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校本课程“生命审美教育”的开发研究

作 者: 任雪文
导 师: 郑晓蕙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教育
关键词: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生命审美教育 实践和评价
分类号: G420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228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校本课程开发和研究成为学校教学实践的热点。课程如何切合学校实际,满足学生个性化教育的需求,体现学校的特色成了学校领导、教学一线教师共同研究探索的问题。课程目标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三维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已经被学校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但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到位及正确评价,目前在积极探索中。基于教学实践中上述问题,笔者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对校本课程、生命教育、审美教学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成功的美术教育是我校的亮点,校园处处散发着艺术美。笔者的生命审美教育想法由此得到启发,并在教学工作中,以校本课程的形式进行了实践。笔者分析了校内外的环境,设计了以“生命美、环境美、生态美”为课程的主干内容,突出“彰显生命美”、“体现生命关怀”、“追求生命和谐美”。同时对2006级高二学生进行了教学实践和评价。在教学中,以课程为载体,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变化,展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思考对话,促进学生成长。在教学方法选择上,以座谈、辩论、角色扮演、影视评论为主,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了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学生的学业测评,结果发现有效地促进学生要学乐学的学习态度,提高了学科的学业成绩。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也获得了专家的肯定,在体现学校特色及学校德育工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同类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在方法上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实施后的访谈及总结,发现在生物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教师参与的自主性不够、教师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家长对学生的学业评价相对片面等。以上这些问题和阻力,是困难也是挑战,笔者希望能通过多方努力,促进生命审美教育校本课程完善和推广。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6-7
英文摘要  7-9
第一部分 引言  9-11
第二部分 理论基础  11-17
  2.1 生命教育与生命审美教育  11-14
  2.2 校本课程理论  14-17
第三部分课程建设  17-29
  3.1 开发校本课程“生命美育”的前期调查与分析  17-18
  3.2 “生命审美教育校本课程”的课程组织  18-26
  3.3 “生命审美教育”课程的呈现形式  26-29
第四部分 “生命审美教育”课程的实践与评价  29-45
  4.1 “生命审美教育”课程的原型评价和试验阶段  29-31
  4.2 “生命审美教育”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31-36
  4.3 对“生命审美教育”课程的评价  36-41
  4.4 校本课程教学实践  41-45
第五部分 课程开发的结论与反思  45-48
  5.1 校本课程“生命审美教育”优势分析  45-46
  5.2 校本课程“生命审美教育”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46-48
附录1 校本课程评价表1  48-50
附录2 校本课程开发调查问卷  50-53
附录3 测试问卷  53-54
参考文献  54-56
致谢  56

相似论文

  1. 中师历史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G633.51
  2. 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G633.6
  3. 恩施地区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G633.91
  4. “以学生为中心”的中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G633.41
  5. 和谐教育视野下学业不良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分析与研究,G420
  6. 知识管理视角下的教学反思研究,G420
  7. 孔子教学理念操作转换研究,G420
  8. 影响力:教师教学实践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因素,G420
  9. 从跨文化视角研究学生对师生角色的期望,G420
  10. 以教学案为主要教学载体的三动课堂教学模式研究,G420
  11. 优秀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研究,G420
  12. 网络教研制度实施的实践研究,G420
  13. 生成性教学改革的探索,G420
  14. 国际视野中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和实施策略研究,G420
  15. 对话教学理论实践的误区与策略,G420
  16. 网络环境下的师生互动教学研究,G420
  17. 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情境教学研究,G420
  18. 信息化背景下的情感教学设计研究,G420
  19. 以思维展开为中心的探究学习模式探索与实践,G420
  20. 浅谈教学艺术之说课,G420
  21. 乌海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研究,G420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教学理论 > 教学研究和改革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