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Vgb基因转化薰衣草愈伤组织及转化体耐涝性研究

作 者: 刘珊
导 师: 曲延英;陈全家
学 校: 新疆农业大学
专 业: 作物遗传育种
关键词: 薰衣草 再生体系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 遗传转化 生理生化指标
分类号: S573.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96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研究通过以薰衣草叶片为外植体建立了英国薰衣草愈伤再生体系;并以愈伤组织为受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进行了Vgb(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基因的遗传转化,获得再生植株。对转Vgb基因的薰衣草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鉴定。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以MS+2,4-D 0.10 mg/L+KT 0.30 mg/L为诱导愈伤组织最佳培养基;经过2~3次继代的淡黄色愈伤组织在MS+6-BA 2.0 mg/L+NAA 0.50 mg/L培养基上继续培养,30 d后形成大量的丛生芽。待小芽长至1-2 cm后放入MS+6-BA 1.0 mg/L扩繁培养基中扩繁1~2代。扩繁后的小芽放入1/2 MS+IAA 1.0 mg/L培养基上进行生根培养,20 d后生根率达93.33%,得到完整再生植株。2.农杆菌介导薰衣草愈伤组织,获得转Vgb基因的转基因植株。转化条件为:愈伤组织无需经过预处理,直接在OD值为0.4-0.8的菌液中浸泡15 min后暗培养24 h。处理完毕后,将愈伤组织转入添加30 mg/L Kan及300 mg/L头孢霉素的培养基中诱导转基因愈伤分化,获得正常再生植株。通过PCR检测步筛选转基因植株,将阳性植株移栽,成活率达到100%以上。3.对转基因薰衣草和非转基因薰衣草进行过氧化物酶、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生理生化指标的比较。结果表明:转基因薰衣草在氧化物酶、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高于非转因。4.水淹处理试验间接表明耐涝基因得到了表达。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11
第一章 绪论  11-25
  1.1 薰衣草的组织培养研究现状  11-13
    1.1.1 腋芽、茎段培养  11-12
    1.1.2 叶片培养  12
    1.1.3 愈伤组织培养  12-13
    1.1.4 薰衣草组织培养的意义  13
  1.2 转基因的发展现状  13-15
    1.2.1 世界植物转基因的发展现状  13-14
    1.2.2 我国转基因的研究现状  14
    1.2.3 转基因薰衣草的研究进展  14-15
  1.3 Vgb基因几种转基因的方法  15-17
    1.3.1 关于Vgb 基因  15-16
    1.3.2 转基因的三种常见方法  16-17
  1.4 转基因植物的检测与鉴定  17-19
    1.4.1 标记基因的鉴定  17-18
    1.4.2 分子检测  18-19
    1.4.3 免疫技术检测  19
  1.5 耐涝性鉴定指标  19-23
    1.5.1 耐涝的生理机制  19-20
    1.5.2 耐涝机理  20-22
    1.5.3 耐涝鉴定指标  22-23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3-25
第二章 薰衣草愈伤再生体系的建立  25-34
  2.1 材料与方法  25-28
    2.1.1 实验材料  25
    2.1.2 外植体的材料获得  25-26
    2.1.3 愈伤培养基筛选  26
    2.1.4 分化培养基筛选  26-27
    2.1.5 生根培养基筛选  27-28
  2.2 结果分析  28-31
    2.2.1 不同激素配比对愈伤组织的诱导  28-29
    2.2.2 不同激素配比对芽分化的影响  29-30
    2.2.3 生根培养基的筛选  30-31
  2.3 讨论  31-32
    2.3.1 薰衣草品种不同对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分化的影响  31
    2.3.2 不同激素配比对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影响  31
    2.3.3 再生植株的获得  31-32
  2.4 结论  32-34
    2.4.1 愈伤组织诱导及继代  32
    2.4.2 愈伤组织分化培养  32
    2.4.3 再生植株生根培养  32-34
第三章 薰衣草转 Vgb 基因遗传体系的建立  34-43
  3.1 材料与方法  34-39
    3.1.1 材料  34-36
    3.1.2 转化方法  36
    3.1.3 薰衣草愈伤组织转化因子研究  36-37
    3.1.4 转基因植株的再生  37
    3.1.5 转基因薰衣草的PCR 分子检测  37-38
    3.1.6 驯苗  38-39
  3.2 结果与分析  39-42
    3.2.1 外植体的转化  39-41
    3.2.2 PCR 分子检测  41
    3.2.3 阳性植株移栽  41-42
  3.3 讨论  42-43
第四章 转基因植株生理指标鉴定  43-57
  4.1 材料及方法  43-44
    4.1.1 试验材料  43
    4.1.2 淹水处理  43
    4.1.3 实验方法  43-44
    4.1.4 主要试剂  44
    4.1.5 主要仪器  44
  4.2 结果与分析  44-51
    4.2.1 过氧化物酶的测定  44-46
    4.2.2 植物体内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46-48
    4.2.3 植物组织中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48-49
    4.2.4 植物体内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49-50
    4.2.5 植物体内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50-51
    4.2.6 水淹处理后的薰衣草植株  51
  4.3 讨论  51-54
    4.3.1 过氧化物酶的测定  51-52
    4.3.2 植物体内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52
    4.3.3 植物体内游离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52-53
    4.3.4 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53
    4.3.5 植物体内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53-54
  4.4 结论  54-57
    4.4.1 过氧化物酶的作用  54
    4.4.2 植物体内叶绿素含量的作用  54-55
    4.4.3 植物体内脯氨酸含量的作用  55
    4.4.4 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作用  55
    4.4.5 植物体内可溶性蛋白含量的作用  55-57
全文结论  57-58
参考文献  58-64
致谢  64-65
作者简介  65

相似论文

  1. 利用RNAi提高烟草对病毒的抗性及岷江百合遗传转化体系的初步构建,S435.72
  2. 低温胁迫对荷那龙罗非鱼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S917.4
  3. rd29A驱动RdreBlBI基因转化‘红颊’草莓的研究,S668.4
  4. 薰衣草生长发育及物质组分积累动态研究,S573.9
  5. 新疆紫草细胞的稀土生物学效应及遗传转化,S567.239
  6. 新疆小麦1Dx5基因的分离克隆及表达载体构建,S512.1
  7. 大豆GmFtsH基因的遗传转化及功能分析,S565.1
  8. 野生种马铃薯蛋白酶抑制剂基因CYS和API的克隆及SpCYS转化马铃薯和烟草的初步研究,S532
  9. 小麦遗传转化体系建立和优化及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基因(Ta-APX)转化小麦研究,S512.1
  10. 蝴蝶兰花序分生组织基因LFY表达载体构建及对蝴蝶兰的遗传转化,S682.31
  11. 切花菊转DdICE1基因研究,S682.11
  12. 切花菊蚜虫抗性鉴定与机理探讨及LLA转基因研究,S682.11
  13. 枣叶片再生途径的组织学研究及影响遗传转化因素的分析,S665.1
  14. ‘突尼斯软籽’石榴再生体系和GFP报告基因的瞬时表达研究初报,S665.4
  15. 农杆菌介导的菜心遗传转化研究,S634.5
  16. 运输应激及抗应激处理对肉牛生理机能影响的研究,S858.23
  17. 野生茄子托鲁巴姆黄萎病抗性相关基因StPGIP功能鉴定,S572
  18. 3GT基因转化马铃薯的研究,S532
  19. 拟南芥MAP65-6和TUA-6基因转化烟草的初步研究,Q943.2
  20. CO2激光辐射对大豆诱变的初步研究,S565.1
  21. 紫薇无性系建立及多倍体诱导技术研究,S685.99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经济作物 > 香料作物 > 其他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