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构造变形研究

作 者: 邢翔
导 师: 郭建秋
学 校: 昆明理工大学
专 业: 构造地质学
关键词: 秦岭-大别造山带 构造界限 构造演化 构造形变、中、新生代
分类号: P54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6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秦岭--大别造山带是中国扬子、华北两大板块的构造拼合带。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是该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该区域的构造特点,解析不同时期构造作用,重塑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现今结构,确立纵向和横向构造变形的差异性,对于推动该地区盆山关系和地质找矿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了解秦岭大别造山带及邻区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活动论构造历史观为指导,综合应用构造学、岩石学和地球物理的方法,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地球物理资料的解释,得出如下结论。(1)根据主要构造界线和演化过程,以商南-信阳-舒城断裂和襄樊—广济断裂为界,将研究区划分为三个地块:华北地块、秦岭地块和扬子地块。其中,以灵宝-鲁山-确山-固始—肥东断裂带为界,将华北地块分为华北地块南部和华北地块本部,且在华北地块南部,栾川—方城—明港—肥西断裂再次将其分为北秦岭构造带和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2)根据地层接触关系,以印支期界面为主要分界面,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缘地区可分为三大构造层:盆地基底、盆地盖层和上覆层。其盆地基底为前印支构造层,盆地盖层可再分为印支期亚构造层、早燕山亚构造层、中燕山亚构造层、晚燕山—早喜马拉雅亚构造层、晚喜马拉雅亚构造层,上覆层为第四纪沉积物。作为研究主体的盆地盖层各亚构造层还可细分出系列次一级构造层。(3)通过确立研究区四条主干地质剖面:西峡—伊川剖面、桐柏—舞阳剖面、新县—光山剖面和六安—岳西剖面构造形变特征,搭建了区域地质格架(4)建立了研究区现今各结构单元的差异构造变形、变形样式和变形量的分析,明确了各构造单元的差异变形。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13
绪论  13-22
第一章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及地质背景  22-39
  1.1 地球物理场特征  22-26
    1.1.1 区域重力场基本特征  22-25
    1.1.2 区域磁场基本特征  25-26
  1.2 区域构造格局  26-32
    1.2.1 基本结构单元  26-28
    1.2.2 结构单元特征  28-32
  1.3 研究区地层  32-35
    1.3.1 华北南缘区  32-33
    1.3.2 秦岭—大别区  33-35
  1.4 研究区侵入岩  35-36
    1.4.1 基性、超基性岩  35
    1.4.2 中、酸性岩  35-36
  1.5 前印支期区域构造演化  36-39
第二章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缘结构构造  39-81
  2.1 中、新生界接触关系及构造层  39-48
    2.1.1 中、新生界接触关系  40-44
    2.1.2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缘构造层  44-48
  2.2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缘断裂体系  48-62
    2.2.1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缘NWW向断裂系统  49-59
    2.2.2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缘NNE向断裂系统  59-62
  2.3 区域构造格架  62-72
    2.3.1 西峡—伊川剖面构造形变特征  63-66
    2.3.2 桐柏—舞阳剖面构造形变特征  66-68
    2.3.3 新县—光山剖面构造形变特征  68-70
    2.3.4 六安—岳西剖面构造形变特征  70-72
  2.4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缘构造格局  72-81
    2.4.1 构造格局划分依据  72-74
    2.4.2 北秦岭-北淮阳逆冲推覆-伸展断陷构造带  74-76
    2.4.3 华北地块南缘厚皮逆冲-伸展断陷构造带  76-78
    2.4.4 华北地块南缘薄皮逆冲-伸展断陷构造带  78-79
    2.4.5 洛阳-宿州伸展构造区  79-81
第三章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缘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81-99
  3.1 构造演化时序  81-84
    3.1.1 构造年代学特征  81-83
    3.1.2 中生代岩浆岩分布特征  83-84
  3.2 构造应力场特征  84-89
    3.2.1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最大主应力方向  85-89
  3.3 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89-99
    3.3.1 印支期  89-90
    3.3.2 早燕山期  90-91
    3.3.3 中燕山期  91
    3.3.4 晚燕山期—早喜马拉雅期  91-99
第四章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缘中、新生代差异构造变形  99-133
  4.1 差异构造特征  99-110
    4.1.1 残余地层分布  99-104
    4.1.2 岩石组构特征  104-108
    4.1.3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差异构造变形样式  108-110
  4.2 印支期差异构造变形  110-114
    4.2.1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印支期构造区划  111-113
    4.2.2 差异构造变形方式和变形量  113-114
  4.3 早燕山期差异构造变形  114-117
    4.3.1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早燕山期构造区划  114-115
    4.3.2 差异构造变形方式和变形量  115-117
  4.4 中燕山期差异构造变形  117-123
    4.4.1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中燕山期构造区划  117-121
    4.4.2 差异构造变形方式和变形量  121-123
  4.5 晚燕山—早喜马拉雅期差异构造变形  123-125
    4.5.1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晚燕山—早喜马拉雅期构造区划  123
    4.5.2 差异构造变形方式和变形量  123-125
  4.6 现今结构差异构造变形方式和强度  125-133
    4.6.1 差异构造变形方式  125-131
    4.6.2 差异构造变形强度  131-133
第五章 结论  133-135
致谢  135-136
参考文献  136-141
图版说明及图版  141-146

相似论文

  1. 云南东川铜矿构造演化与辉长岩地球化学特征,P618.41
  2. 松辽盆地白垩系岩相古地理研究,P531
  3. 南宫凹陷中、新生界油气地质条件研究,P618.13
  4. 济阳坳陷孔店组转型期构造演化对原型盆地的控制影响研究,P542.3
  5. 祁东矿井瓦斯地质规律与瓦斯预测,TD713
  6. 明水—绥化地区地震质料综合解释与构造特征研究,P631.44
  7. 七星矿井瓦斯地质规律与瓦斯预测,TD712
  8. 陶二井田瓦斯地质规律研究与瓦斯预测,TD712
  9. 阿克库勒地区古构造演化与油气关系研究,P618.13
  10. 黔南坳陷构造演化研究,P618.13
  11. 松辽盆地树25-尚2区块构造演化与油气富集规律研究,P618.13
  12. 乌尔逊凹陷北部地区构造特征及演化研究,P618.13
  13. 乌尔逊—贝尔凹陷构造特征,P618.13
  14. 莫索湾地区构造及演化特征分析,P618.130.8
  15. 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中部早白垩世早期构造特征及其演化,P544.4
  16. 准噶尔盆地南缘陆内前陆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关系,P618.13
  17. 天山造山带中段(乌库公路—托克逊库米什)古生代构造特征及演化,P547
  18. 龙门山前缘带构造样式与构造演化研究,P548.2
  19. 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原型盆地分析,P544.4
  20. 滇西北金沙江造山带蛇绿岩、蛇绿混杂岩形成环境及时代,P588.3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构造地质学 > 构造运动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