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寻找异化的主体

作 者: 谢奥
导 师: 薛玉凤;张玉红
学 校: 河南大学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巴比特》 拉康 异化 三界说 镜像阶段
分类号: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24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辛克莱·刘易斯(1885-1951)是20世纪美国文坛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巴比特》作为其代表作,充分揭露了中产阶级虚伪、自以为是的丑恶面目。本文试图从拉康的镜像理论、三界说等认知理论出发,深入剖析巴比特的精神危机,并指出其各种挣扎是一个寻找自身主体性的过程,而其主体性已经被异化。这种异化不仅是成长的必然阶段,也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虚伪、浮躁的社会背景毒害下的产物。论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分为五章。引言部分概括了辛克莱·刘易斯的生平和《巴比特》的相关评论,并分析了用拉康理论解读该小说的意义。第一章主要以拉康镜像理论为依据,分析巴比特的自我意识形成的过程。根据拉康理论,人类是不折不扣的早产儿。在前镜像阶段,人类无法区别自身与他人。他没有自我意识和主体性。只有在镜像阶段后,他认同于一个形象,并形成自我。在小说开篇,生活在喧嚣之中的巴比特,轻佻、无知而且势利。他严格遵守中产阶级的各种标准,生活机械且一成不变。他没有自我意识,完全生活在“童话世界中,不知道周遭在发生什么”。保罗·赖斯灵,他最好的朋友,因企图杀死妻子而锒铛入狱,从而打破了巴比特看似平静的生活。保罗是巴比特的镜像。事件发生后,巴比特的自我意识也随之产生,并在无意识中将自我认同于保罗。异化在这一阶段开始发生。第二章展示巴比特在想象界寻找主体性的艰难旅程。根据拉康学说,想象界充满了欺骗、幻觉与欲望。小说中,巴比特在镜像阶段产生了自我意识。然而,他所认同的形象是支离破碎、被异化的。由于后者入狱,他无法拥有保罗的陪伴,于是他竭力去反抗迫使他与保罗分离的社会。这一反叛过程是想象的,充满了自恋性与欺骗性。为了弥补保罗的空缺,巴比特认同于丹尼斯这个幻象。他的反抗是虚幻的、徒劳的。异化是想象界最主要的特征。第三章对巴比特在象征界的心理进行解读。拉康曾指出,“社会结构是象征的”。主体意识在象征界形成,在象征界受到“法律”约束。结束寻找主体性的虚幻旅程后,巴比特最终接受了社会制约,认同于他的妻子,形成了真正的主体。然而,这是被异化了的主体。巴比特看透了自己的人生悲剧,并劝诫儿子不要重蹈覆辙。第四章讨论了巴比特的梦境与幻觉。拉康认为,实在界是不可知且无法同化的。实在可以在创伤性的梦与幻觉中表现出来。本章分析了巴比特的心理创伤。他梦中与仙女幽会,其实是对其苦闷、压抑的婚姻生活的不满与发泄;他的幻觉是对社会的无意识反抗。本章揭示了社会对巴比特心理的严重异化与扭曲。第五章强调了异化的重要性。根据拉康理论,每个主体都在形成过程中遭到异化。这是成长的必然阶段。异化产生于镜像阶段,并将持续一生。另一方面,环境的力量也不可忽视。扭曲的社会环境会腐化人的心灵,正如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巴比特所处的时代,生活方式机械呆板,人们的衣食住行都被标准化了。他们丧失了自我与主体性。如同巴比特,许多人迷失了自我。本章揭示了异化的过程,以及当时社会环境对巴比特的荼毒。结语部分总结了解读该小说的意义。本文以拉康的认知理论为依据,从一个新角度对《巴比特》进行了解读。巴比特的精神波折,实际上是在无意识中寻找自身异化的主体性的过程。论文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社会进行剖析,探讨了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全文目录


Acknowledgements  4-5
Abstract(English)  5-8
Abstract(Chinese)  8-11
Introduction  11-22
  Ⅰ.Sinclair Lewis and Babbitt  11-15
  Ⅱ.The Critical Responses to Babbitt  15-19
  Ⅲ.The significance of a Lacanian Reading of Babbitt  19-22
Chapter One The Formation of Babbitt's Self  22-35
  1.Standardized Life and Spiritual Vacuum  22-27
  2.Confusion of Self and Other  27-31
  3.The Realization of Self  31-35
Chapter Two Babbitt in the Imaginary Order  35-49
  1.The Realm of Illusion and Lure  35-41
  2.Disillusion and Frustration  41-45
  3.Alienation in the Imaginary Order  45-49
Chapter Three Babbitt in the Symbolic Order  49-60
  1.The Realm of the Law  49-53
  2.Babbitt's Resignation  53-57
  3.The Realization of Subjectivity  57-60
Chapter Four The "Impossible Real"  60-70
  1.The Realm of the Impossible  60-63
  2.Babbitt's Traumatic Dreams  63-66
  3.Babbitt's Hallucinations  66-70
Chapter Five The Alienation of the Subject  70-78
  1.The Essential feature of subjectivity  70-72
  2.The Alienation of the society  72-78
Conclusion  78-81
Bibliography  81-85

相似论文

  1. 《巴黎手稿》文化思想研究,A811
  2. 电视传播中的粉丝文化效应,G223
  3.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伦理研究,B82-05
  4. 体育新闻的异化现象与大学生体育行为研究,G80-05
  5. 即时通讯时代人的主体性反思,N02
  6. 弗洛姆幸福观研究,B84-09
  7. 西方消费文化的社会学审视,C913.3
  8. 论清代六科给事中制度的异化与借鉴,K249
  9. 论竞技运动中的游戏精神,G80
  10. 论习语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的处理,H059
  11. 从意识形态操纵角度看鲁迅的翻译思想,H059
  12. 文化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H059
  13. 论葛浩文的翻译思想,H059
  14. 论异化翻译,H059
  15. 传递精义之道试论隐义俗语的异化翻译策略,H059
  16. 龙纹的异化设计研究与应用,J522
  17. 文化视角下异化和归化翻译策略的结合,H059
  18. 翻译目的论指导下归化和异化翻译方法的应用,H059
  19. 对赫胥黎《美丽新世界》中“野人”约翰的拉康式解读,I561.074
  20. 拉康欲望理论视域中的《情人》解读,I565.074
  21. 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H059

中图分类: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