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道德主体性视域里的王阳明“良知”学说

作 者: 王利娜
导 师: 李晓春
学 校: 兰州大学
专 业: 中国哲学
关键词: 道德主体性 良知 致良知
分类号: B248.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5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王阳明“良知”学说是他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体现了王阳明哲学的深刻内涵。西方哲学家很重视对主体的探索和研究。中国哲学家也在很早以前就对主体性进行探索。“道德主体性”是先秦道德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孔子提出“为仁由己”;孟子从人性善出发,认为人本心具有仁、义、礼、智四端,强调个人在道德实践活动中的自知和自觉;老子哲学以“自然”为最高价值理念,而“自然”乃自本自根、自主、自成、自由之义,深蕴主体性思想的义理。先秦哲学家对道德主体性非常重视,但是,从汉到宋,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从神学宇宙论的高度论证道德纲常的本原,到程朱从天理中寻找道德合法性的原因,天和天理成为万物的主宰,个人的道德实践活动变成消极的符合这些外在的规范要求,个人的独立性价值被取消。王阳明在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思想状况下,洞察时弊,提出以“良知”学说为核心的心学思想体系,把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从外在的、异己的天理内化到人的本心,凸现道德实践过程中的主体性、自觉性、能动性。王阳明“良知”学说对于道德性存在的充分肯定,表明了王阳明本人对于人之为人的终极关怀的关注,在将道德内化为德性和德性外化为德行的过程中,人之为人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弘扬。王阳明“良知”学说思想针对时弊,一反权威,不以朱子是非为是非,将是非判断的标准从客观异己的天理拉回人间,极力彰显道德主体性。从理学垄断的绝对理性主义中将人的主体性解放出来,极力倡导自作主张和自主自决的精神,给学术界贯注了新的生命活力。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5
英文摘要  5-8
第一章 中西方哲学家对主体性的探寻  8-16
  第一节 近现代西方哲学家对主体性的追寻  8-9
  第二节 当代中国哲学家对主体性的定义  9-11
  第三节 先秦哲学家对道德主体性的认知  11-16
第二章 王阳明“良知”学说对先秦道德主体性传统的承接  16-23
  第一节 道德他律在朱熹道德主体性思想中的影响  16-18
  第二节 陆九渊的心本论主体性思想对朱熹道德他律的初步克服  18-20
  第三节 王阳明“良知”学说对道德主体性的凸显与高扬  20-23
第三章 道德主体性视野里“良知”概念的多重内涵  23-37
  第一节 王阳明“良知”学说形成的理论背景  23-25
  第二节 王阳明“良知”学说提出的意义  25-27
  第三节 良知即是非之心  27-30
  第四节 良知即天理  30-33
  第五节 良知即明德  33-37
第四章 落实于实践中的道德主体性与“致良知”  37-43
  第一节 致良知的含义  37-39
  第二节 从道德主体性实践的角度看“致良知”  39-43
第五章 余论  43-46
参考文献  46-48
致谢  48

相似论文

  1. 牟宗三新外王思想研究,B26
  2. 试论王阳明行政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035
  3. 邹守益伦理思想研究,B248.2
  4. 浅论牟宗三的政治哲学思想,B26
  5. 浅论王阳明“知行合一”说,B248.2
  6. 王阳明诗歌的意境新说,I207.22
  7. 王阳明“良知”伦理意蕴研究,B82-09
  8. 现象学视域下的良知理论,B089
  9. 收敛与发散的内外圆融,B248.2
  10. 许霆案的定罪规范分析和量刑多维考察,D924.3
  11. 郑齐斗与王阳明良知思想比较研究,B248
  12. 王艮百姓日用即道思想之研究,B248.3
  13. 王阳明工夫论研究,B248.2
  14. 《简·爱》:一种弗洛伊德心理学的解读,I561
  15. 王阳明“良知”思想研究,B248.2
  16. 邹守益哲学思想研究,B248.24:2
  17.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研究,B248.2
  18. 王阳明心物观思想研究,B248.2
  19. 良知不存,法将焉附,D90-053
  20. 道德自律的实现研究,B82
  21. 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研究,B248.2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明代哲学(1368~1644年) > 王守仁(王阳明,1472~1528年)及陆王学派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