断裂——北川-映秀断裂  29-36
    3.2.3 前山断裂——安县-都江堰断裂  36-43
    3.2.4 山前断裂——广元-大邑(隐伏)断裂  43
  3.3 构造样式  43-57
    3.3.1 主要构造样式类型  44-52
    3.3.2 构造样式的叠加与组合特征  52-53
    3.3.3 构造样式的形成模式  53-57
  3.4 构造变形层次  57-61
第4章 构造演化  61-71
  4.1 典型平衡地质剖面的制作  61-66
    4.1.1 L2 剖面  61-63
    4.1.2 安县地区川西-NW04-318 线平衡恢复剖面  63-66
  4.2 龙门中段的形成演化  66-71
第5章 油气勘探前景探讨  71-83
  5.1 石油地质条件分析  72-74
    5.1.1 优质的烃源岩  72-73
    5.1.2 良好的储盖组合  73-74
  5.2 圈闭特征  74-77
  5.3 油气保存条件分析  77-81
    5.3.1 断裂封堵性研究  78
    5.3.2 推覆滑动面及区域石膏层的封堵作用  78-81
  5.4 油气前景探讨  81-83
结论  83-85
致谢  85-86
参考文献  86-90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0

相似论文

  1. 云南东川铜矿构造演化与辉长岩地球化学特征,P618.41
  2.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构造变形研究,P542
  3. 松辽盆地白垩系岩相古地理研究,P531
  4. 南宫凹陷中、新生界油气地质条件研究,P618.13
  5. 济阳坳陷孔店组转型期构造演化对原型盆地的控制影响研究,P542.3
  6. 祁东矿井瓦斯地质规律与瓦斯预测,TD713
  7. 望奎—兰西地区地震资料综合解释与构造特征研究,P631.44
  8. 明水—绥化地区地震质料综合解释与构造特征研究,P631.44
  9. 巴楚隆起色力布亚断裂演化及其油气意义,P618.13
  10. 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代—早寒武世火山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P588.14
  11. 七星矿井瓦斯地质规律与瓦斯预测,TD712
  12. 贺兰山断裂构造,P542
  13. 西天山伊宁地层小区阿克沙克组研究,P535
  14. 查干诺尔盆地构造演化与铀成矿作用研究,P619.14
  15. 新疆沙瓦布齐地区构造与砂岩型铀矿成矿关系研究,P619.14
  16. 绿水洞矿井瓦斯赋存构造控制与瓦斯预测,P618.11
  17. 大巴山前陆带构造演化及流体碳氢氧同位素研究,P597
  18. 下寺湾油田柳洛峪区块油藏描述,P618.13
  19. 海拉尔盆地贝中地区油藏地质特征研究,P618.13
  20. 青藏高原冈底斯造山带变质地质作用及其大地构造意义,P588.3
  21. 大别山南缘的构造变形研究,P542.2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矿床学 > 矿床分类 > 燃料矿床 > 石油、天然气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