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电针夹脊结合围刺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作 者: 李璇
导 师: 张红星
学 校: 湖北中医学院
专 业: 针灸推拿学
关键词: 带状疱疹/针灸疗法 针刺 夹脊穴 围刺 IL-2
分类号: R24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7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带状疱疹的发病率近年来不断增加,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并且相当高比率的患者会遗留有轻重不同的后遗神经痛。针刺在镇痛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其机理研究也有多种学说。本课题通过观察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电针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电针夹脊配合围刺治疗带状疱疹镇痛及促进疱疹结痂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研究观察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80例,均为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收治的门诊或住院患者,此外招募正常志愿者40例。以查随机表的方法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即电针夹脊配合围刺治疗组(针刺组)40例和西药治疗对照组(西药组)40例,疗程10天,并于治疗后22、30、60、90天随访,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包括综合疗效,疱疹结痂、疼痛评价(VAs)及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实验室检查指标即观察白介素-2(IL-2)含量的变化。结果1.综合疗效比较,针刺组治愈37例,总有效率为92.5%,西药组治愈27例,总有效率为67.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2.疼痛评价比较,针刺组及西药组各自治疗前与治疗后都有显著差异,且针刺组镇痛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1)。3.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针刺组及西药组于30天随访时有显著差异(P<0.05)。4.结痂面积≥50%所需时间观察,两组比较针刺组结痂天数明显比西药组短,有统计学意义(P<0.01)。5.针刺组治疗后白介素-2含量明显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针刺疗法能显著减轻带状疱疹患者急性疼痛的程度,能较好的改善病人症状,促进神经损伤的恢复,降低后遗神经痛的发病率,是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有效方法。2.针刺疗法与西药疗法对急性带状疱疹患者均有较为肯定的的临床疗效,经10天治疗后,针刺治疗组痊愈显效率为75.00%,总有效率达92.50%,西药治疗组痊愈显效率为37.50%,总有效率为67.50%,两者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易。针刺组及西药组各自治疗前与治疗后都有显著差异,都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疼痛,且两组治疗后进行比较,可见针刺组镇痛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此外,针刺组结痂天数亦比西药组短,在缩短病程上两者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3.针刺治疗后,带状疱疹患者血清中IL-2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与正常人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针刺治疗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可能是针刺治疗带状疱疹的可能途径。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0
英文缩略语表  10-11
前言  11-13
临床研究  13-22
  1 临床资料  13-15
    1.1 一般资料  13
    1.2 诊断标准  13-14
    1.3 纳入标准  14
    1.4 排除标准  14-15
    1.5 剔除标准  15
  2 研究方法  15-19
    2.1 治疗方法  15-16
      2.1.1 针刺治疗组  15-16
      2.1.2 西药对照组  16
    2.2 临床观察  16-18
    2.3 技术路线  18
    2.4 实验仪器及设备  18-19
    2.5 统计分析  19
  3 治疗结果  19-22
    3.1 针刺组、西药组综合疗效  19
    3.2 针刺组、西药组治疗前后疼痛评价指标比较  19-20
    3.3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20-21
    3.4 结痂面积≥50%所需时间观察  21
    3.5 针刺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2水平改变  21
    3.6 安全性指标评价  21-22
讨论  22-34
  1 祖国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22-24
    1.1 带状疱疹的概念  22
    1.2 对带状疱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22-24
  2 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24-26
    2.1 带状疱疹的概念及流行病学研究  24-25
    2.2 带状疱疹的发病机制  25-26
  3 带状疱疹的治疗  26-28
    3.1 西医治疗带状疱疹的概况  26-27
    3.2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概况  27-28
  4 本治疗方案的确立依据  28-31
    4.1 电针治疗方案的选择  28
    4.2 取穴依据  28-30
    4.3 对照组治疗方案的选择  30-31
  5 结果分析  31-34
    5.1 针刺镇痛的相关研究及针刺镇痛效果分析  31-32
    5.2 针刺促进皮损恢复分析  32-33
    5.3 血清IL-2与急性期带状疱疹的相关性研究  33-34
结语  34-35
参考文献  35-38
附录1:疼痛视觉模拟定级  38-39
附录2: 针灸治疗带状疮疹及后遗神经痛概况  39-48
附录3:在校发表论文  48-49
致谢  49

相似论文

  1. 针刺配合中药湿热敷法与单纯中药湿热敷法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观察,R277.7
  2. 原络配穴加常规取穴治疗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R246
  3. 荥合配穴加常规取穴治疗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R246
  4. 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R246
  5. 分期针刺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观察,R246
  6. 头部腧穴配合循经远近配穴法治疗神经性耳鸣耳聋的临床研究,R246
  7. 针刺治疗对中风恢复期伴发抑郁及肢体障碍的影响,R246.6
  8. 基于聚焦扫描光声成像的光声信号分析及医学应用,R318.51
  9. 没药甾酮抑制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R285
  10. MMP-7和溶菌酶在DSS诱导的Balb/c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S858.91
  11. 半胱胺对瘘管手术后山羊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S858.27
  12. 山羊白细胞介素-1β与白细胞介素-6的克隆表达及生物学活性研究,S827
  13. IL-8介导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机制及G31P的作用初探,R363
  14. NF-κB与IL-6在大鼠极限门静脉结扎模型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R657.3
  15. 乳杆菌代谢产物RNA组分序列分析及对其部分生物学功能的研究,R378
  16. 电针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观察,R246.1
  17. 金钗石斛多糖减轻脂多糖诱导的大鼠学习记忆减退及机制研究,R285.5
  18. 葡萄籽原花青素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血压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R544.1
  19. sCD40L对白血病HL-60细胞株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R733.7
  20. 草鱼NCCRP-1和IL-10基因的克隆和表达,S917.4
  21. 涤痰汤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观察,R277.7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临床学 > 针灸学、针灸疗法 > 针灸疗法临床应用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